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民間故事幻想奇麗、情節動人的特點;掌握“棚、咧、梭、釀、腮、偎、眶、礁、拗”等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閱讀、分析和復述民間故事,注意敘述語言的正確運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并為之斗爭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學會閱讀、分析、復述民間故事。
2、難點:對本文中神話手法的理解。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民間故事及其特點。
2、掌握“棚、咧、梭、釀、腮、偎、眶、礁、拗”等字。
3、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牛郎織女這個故事流傳了幾千年,人們對這個美麗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愛,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美麗的故事。
(二)幻燈出示牛郎織女的圖片,請一位學生簡要介紹圖片內容。
(三)幻燈出示生字詞、檢查預習、進行字詞教學。
給下列字注音:
棚()咧()梭()釀()
腮()偎()眶()礁()拗()
解釋詞語:
戀戀不舍:形容舍不得離去。
相依為命:在困難的環境里互相依*著過活。
富麗堂皇:華美壯麗、氣象宏大。
拗不過:無法改變。
(四)了解民間故事及特點:
民間故事是一種立足于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口頭文學作品,由于它反映勞動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廣泛地流傳在人民群眾之中。
特點: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五)聽課文錄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就算安了家”)寫牛郎的悲慘遭遇。
第二部分(從“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邊的山坡上”)寫牛郎和織女的追求。
第三部分(從“再說天上”到最后)寫專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織女勇敢的抗爭。
(六)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復述故事情節。
(七)課堂練習:
什么是民間故事?它有哪些特點?
(八)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詞3次,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長大后,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
4、織女是個怎樣的人?(織女是個渴望自由的人,是個善良的人,還是個受苦受累的人。)
(一)講讀第一部分。
1、牛郎的哥嫂是怎樣虐待牛郎的?
明確:叫牛郎吃剩飯、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哥嫂獨占父親留下的家產,把他趕出了家門。
從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節中,可以看出態度的丑惡和人情的淡薄。
2、牛郎和老牛的親密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牛郎照看那頭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凈,喝的水干凈,牛身上干凈、牛棚里干凈”,對牛精心飼養、關懷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