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在哪里》教學反思(通用4篇)
《空氣在哪里》教學反思 篇1
《空氣在哪里》是大班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無處不在,并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發現。讓幼兒一步一步的認識空氣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氣污染的情況和危害性。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我以實際操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看看,摸摸,并自己動手操作。我拿一個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氣,孩子們一看到原來扁扁的袋子一下子變得又大又鼓起來,他們都開始站起來,睜大眼睛看著我,直問:“老師!你的袋子變得好大,里面裝了什么啊?”我只是笑笑,逐個的讓他們去摸摸,并問他們摸后有什么感受。他們個個都說,好好玩,摸起來鼓鼓的。我偷偷的開了個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變小起來,孩子們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們摸完之后,我就打開袋子給他們看。并開始問:“袋子里面的是什么啊?”“空氣”“對,袋子里面裝的是空氣,那么我們可以摸得到它嗎?摸起來感覺怎么樣”“可以,摸起來硬硬的”“那我們可以抓到他嗎?讓我們動手來抓住它吧”說完,便讓孩子們和我一起伸開雙手,往空中抓空氣。然后我就開始一步步的引導他們了解空氣的特征和重要性。最后開始讓他們分組上來玩比賽抓空氣的游戲,通過他們自己想的辦法,比賽誰抓的空氣最多。每個孩子都積極的參與,學習興趣很高,動腦筋自己抓空氣。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后請所有的孩子評論誰抓的空氣最多,贏的就發個小貼貼來獎勵他們了。孩子們,一看到有獎勵,個個都更積極的想辦法抓空氣了。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都樂意自己動手動腦,自己想辦法,善于觀察和發現,并積極的發表自己操作的結果和見解。都放學了,孩子們還是吵著要玩。通過這次的課,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課,就應該想辦法如何去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以游戲的方式去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自己去動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
《空氣在哪里》教學反思 篇2
《空氣在哪里》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寫小猴子和空氣玩捉迷藏的游戲,介紹了空氣的作用及特點。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內容淺顯易懂,趣味性強,學生喜歡讀。教學時,我從題入手,我先出示一條謎底是空氣的謎語讓學生猜,學生猜出來后,導出課題,學生讀題后,我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題,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再帶著這些問題自由充分地朗讀課文,讀后說說知道了什么。當學生熟讀課文后,我讓學生圍繞“小猴子找空氣,知道了空氣在哪里?它有什么用處?”這兩個問題展開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在小組討論,填寫表格,然后全班交流。學生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后,我還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最后,我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想象,說說你還發現空氣在哪里?它有什么用處?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空氣在哪里》教學反思 篇3
《空氣在哪里》一課主要通過“感覺空氣”的活動,要求幼兒設想多種方法、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通過“找空氣”活動,引導幼兒在經歷探究過程的同時體會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大班幼兒,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學習主要以興趣為主,觀察事物的方法往往只停留在其表面,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也是隨興所至,探究過程比較簡單、短暫而且不嚴格,非常需要教師引導和點撥。
一、通過游戲引趣,以憋氣活動導入新課:閉上嘴巴、捏住鼻子后有什么感覺?從而引出今天研究的對象,揭示課題《空氣在哪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活動又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在課的一開始做一個小小的“熱身”游戲,不但能營造輕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幼兒的科學熱情,引導他們積極地投身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
二、借助塑料袋,幫助幼兒感受“空氣”的特征。幼兒用塑料袋捉空氣,證明空氣到處都有。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我們要大膽地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究,不斷鼓勵孩子多觀察、多動手、多發現,并教給幼兒記錄的方法,幫助幼兒學會看圖標去實驗探索,再有序地記錄自己的結果,這樣在講述時更能“提醒”幼兒的思路,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的科學態度。
《空氣在哪里》教學反思 篇4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著極大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并占據空間,是借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著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說、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后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參與實驗,并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并占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