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 22 古詩兩首(2007) 教學實錄
師:問得好,看來詩人挺會動腦筋的,既然是問話,別忘了問號呦?那么詩人有沒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詩都是逗號句號,此處問號有必要作一強調。)
出示: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齊讀
師:你知道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嗎?
生: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的。
師:如果沒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
生3:水還會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
生5: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
師:是呀!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老師曾看到過一個小池塘,里面漂滿了污物,夏天還有濃濃的臭味,要是詩人看到這樣一個池塘,又會寫出什么詩來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動起筆來。
師選擇一生習作,投影出示
觀塘有感
陳橋
半畝方塘不見開,
一片污物在徘徊。
問渠哪得臟如許?
為有世人亂扔來。
指小作者朗讀,該生一臉憤怒狀
師:你好生氣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護好水源是嗎?
(聯系生活情景,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并適時讓學生學詩練筆。)
出示《觀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現的四句詩前。
眾生:不對!不對!是《觀書有感》!
師:細看課本,作迷惑狀,知道老師想什么嗎?
生:老師肯定想:詩的內容明明寫的是詩人觀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觀書有感》為題呢?
師:你跟老師想到一起了,難怪這么肯定。可老師想不通呀?你們再幫幫我,好嗎?
引導學生觀看插圖
生:詩人手中抓著書,身旁還有一些厚厚的書,我想詩人肯定很愛學習。
師:是啊!出示關于詩人的資料。著重強調“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師:讀了關于詩人的介紹,能幫我回答問題了嗎?
生舉手欲答,師:再想想好嗎?
情景輔助理解:師手拿書本,黑板上出示半畝方塘的簡筆畫,眼光從書本移向方塘并吟誦《觀書有感》,忽然師似有所悟。眼光從池塘回到書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呀!我要想變得英明有遠見,看來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斷讀書,獲取新知識才行。
生2: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所謂“少壯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學到老。
生3:不斷學習,永不滿足,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師:你們終于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受。這種感受還是對池塘嗎?
眾生:不是,不是!詩人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用半畝方塘來比喻自己讀書的感受。
師:詩人和我們都明白了讀書的道理。
出示:半畝方塘就像——————————————。
源源不斷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師:你們讀懂了詩的內容,有沒有讀懂詩人呢?手指關于詩人的介紹材料,想對他說什么嗎?
生1:謝謝您,朱大師,您讓我明白了人應該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更聰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