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十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作者:朱衛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1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勁三小 朱衛華一、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2、理解重點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3、師生共同探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體會少孺子的機智、愛國。4、結合文章的內容,擴寫課文。二、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人物形象。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四、讀寫結合點:結合文章的空白點擴寫課文,使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寫體會。五、德育滲透點:培養學生做事瞻前顧后、通盤考慮的態度;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上節課,我們結合文中注釋讀通了這片文言文,并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師板書:少孺子 吳王二、精讀課文:1、學習起因部分:教師:正如大家所言,故事因吳王伐楚開始,書中是怎樣寫的?⑴指生讀----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讀出吳王的固執、驕橫跋扈)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⑵可以質疑如:吳王為什么會如此堅決的攻打楚國呢?請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談⑶請你想象一下群臣聽到后會是怎樣的情形?指名說⑷少孺子聽到后,又會如何想呢?2、學習經過部分:⑴自讀描寫少孺子行為、語言的語句。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何疑問?⑵出示描寫他行為的句子——指生朗讀,談理解。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指導朗讀,把他的動作讀清楚。⑶質疑,如:他為什么連續三天這樣?(學生理解到他是等機會勸吳王就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天,他終于遇到吳王了。看到他滿身露水,吳王非常驚訝,他說-----子來,何苦沾衣如此?(指生讀出疑問的語氣)⑷于是,少孺子就對他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們不妨讀讀出示少孺子的部分語言。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后下也。⑸你能展開想象,把這有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練習創造性地復述教師:蟬、螳螂、黃雀這些小動物何等警醒,平時生活中,你想悄悄靠近都難,而此時,在離它們不遠的地方,就潛伏著可能置它們于死地的敵人,這種危險怎么就察覺不到呢?學生分析,引出——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指名朗讀,多有哲理的話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6)聽了他的話,吳王恍然大悟——善哉!乃罷其兵 這三個小動物之間的趣事何以讓堅決舉兵的吳王罷兵呢?出示地形圖——觀察、分析(說出戰爭對國家的危害,對百姓的危害)⑺一番話點醒夢中人,吳王此時會想到什么?又會對少孺子說些什么呢?寫話練習3、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⑴學生提不出,老師質疑,如:吳王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這點看到少孺子是一個( )的人。(足智多謀、機智等)⑵正因為如此,他在給吳王講故事時是非常輕松、隨意,我們再讀他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不慌不忙、不緊不慢———指導朗讀——背誦)⑶從全文中,你還感受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自己的理由。板書:愛國、勇敢⑷怪不得,吳王稱贊道——善哉!言下之意,是( )善哉! 4、多么機智愛國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盡然于這簡短的 100多字中,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還有這樣的特點——出示課件古今翻譯的不同如:悲,今譯為悲傷;古代譯為動聽 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們的,但所指卻不同。三、拓展延伸:1、后人將這個故事縮為一個成語,想必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2、學了這個故事,給你的最大啟迪是什么?可以從少孺子的角度,也可以從吳王的角度來談。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