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③ 除夕鞭炮聲日夜不絕;
師:白天有人在放,晚上有人——在放,時時都有人——在放。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日夜不絕”,那絕是什么意思?(生:停)。日夜不絕的鞭炮聲讓這年的味道更濃了。
④ 正月初一,鋪戶都上了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
師:那幾天的鞭炮紙沒人去掃,記得我爸爸說:掃走了它們就掃走了一年的好運。所以就讓它們那么隨意堆著。同學們,老舍是一位語言大師,從他看似隨意的一個字你都能品出他用語的精妙。你看這“堆”字你讀出了什么?(爆竹紙皮很多,與前邊的日夜不絕相照應)嗯,對好的文章就要這樣咬文嚼字,寫文那更得選用最有表現力的詞,這詞不一定是華麗的,但一定是最準確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的。
⑤ (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種照樣有聲有光地玩耍。
師:整個春節都彌漫著爆竹的味道、煙火的味道,過年的熱鬧、火爆氣氛盡在其中,已經與傳說中恐嚇叫“年”的怪獸無關了。
誰繼續交流: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預設二: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生說食物的味道,即引導:食物聞著香,吃到心里感覺甜甜的)
a.找讀文中描寫有關飲食的語句(臘八粥、臘八蒜;雜攔兒;二十三,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準備充足;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過年時都吃餃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必須吃元宵啊。)。
重點引導學生品味1、“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從“色味雙全”引導。“色”——如翡翠,味——酸中帶辣。換成“臘八蒜綠綠的,又酸又辣,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這樣好不好?
是的,這臘八蒜讓老舍先生這樣生動地寫出來,讓我們沒吃過的人也禁不住要流口水了。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后,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著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這年過得有滋有味。這年還是什么味道呢?
預設三: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團圓的味道……(學生盡情交流)
4、總結:《北京的春節》在老舍筆下如一幅〈清明上河圖〉,將老北京的春節風俗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或工筆細描,或大筆寫意,意韻豐厚,越讀越覺得意味雋永,有余音繞梁的感覺。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給你印象最深的日子。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可以在旁邊做批注,也可以用符號標注。。(除夕和正月十五)
2. “除夕真熱鬧”。 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這熱鬧?你想怎么樣把這種熱鬧讀出來?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讓學生體會除夕的熱鬧及親人團聚的那種親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