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教學設計
(四)浙江的越劇
越劇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 古越國所在地) 的農村. 它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為基礎, 并在余姚鸚歌( 秧歌) 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 最初稱為“小歌班”, 多是農村藝人在農閑之際業余組合唱戲, 后逐漸組成職業“小歌班”, 并于1916 年進入上海, 吸收紹劇、京劇所長, 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 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 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1938 年, 紹興文戲改稱越劇.
越劇的曲調清悠婉轉, 優美動聽, 長于抒情. 表演比較真切細膩. 越劇有不少優秀劇目, 如, 《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柳毅傳書》《祥林嫂》《西廂記》《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 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五)四川的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劇中的一個古老劇種, 有著300 多年的歷史, 它是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
川劇融昆腔、空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為一體, 其中高腔的幫打、唱最具地方特色. 川劇的行當總的方面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六大類. 川戲鑼鼓, 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劇劇目豐富, 搜集的劇目近兩千出. 已記錄的劇本約有一千本, 尤以清新優美的文學性見長. 較優秀的劇目有《琵琶記》《柳蔭記》《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滾燈》《變臉》等. 川劇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 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夸張手法, 表演生動細膩, 別致傳神, 詼諧風趣, 舞臺形象典雅、優美、傳神, 生活氣息濃郁. 神奇絕妙的變臉、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贊嘆. “裝龍像龍, 裝虎像虎”, 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 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