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教學反思
有心栽“花”花更紅——《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教學反思
曾聽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其實隨著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一個讀者也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任教六年級語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獲。就這兩天的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兩點:
一、抓基礎。一直以為高段的語文對于生字、新詞的教學總不是什么大問題,所以對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課堂內作強調,總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解決。但從上學期的情況看,聽寫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這學期我對生字、新詞的教學作了一些調整。在上《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這一課時,我在第一課時花了近5分鐘給學生對生字、新詞稍作教學,讓學生對這些生字、新詞有初步了解。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學生的記憶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時讓學生抄2遍詞語以作鞏固,結果待到聽寫時,全班居然滿堂貫,個個是優,看來對生字新詞的教學采取這三步曲是正確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二、抓主線。文章的主線好比是一張網的綱,抓住了綱就能把整張網拉起來,問題是這個綱較難把握,在執教《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這一課時,在備課中我充分準備,抓出題目就是文章的主線,于是我讓學生抓住這個主線展開。理解了這條主線表面和深層的意思也就學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兒童團是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徑追趕紅軍大部隊的,在追趕的過程中他們更是發揚了紅軍那種不怕困難、勇于前進、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教學是事半功倍的。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課后習題展開教學:紅小鬼在追趕紅軍的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從中可以體會紅小鬼具有什么樣的精神?
大部分學生都能讀文思考回答這些問題,但讓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學們無法與紅小鬼進行心靈交流,同學們無法體會到紅小鬼經受的磨難,同學們的體會僅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話、空話。如在教學紅小鬼夜宿神廟住宿這一環節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他們的害怕之情,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刮著著冷風,面對一座座齜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樣的感受?沒想到他們卻異常興奮,故意作出怪叫,讓我很無奈。如有的學生覺得很刺激,有的學生覺得有月光照著,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說他們有十三個人,相互講故事、說話,就不會害怕了……總之,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想象那些紅小鬼的經歷,無法走進他們的心理,經歷他們的恐懼、饑餓。因為他們生活在幸福的現代社會,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著長輩的寵愛,成天只想著怎樣玩好、吃好。只把他當作一種笑話來談。我只好推薦他們去看相關的電視節目《長征》、讀長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進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他們的精神。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教后記
課文最后自然段有這樣一段話:“就這樣,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了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我啟發學生:“兒童團員在追趕紅軍大部隊的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你能不能通過想象,把他們遇到的一次困難寫具體?”學生的作品題材多樣:有的寫兒童團員們遇到了一只熊,他們在年齡大一點的兒童團員的指揮下,裝死躲過了危險;有的寫最小的兒童團員生病了,別的兒童團員精心照顧,伙伴們到處找草藥,終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寫他們沒有吃的,就共想對策、釣魚、打獵、找野藥,克服困難。雖然只有一個問題,卻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推動他們去獨立思考。更好地體會了了兒童團員們英勇、頑強,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