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實錄(精選3篇)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教者:通師二附 黃小君
一、 激發(fā)興趣,導(dǎo)入新課
師:導(dǎo)入課題: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知道哪些成語呢?
生:閉門造句……
師:板書課題
生:讀課題
師:理解課題(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紹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結(jié)果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
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師:出示地圖——據(jù)圖講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請大家讀課文(出示:小黑塊:楚國、勸阻、處死、固執(zhí)、吳王)
生:排順序——老師調(diào)整,及時提醒
(教師教態(tài)慈祥,用體態(tài)語言贊美學生)
三、 學習課文,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小結(jié)學生發(fā)言。……結(jié)果這仗打成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少年
師:怎樣的少年?
生:拿著彈弓的少年——露水沾濕衣服的少年……
師:假如你是少年,你會怎樣勸阻吳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師:我們商量一下
生:小組合作、議論紛紛
師:我們匯報一下
生:我們的辦法是……(學生們躍躍欲試,舉手者眾多)
師:這些方法如何?少年會這樣勸說嗎?我們看看。
生:對剛才列舉的方法進行評價。
師:那少年如何勸說吳王的呢?我們來看課文,老師和大家一讀去讀課文。
朗讀課文:師生共讀課文、學生朗讀十分精彩、老師便引讀便插入敘述、再次分角色朗讀(師讀白,學生分“王”和“少年”讀)(學生朗讀真是精彩)
交流朗讀體會:
師:通過朗讀兩遍,你讀出了什么?
生:a、我讀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還讀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觀察c、我讀出了很有耐心d、讀出了少年的愛國e、少年非常大膽,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勸說吳王
師:這些說明少年充滿著智慧(板書:充滿智慧)
師: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練習用這種句式說話或?qū)懽鳌?/p>
生:朗讀課文,說話交流、寫作交流
師:提醒引導(dǎo)
生:a不是直接勸說吳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個食物鏈的故事d、不是貿(mào)然請諫國王 。
四、 故事比較,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你們相信這個故事真的嗎?
生:相信
師:那我們就試試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
【相機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
生:看著圖畫表演講述故事
師:及時總結(jié),看到這幾幅畫,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師:糾正學生的某些問題
師:我們來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讀中表現(xiàn)出來啊
生:朗讀
師:及時總結(jié),我們來一起讀書
生:齊讀。
師:
【出示】樹上有一只蟬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蟬,不知道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
【出示課文】花園里有一棵樹,······卻沒顧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故事中最關(guān)鍵的一句話是什么?師:少年為什么這樣說呢?吳王聽到這些話會如何?
生:通過這段話告訴吳王:……
師:【板書:光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師:少年這樣做的目的?
生:……
師:少年講這個故事僅僅是表明什么關(guān)系嗎?這里有三個詞語,看誰能擺在恰當?shù)膱D下面
【出示:吳國、楚國、其他諸侯國的詞板】
生:到前面擺詞語,教師配合劃線
師:引導(dǎo)學生敘述三者的關(guān)系。
生:敘述三者的關(guān)系
師:好,我們再來朗讀課文,體會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讀白,女生讀少年,男生讀吳王)(此時,朗讀的意境已經(jīng)出來了)
五、 總結(jié)拓展。
師:難道少年講這個故事就是僅僅為了敘述看到的場景嗎?
(引導(dǎo)學生由三者的關(guān)系過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學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靜(此問引起學生思考)
師:用充滿期待的眼神望著孩子們。
生:漸漸的,舉手的人多起來,老師邀請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確——有個性的理解)
師:在學生回答基礎(chǔ)上,據(jù)圖總結(jié)少年的用意。
生:專心致志地聽老師總結(jié),還有人在用筆記錄。
師:到此,吳王會怎樣?
生:恍然大悟。……
師: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吳王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師: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我們四人小組來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會兒我們邀請幾個同學來表演這個場景。
生:討論,熱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嘗試表演
師:巡視,指點,發(fā)現(xiàn)
生: 津津有味的表演著。
師:選擇表演者組成臨時表演小組表演。哪些是國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聲)……(表演者,津津有味;觀看者其樂陶陶,還有人不自覺的小聲附和著)
師:提示,大家為吳王的轉(zhuǎn)變而鼓掌。
師: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什么?
生:齊述“蝗擲捕蟬”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師:如今“螳螂捕蟬”這個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運用的成語,通常寫成“蝗擲捕蟬,黃雀在后”。
六、 布置作業(yè):
師:1、課后,同學們可以讀讀這些成語,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棟 學富五車
滿腹經(jīng)綸 矜愚飾智 老馬識途 料事如神 妙筆生花
師:2、 將《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2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螳螂捕蟬》。我們知道《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寓言首先是講一個故事,其次是揭示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寓意。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揭示寓意的一句話。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蟬、螳螂、黃雀, 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師: 這句話給老師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看這句話( 大屏幕出示) 。師: 輕聲讀讀這句話,想想蟬、螳螂和黃雀“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出示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露水 螳螂捕蟬 螳螂 蟬 黃雀啄食螳螂 黃雀 螳螂 少年正瞄準它
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多媒體)。師:加上一點符號它們的關(guān)系就可以這么來表示(板書: 蟬← 螳螂← 黃雀)讓我們再來讀讀生讀。師:真是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啊。師:少年講這個故事是有目的的,知道是什么目的嗎?生:讓吳王放棄攻打楚國。師: 你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生: 吳王攻打楚國的事。師: 吳王打算攻打楚國, 大臣們明白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嗎?從哪里看出來?學生回答。( 出示) :大臣們認為,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師: “不堪設(shè)想“是什么意思?生:事情的結(jié)果不能想象。師:不能想象,說明后果非常嚴重,我們就來設(shè)想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后果。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師: 能打嗎?生: 不能。師:但大臣們的規(guī)勸有用嗎?又從哪里看出來?生: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 我就處死他!”(出示)師: 你怎樣理解“固執(zhí)”呢?生: 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見別人的勸告。師:那就請你把你的感受送進句子里讀出來。生練讀這句話。師:這可是一道死命令。同學們怎么理解這兩個“死”字呢?(出示)①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②可是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生:處死中死表示失去生命;死命令中“死”表示不可更改。師: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去理解。師:吳王的固執(zhí)使我們看見了一個專橫、驕縱、兇暴的吳王,誰再來讀讀這句話。生讀。師:這個吳王還不夠厲害;好樣的,讀出了君王的氣度;王者的霸氣展露無遺。師: 就是這么一個固執(zhí)的吳王卻被少年的一個故事說服了。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呢?從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來?請同學們認真地品讀2—11節(jié), 把有關(guān)的詞句畫出來,在文字旁邊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生品讀、圈劃。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3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感受故事起因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齊讀課題)春秋時期,吳國的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吳王不聽勸阻并下了個死命令。大臣們?yōu)楹畏磳Γ繀峭跤窒铝耸裁此烂钅兀空埓蜷_課本,自己讀第一小節(jié)。(學生讀完后交流。)
師:其他諸侯國乘吳國出兵之機攻打吳國,就是——“乘虛而入”(齊讀),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呀!吳王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書上用了一個詞,說吳王——“固執(zhí)”
(引讀:吳王固執(zhí)地說“……”)
二、感知并復(fù)述故事“螳螂捕蟬”。
師:可有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尋找機會給吳王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就讓固執(zhí)的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想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嗎?請你們邊聽邊看邊想后,也來講講這個故事。
師邊講述邊板書: 黃雀 → 螳螂捕蟬
↑
少年
生:(同桌相互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讓學生同桌相互復(fù)述故事,做到了讓學生人人開口說話。)
師:哪位同學愿意把這一故事概括地講給大家聽?
生①:故事主要講了蟬邊叫邊喝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我”在它身后。
師:概括得真簡練。
生②:肥頭肥腦的蟬美滋滋地喝著露水,可沒顧到身后有只螳螂想吃它;螳螂舞著小鐮刀要去抓蟬,可沒顧到身后有只黃雀想吃它;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可沒顧到身后有位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
三、理解課文
師:和文章的表達有所不同,富有創(chuàng)新!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生:是這句話: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
師: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呢?出示:
眼前的利益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生:(自學課文后分小小組討論)
師:讀懂了嗎?能說說你們是怎樣理解這些問題的?
生:蟬眼前的利益是露水,隱伏的禍患是螳螂要捕食它。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蟬,隱伏的禍患是黃雀要啄食它。黃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拿著彈弓要打它。
師:“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從哪里看出來它們專注于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請你們找出描寫它們的語句好好讀讀,身臨其境地去體會一下他們各自的想法。
(生交流時選取其中一個來說,并把它的想法通過朗讀聲反映出來。指名讀——齊讀)
生①:蟬可能會想:今天的露水真甜哪,我真有口福。(讀)
生②:螳螂可能會這樣想:蟬又大又肥,今天我可以美美地吃頓早餐了。(讀)
生③:黃雀可能會這么想:哼,等螳螂捕了蟬,我再吃它,來個一舉兩得。(讀)
師:誰有本事把這個故事連起來,把它們的想法都通過你的朗讀體現(xiàn)出來?(指名讀——齊讀)
師:大家的想象真豐富!面對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的蟬、螳螂和黃雀,你想對其中的一個說些什么呢?
生①:蟬啊,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你保住了性命,今后清甜的露水有你喝的!
生③:螳螂螳螂,別捕蟬了,你身后有黃雀呢!如果再不離開,性命就難保哇!
生④:黃雀,你別太得意了,你身后的少年正用彈弓在瞄準你呢!你要大難臨頭了!
生⑤:蟬、螳螂、黃雀,你們一定要看看身后是否隱伏著禍患。要記住,自然界中可是弱肉強食的啊!
(薩特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dǎo)的創(chuàng)造。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不要去刻意追求“標準答案”,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本課時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老師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張揚。圍繞你想對蟬、螳螂、黃雀它們說些什么等發(fā)散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做到了讓學生個個動腦,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的體悟,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給予肯定。)
師:你們說得都很合理。看來你們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其中的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就是——“……”(齊讀)
師:同學們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螳螂捕蟬”這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吳王明白了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①: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是從“你講得太有道理了”看出來的。
生②:從“恍然大悟”也可以看出。“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師:吳王明白了什么?能聯(lián)系第一小節(jié)講具體嗎?
生③:“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是結(jié)果。從這一結(jié)果中,也可以看出吳王已經(jīng)明白道理了。
師: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理解得很全面。
四、分析人物特點,返顧課文
師:少年達到了勸說吳王的目的,但是吳王為什么沒有處死他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的2-12小節(jié),回顧當時的情景,深入體會一下。
(學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