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圖題詩》說課稿
單元分析:《墨竹圖題詩》是本冊課文八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歲寒三友,它選編了六篇課文介紹"歲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詩《墨竹圖題詩》,《蒼松怪石圖題詩》,《墨梅圖題詩》為主體課文,而《梅香正濃》《竹頌》《黃山松》為拓展閱讀課文.他們同為寫松,竹,梅,但體裁各異,筆法不拘一格.在教學時以前三首古詩為重點學習.這三首古詩都是詩配畫,可以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深遠,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為歲寒三友,不僅因為三者不懼寒冷,更是因為他們能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卓爾不群的氣節和人品.而《墨竹圖題詩》是鄭板橋在山東任職時看到山東受災,饑民無數,作為一名體恤百姓的縣官,他整日為民奔波,白天勞頓,夜不思眠.本詩記載的是又一個不眠的夜晚,作者聽著冷雨拍打窗子,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之聲,竟錯覺為百姓發出啼饑號寒的怨聲,于是提筆展紙作畫,遂成此詩.
單元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寫詩作畫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詩歌的音韻美,結構美以及語言所表達的深刻含義,了解詩歌借物喻人的寫法,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蘊.
3,讀出詩的韻味,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提高學生對詩歌及所作的畫的鑒賞與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詩人品格的學習與敬佩之情.
課時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作者的胸懷和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法: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難點: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一)交流材料(上這課之前我布置預習作業查閱資料)
1,請學生介紹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后,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體貌疏朗,風格勁峭.
2,讀課題,理解題目意思:墨竹:單用墨畫的竹子.墨竹圖題詩就是單用墨畫竹子的圖畫上面的詩.
(二)讀通詩歌
1,讀準字音:如文中的
衙(yá) 齋(zhāi) 燮(xiè) 號(háo)寒 放賑(zhèn) 救濟(jì) 遂(suì)
2.理解詞語:如詩畫欣賞文中的詞語
(三)讀出韻律.反復朗讀古詩,可采用抽讀,小組讀,男生女生讀,齊讀,老師范讀等方式進行朗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展
三,理解古詩大意:合作學習
(一)自讀自悟:學生依據資料和文后譯文進行自學.
(二)學習小組交流;通過與同學互相補充,解疑,使學生明白詩文大意.
(三)全班交流:
1 ,請學生說出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指導朗讀:讀出韻味,深入理解詩歌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學習:
1,本詩作者是怎樣開想象的
2,我們如何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
3,引導觀畫:
五,回顧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氣節",象征詩人"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2,交流寫竹的詩文.如鄭板橋的詩《竹石》
六,拓展訓練
1,請同學們在課后收集有關竹的詩句,繪畫作品.
2,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贊美竹.
鄭板橋《墨竹圖》:
衙齋臥聽瀟瀟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