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講的是《狐假虎威》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以生字教學為主,讓學生重點掌握本課的一二類生字的讀音,會寫二類生字。了解文章大意,知道《狐假虎威》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意。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把生字教學與課文教學融入到一起來講。首先講狐假虎威四個生字。在教學這四個生字時,我從分析字音、字形、偏旁、結構、組詞、和字義這幾個方面來講。
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講,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字音,分清前后鼻音、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分清字形找出部首,但不明白字意。這本來也是難點,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狐假虎威》中“假”的意思。為學生明白狐假虎威的意思是狐貍借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學生不能準確明白。
這就要求我在講第二課時是重點帶領學生再次了解文章大意。
今天下午在設計第二課時的課件時,我先帶領學生理解狐假虎威中“狐”和“虎”分別指代的是什么,接著讓學生逐段讀課文,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文意。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的起音是在森林里一直老虎捉到了一只狡猾的狐貍,狐貍為了自保,編造了謊言欺騙老虎。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什么是“咕嚕一轉”、“扯著嗓子”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狐貍的狡猾。抓住“老虎一愣”“蒙住”引導學生明白老虎慢慢上當。指導學生讀好狐貍的“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讓學生明白狐貍和老虎的前后位置,和動作表情。
最后,通過百獸的表現證明狐貍成功的上當。
進而讓學生明白《狐假虎威》寓意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通過一晚對網絡資料的研習,《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設計已初步成型。其分為三步:第一步,以復述的形式走進文本,初次對話;第二步,以學演的形式細讀文本,深入對話;第三步,以說話的形式走出文本,提升對話。甚至我連要寫的教學反思的題目都想好了,那就是《走進角色內心,與文本對話》。當我胸有成竹的走進課堂時,卻有著意想不到的預設以外的生成。
教學的第一、第二步進行得非常順利。尤其是第二步,我讓學生用學習表演的方式細讀文本,學生讀出了很多精彩。學生讀出“竄”字體現出了狐貍的慌張;“扯著嗓子喊”顯得狐貍想用聲音的氣勢嚇住老虎;“蒙住了”表現老虎一下子不知是怎么回事,有些傻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低年段孩子就是要在咬文嚼字中理解文章的內涵。孩子們在這樣的咬文嚼字中體驗了角色的內心,走進了文本。等到他們表演時,真的走出了只是鬧哄哄的逗笑的表演,而是努力在體現著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而學生進行角色評價時,我也站穩了主導者的地位,努力把他們的思維引回文本,讓他們從文章中尋找關鍵詞句來進行評價。雖然孩子們的評價還比較稚嫩,有時還會滑出文本,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但他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