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反思
二、教學媒體運用恰當、適度,為突破重、難點服務。
媒體,作為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傳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雖然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學中作恰當、適度的運用,可以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的,這一點在本教案中體現得較為明顯。本教案將錄像、錄音都用上了,既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的重點之一及難點是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單憑課文的一段文字描述,要真正地領悟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通過媒體運作,變抽象為形象,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在學習第九自然段之后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現畫面,再配以朗讀,美妙的旋律,優美的語句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大海邊,他們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這里教師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獲得整體的感知,形成“通感”,獲得的印象較為深刻,收到解讀課文之利,使學生對《月光曲》的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對貝多芬當時的激動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達到了突破難點的作用。最后讓學生當配音演員,給《月光曲》配上文字。這時再次借助媒體(動態的畫面、《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誦課文,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再一次體會了《月光曲》的優雅意境。
三、加強課堂訓練意識,培養學生能力
1、課文之美能夠意會,卻很難言傳,而讀則能充分發揮出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說,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月光曲》不僅故事發生的環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內容更美。教師如果囿于《月光曲》內容的講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學生也難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本教案避免了這一點,讀是貫穿始終,默讀、輕聲朗讀、自由朗讀、范讀、配樂朗讀等舉措,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再現課文的意境,從而把課文的內容、詞句的理解、感情的體會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同時,也逐步獲取了朗讀的技巧,提高了朗讀的水平。
2、訓練設計要有內在的邏輯序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深入,環環緊扣,如此方能實現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發展意義。本教案就具有這個特點。通過讀課文、看畫面,進行想象說話訓練,讓學生融進自己的思想,移位動情,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當我讀者時,仿佛聽到了的音樂。
此時此刻,當我聽著這美妙的音樂時,我仿佛看到了。
貝多芬拿起筆飛快地記錄著曲譜,他仿佛看到了。
這三道題目的設計,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積極性,題目由文字到音樂、由音樂到畫面,從語言文字中發揮想象,體會《月光曲》的旋律,又從想象中入境理解語言,體會感情,從而拉近了與作者情感的距離,同時語言與思維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另外,本教案的結課也較為成功。課堂總結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俗話 “編筐編籮,全在收口”是因為好的收口,筐、籮才會結實耐用。一堂課的收口也是如此。同時閱讀教學既要以課文為范本,又要超越課文,盡可能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結課時出示貝多芬的畫像及其名言“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領悟,對貝多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拓寬了知識領域。這樣的結尾有如品嘗香茗,讓人滿口留芳,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