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精選9篇)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1
《螳螂捕蟬》的課文內容并不復雜,成語的理解學生通過預習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蟬和吳國攻打楚國的相似之處,學生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那么我們課上呈現怎樣的訓練呢?第一處的點撥出現在“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這個環節中。學生從文本內容的理解出發,都說到了少年以講故事地方式勸說吳王,很巧妙。文中還有哪些細節也能看出少年計謀的巧妙呢?學生必須細讀文本才能找到。對話的地點在花園,時間在早晨,手中的彈弓和身上的露水,無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謀劃。恰當的時間和煞費苦心的道具準備,都是為了引到“螳螂捕蟬”的話題。只要吳王發現少年,問到彈弓,少年對成功勸說吳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在討論“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的話題討論中,學生對于少年的足智多謀印象深刻,但也僅此而已。我進行了第二次點撥:“少年就一定會勸說成功嗎?如果不成功,讓吳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結果會怎樣?”少年其實是冒著生命危險,勇敢地勸諫的。“少年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他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少年其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非常愛國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經立體飽滿起來,學生對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層。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2
故事離不開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如何幫助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在學生學完螳螂捕蟬的情景后,引領著學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個來回,跳出來后換了一個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教者始終以巧妙的設計把握著全局,宛若那只守候在螳螂身后的黃雀,令人眼前一亮。
1、 作品感受法。
學完課文最后一小節,多次朗讀后質疑:吳王悟出了什么?請你幫他擬一道圣旨。
昨日,有個少年向寡人講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們( ),結果( )。聽了故事,寡人深受啟發:( ),故寡人決定( )并( )。
欽此
【學完文章,如果問學生吳王明白了什么,一定能夠對答如流:用書上的話,用大道理,課堂上少不了出現空話、套話,會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形成重復,既刻板又機械。以這樣口頭練習的形式出現,妙處至少有三:其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皇帝”“女皇帝”們紛紛躍躍欲試,都要求過一把帝王癮;其二,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處,有機地組織語言;其三,在概括中點明了故事的結局,表明了吳王對少年的態度:故寡人決定( )并( ),自然流暢又簡潔明了】
2、人物命名法。
吳王很想見見這位少年,但他還沒有名字呢!咱們給他起個名字吧。既是吳國人,姑且姓吳。
【每一個響亮悅耳的名字后面都孕育著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處處險象環生的故事,面對這樣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后,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吳聰:因為他實在太聰明了!吳思:非常善于思考。吳少鳴:年少時就一鳴驚人,長大后肯定能有所成就。吳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維護了和平。不可謂學生想得不深,不可謂學生想得不遠,給少年命名這樣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設計,有力地幫助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提煉了少年的形象。】
3、 想象對話法。
為什么這位少年能成功地說服吳王?大臣們一定想知道,請你替大臣們想好一個問題,待會兒問問他。讀讀文章的2-8小節,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
【少年的過人之處絕不僅僅在于他講了這個故事,螳螂捕蟬的情景與當時吳國的相似之處;連續三天在花園里出現,打濕了衣服引起吳王的注意;選擇有露水的早晨,為了使吳王親眼目睹螳螂身處險境卻渾然不覺……“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在一次次圍繞少年言行展開的問答中,讓學生感受到:小小智者的形象透過細節盡在不言中。】
《魂斷廊橋》中費雯麗那迎上前去的堅定的雙眸,《新龍門客棧》里張曼玉坐在龍門客棧屋頂上罵街時嬌小的身姿,都是導演在表現人物時選擇的一個視角,雖小卻經目難忘。在我們的課堂里也多一些這樣獨特的視角吧,會讓我們銘記住一個個跳躍的生命!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3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并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故事形象生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對于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課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獲。無論是從自信心的樹立上,還是從課堂藝術的感悟上,或是從挑戰優質課堂的決心上來說,都是一次激進。課后反思的準確、透徹不分課堂的成與敗,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又能給學生足夠參與和表現時間的課堂,是我目前不斷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將學生的思維層層引向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談話入手,給學生以鼓勵和提醒;接下來讀寫生字“螳螂”,繼續加強生字詞的教學;并以螳螂、蟬、黃雀三個小動物的圖片展示再次吸引學生興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蟬”的故事,要求學生反復讀并能夠復述;整節課中,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吳王究竟突然間明白了什么?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縱觀全文來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整體情節的把握,同時又能使學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這一教學重點。另一個問題是:少年所講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吳王為什么就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話呢?也可以問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這個問題牽扯到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思維發散的最佳時空,更是所有學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老師賞識學生、給予學生課堂體驗之快樂的機會。給學生極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問題,學生才不至于感到思考的勞累與無效,反而會頗具挑戰性,會上心勁兒。可以看出,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并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我用這個班的學生已經兩次了,而這次學生積極的發言以及對課堂的悉心關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當我提問說:“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這位學生答道:“少年只是一個侍衛官,根本就沒有向君王提建議的權力……”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課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引,學生將有活躍的思維,將有成功的體驗,將有積極的思考,將有不同于其他學生的發現,將有創新幼芽的萌動……。
熟能生巧,對教材的熟知、對重難點的熟知、對教學環節的熟知、對三維目標的熟知、對每一個舉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對一節課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的內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評語,都有可能關乎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只有熟知課堂中的一些“必備”,才能夠隨心所欲,使課堂游刃有余,有所聲色。而我,在課件播放時,一句總結性的話語竟忘記了出示,對課堂雖說影響不大,但卻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時候,我會一心想著下一步的環節,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表現情況或者板書等環節,在這兒,我給自己提個醒,課堂中,“熟”字難得。還有,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一部分,我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但學生個體展示的機會少了,我還看見很多學生都高高地舉著手,那種踴躍積極的勁頭兒讓我心里倍感溫暖,最起碼孩子們愿意,可我卻沒有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實在愧疚。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給學生清晰的課堂指令,會讓學生“有所適從”,而不在模棱兩可。
對于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我會不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彌補。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我能夠在多次的嚴格要求下克服一個缺點,并使自身的優點和從書中、從優秀老師身上學到的經驗點點滴滴滴“常態化”,使它們不再難得一見,而是隨處可見。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4
今天,終于上完了教研組的公開課,同事們都很熱情,我一上完,都圍攏過來,熱烈地討論起我的課來。想起竇桂梅老師那時候上完課下來,非要“逼著”老師們說自己的三條缺點一事,心里便覺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個個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課堂中的不足之處給我亮出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信任與支持啊!在此,真誠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點,你們的批評是對我最好的幫助。
現將同事們的觀點記錄下來,以指導今后的教學工作。
得之處:
1、課堂結構比較好,首尾聯系,讓學生從吳王巨大的變化中體會到少年這段話的作用。
2、從學生的提問中提練出三個大問題,作為課堂的主線索,層次脈絡清楚。
失之處:
1、缺少一個環節:螳螂捕蟬這件事和吳王攻楚這事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我把這個問題分裂開來問的,我問:螳螂、蟬、黃雀各指什么?這么一比較下來,就能發現如果按上面的問題來問的話,學生更能找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由此看來,同樣是一個問題,但問題的設計卻大有學問。
2、遺漏一個環節:備課之初,想到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螳螂、蟬、黃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隱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來的備課中卻遺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設計是下一問題“吳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的伏筆,所以是不應當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丟掉了。
由此看來,深入地探究,能夠化解教學的重難點。
3、忽略了幾個問題:(1)、“恍然大悟”的解釋沒提到(這個沒想到);(2)、吳王的性格特點分析得不全面(這個閱讀教材時想到了,但讀了薛法根對本課的解讀后,意識到重點人物應該在少年而不是吳王身上,于是在后來的設計中忽略了);(3)、課堂用語重復得過多,不夠簡煉(怕學生聽不懂問題,往往會重復)。
由此看來,細到無痕處,才能有課堂的精彩。
探討之處:
最后的習作訓練——第二天,吳王怎么跟大家解釋放棄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著還是拓展成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螳螂捕蟬的事?
我個人認為留著是可以的。
聯系生活實際談也可以,但課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談。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強調吳王對“螳螂捕蟬”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們的課題《習作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聯系起來了。但是我那個習作訓練因為前面的伏筆埋得不夠(比如說吳王的性格特點),所以在這兒說話練習就顯得有點唐突。
當我設計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牽制,而無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開始就忽略的問題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發現。這是我在今后的課堂中更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是,今天的課堂遺憾得多了點。盡管后來有同事稱贊我“完全改變了以往上課的風格”,稱贊我“進步很大”,但面對這么多課堂中生出來的問題,我沒有絲毫的喜悅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的緊迫感和壓力感。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5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書后面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1、少年講的故事巧妙,發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黃雀 少年”之間的厲害關系來理解,以及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來理解。
2、少年勸阻的方法間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來理解。
“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理解了,隨而理解“一個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就不難了。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6
我覺得這一課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說它是個特殊的故事,是因為它是以一個大故事中套著小故事的形式出現。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巧勸吳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那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么處理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系呢?我想,首先這兩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從大故事中脫離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寫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伏在身后的禍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直勸不如巧勸”。其次這兩個故事的教學是相互關聯的,教學小故事是進一步教學大故事的前提條件,教學大故事是教學小故事的必然歸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學是大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又不能脫離大故事的教學單獨進行,必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學中,我從小故事突破,通過這樣三個問題串起全課:1、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吳國明白了什么?2、為什么大臣們都沒能勸住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做到了?少年的勸妙在哪?3、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后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基本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一起探討“少年為什么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把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學生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學生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在讀中了解“不堪設想”的后果,可在學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著去告訴他答案;當學生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學生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借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8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快。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學本課時并沒有“循規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直接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內容,理解吳王聽后“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后討論一個問題:少年跟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是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我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節課,我提出了幾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則稱得上是——”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個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當然,這節課,這節課由于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在討論少年的智勸時,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學機智是一個教師經驗和智慧的積累,這以后有等努力。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9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面對大臣們和少年的勸說,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導入,從對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故事和人物兩方面展開教學:
一、螳螂捕蟬的故事,含沙射影,發人深思。
在要求學生復述故事的同時,引導他們理解“蟬— 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利害關系,并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當時的形勢圖,進一步體會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以了解當時吳國的處境和故事的巧妙之處。
二、少年勸阻的方法巧妙,彰顯其勇敢機智。
通過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以及勸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結果來理解“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進而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
在教學中,通過媒體的輔助,學生在理解“蟬—螳螂—黃雀—少年”與“吳國、楚國及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時,感覺到難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從《螳螂捕蟬》這一課中所受的啟發時,由于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以及學生對故事的中心—“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學生的思維和發言有很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