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掃路人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第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但是,我班學生對天游峰險峻的特點沒有形象的了解,對掃路人的艱辛也沒有切身體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二、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中“我”的感受學生不難理解,而我為什么對一個掃路人如此敬重,這樣的一位掃路人能否觸動學生的心靈世界,是教學的難點。沒有學生于文本之間的真實對話過程,這是很難實現的目標。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文本語言進行溝通、對話是教學中必須注意的。
基于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我初步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文語言優美,特別是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十分細膩,通過對人物描寫的體會,既可感受“天游峰掃路的老人”鮮活形象。又可借助這個平臺,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因此將他們擬定為教學重點。
老人的三次話語,蘊含著人生哲理,需要仔細品味,故將其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下面我將結合本課的教法和學法具體說說教學流程。
第一步: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過程。然而問題是由學生提出還是老師提出,效果大不一樣。學生學會了主動“問”,也就意味著主動思想的開始。)
1、首先板題,(板書:天游峰的掃路人)
2、請同學們讀課題,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又產生了那些問題?(在與課題對話時,學生會產生諸多問題,如,天游峰在哪兒?是什么樣兒的?這位掃路人是誰?他是個怎樣的人?)
3、提取“他是個怎樣的人呢?”作為主線展開教學。
第二步: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以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理念,在這個步驟中采用設置懸念,也就是存疑教學方式進行文本感悟的教法,選取邊讀邊悟、合作探究的學法組織教學活動。)
1、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幾次描寫了掃路人的外貌?
2、指名讀兩處外貌描寫,邊聽邊思考:這兩處外貌描寫有何異同?
相同: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人物
第一次:著重于衣著描寫(粗線條)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