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授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品讀螳螂捕蟬這則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會寫了。
3、先請同學們聽寫五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三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悠閑自由自在
(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5)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全對的學生舉手。有味地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講故事、學生復述
1、師: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2、師:同學們讀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3、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
4、指名講述、師邊聽邊評。
5、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6、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三、設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衛為何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勸阻吳王攻打楚國?)
2、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3、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誰來做一做楚王讀好這一句話。(指名讀,評價。)
5、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呢?
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少年是一個愛國的人。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
6、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專制蠻橫、知錯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學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
四、作業
1、繼續寫好劇本,練習表演。
2、推薦寓言書讀一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代寓言》。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并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默寫五組詞語,然后讓學生講講《螳螂捕蟬》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寫的幾組詞語;(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并體會人物形象;(3)課文表演,先不加指導讓學生自己表演,再讓學生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后再讓每個人根據當時情境寫臺詞。這堂課我感覺(1)容量很大,學生的閱讀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時間有點倉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感覺印象還不夠深刻。我應該以這個為“線索”,多次反復,循序漸進,讓中心更加顯得明確。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之一
泗港小學 趙建華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②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練讀第3節。
④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 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聯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 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 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 集體交流,討論。
4. 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讀。
3. 師生評價。
4. 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
1. 完成習字冊描紅。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 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
1. 講述故事。
2. 練習說話。
3. 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23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二、細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交流自學情況,相機出示下面一段話: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讀出螳螂的緊張和專注。
(2)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這個故事是誰說給誰聽的?他為什么要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讀了這段話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2)如何理解“固執”,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交流:反復朗讀,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引導體會所隱伏的禍患)
(4)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勸阻,那我們該怎么做呢?談談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讀課文。
說說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怎樣。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a“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樣“講”的,是一種簡單的講嗎?
(少年的“巧勸”究竟“巧”在哪兒,使那位固執的吳王最終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讀課文2—11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內容。
b交流:
(1)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并想想少年說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們覺得侍衛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賞讀:(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介】: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從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考慮問題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表演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設計理念】:
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案,重組課文,落實重點,并圍繞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重在發展學生語言,注重培養創造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后,對課堂教學過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從而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設計思路】:
由成語交流引入對課文的學習,繼而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重點引導學生品“勸”,感悟人物形象,通過大臣的“勸”與少年的“勸”的對比以及對少年語言行為的品讀,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教學過程】:
一、 說成語,導入學習
1、師:同學們,學習到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成語,能說說嗎?
2、學生交流
3、師:在這些成語中,有哪些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呢?
4、指名回答
5、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學生齊讀課題。)
二、 品讀“勸”,感悟人物
(一)學習大臣的“勸”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們卻反對,這是為什么?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但如果……)
追問:那么吳王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國呢?(“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3、師:比較一下,你贊同誰的意見?為什么?(大臣們,他們考慮比較周全。)
4、師:是啊,但是面對大臣們的反對,吳王怎樣?
(“可是吳王固執……誰敢來……處死他!”)
5、指導讀好吳王的話:指名讀——齊讀
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吳王主觀、專橫、固執、甚至有點兇狠殘暴。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故事,品讀“勸”
1、輕聲讀課文2-12自然段,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說,師相機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
2、討論:這位少年僅僅要為吳王講這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想去勸說吳王。”“可是,……怎么辦呢?”
(2)“……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諫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他非常愛國。)
(3)“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表現了少年的欣喜激動之情,表現了機會的來之不易。)
(4)“我在打鳥”(表現了少年的機智)
“吳王來了興趣”(說明少年的話起了作用,顯示了他的機智。)
3、師:少年的故事講得怎樣?(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抓住各種人物的動作來體會。
師:少年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聽了仿佛真看到了這一有趣的景象,這足以證明這少年非常機智。
4、師:那么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勸說吳王取消攻打出國的念頭。)
追問:他的理由是什么?(“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隱伏著禍患呢!”)
師:對,這既是少年告訴吳王不要輕易攻打出國的理由,也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學生齊讀這句句子
5、師: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有什么反應?(“……恍然大悟,連聲說……取消了……念頭。”)
(1) 理解:恍然大悟
(2) 問: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到了什么?
(吳王受到了少年的啟發,明白了他攻打楚國的想法,也好比這蟬、螳螂、黃雀,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的隱患。)
(3)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吳王身后的隱患是什么?(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4)縱觀全文,哪兩句話前后照應?
(“大臣們以為……”和“蟬、螳螂、黃雀,它們……”)
6、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比較“勸”,感悟人物
1、教師引導: 大臣們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少年也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他們都是為了——(生答: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2、問:都是勸,可結果為什么不一樣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指名答: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5、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指名答:智勸、巧勸。)
6、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膽識過人、機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體會
1、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
(強調: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2、一組同學表演,其余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3、指名一組表演,適當點評。
四、總結課文,升華情感
1、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暢談)
2、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詞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五、布置作業
1、 課后第3題
(1)處死:“死”與“生”相對,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課后第4題
因為吳王從少年的話中受到了啟發,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國的這一做法,就好比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所隱伏的隱患,即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 補充
(1)積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2)聯系實際,說說對“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隱伏著禍患呢!”的理解。
(例:貪玩圖一時快樂而不做作業,結果考試考不出,老師批評,父母責罵,升學成問題……)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走進內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蟬》
作者:佚名 轉貼自:走進內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蟬》 點擊數:374
走進內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蟬》
作者:海安縣曲塘小學 曹春華 轉貼自:南通小學語文網
通過一個故事揭示出一個道理的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在少數,比如《螳螂捕蟬》。像這樣的課文如何教呢,僅僅就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嗎?這個問題困擾我多時,我也在時時地思索。
《螳螂捕蟬》是一個帶著原汁原味中國特色的寓言故事,也是蘇教版教材中比較經典的課文,我曾通過不同的媒體接觸過這篇課文的多種教法。有的著力于語言的訓練,花大力氣圍繞著故事聽說讀寫,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讓學生復述著故事,有的著力于人文情感的熏陶,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發揮表演的才能,自始至終熱熱鬧鬧地引導學生角色體驗,也有的著力于寓意的揭于,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通過演繹推理得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結論。雖然教學的不乏名家,整個的教學過程可圈可點之處頗多,然而我始終覺得缺了點什么。缺了什么呢?缺了“深刻”,即對故事背后原因(不是作為結論的寓意,而是成為結論的原因)的深刻體認。
這些教例中老師們的采用的角色體驗的方法,給我很大的啟發。然而所不同的是,我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引導學生去扮演吳王的勃然大怒后的歇斯底里,也不是扮演智慧少年的足智多謀,而是直接進入寓言的主角———蟬、螳螂、黃雀——
師:讀了課文,給你最大啟發的是哪一句?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師:(出示句子)
師:蟬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得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的呢?(見學生躍躍欲試)先別急,先看看從哪些詞語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語氣語調都很有“理性”)
師: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看,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只什么么樣的蟬?
生:這是一只胖乎乎的蟬,無憂無慮的。
生:它一邊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一邊還哼著小曲呢。
師:真有想象力,如果是你,你會唱什么?
生:太陽當空照,露水對我笑。讓我吃飽喝足睡一覺。(師提醒,剛起床又要睡,真是只悠閑的蟬,眾生笑)
生:它可高興了——
師:如果你就是這只蟬,你怎么高興地想?
生: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陽光,曬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這是老天給我準備的早餐,讓我伸伸腰,做做運動,吊吊嗓子,然后盡情地享用吧……
師:真是一只會享受的蟬,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讀讀看——
生:(讀)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充分體現出了蟬的自在)
師:讓我們把目光向蟬的身后看!你看見了什么?
生:一只大螳螂!
師:(追問)你看見了什么?
生:這只螳螂使勁地拱著身子,正舉起了前爪,就要撲過來了。
師:這是蓄勢待發啊。如果來一個特寫,你看了什么?
生:我看見了螳螂的眼睛,只見雙眼透著綠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著蟬,隨時都會發動進攻!
師:或許,它也在想呢——
生:哈哈,多肥美的蟬,今天運氣真好,剛起床就有這樣的美味送到我的面前。
生:我已經感覺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生:我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殺氣。
師:好一個殺氣啊!讓我們讀出這股殺氣。
生:(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師:對這只可憐的蟬來說,此時此刻——
生:(急切地)這太可怕了。
生:太危險了。
師:如果你是蟬的好伙伴,此時你會對蟬說——
生:我可憐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禍臨頭,小命都不保了,快別喝了,快逃吧!
生:我會大喊:危險,快飛!快飛!
師: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這只蟬——
生:當我明白了一切,我會丟下一切趕緊逃!
生:(摸摸額頭)我會嚇得一身冷汗!
師:可是,這是蟬此時此刻還渾然不覺,他——(手指,引讀)
生:(再齊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師:(引讀)他還在——
生:(再讀)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語氣語調里明顯帶著焦慮和不安)
師:(無比急切地)可是,沒有人提醒他,也不會有人提醒他。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依然——
生:(再讀)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語氣語調更加焦慮和不安,個別學生聲音哽咽)
師:(對眼圈發紅的學生)你焦急什么?
生:蟬雖然睜著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師:是什么蒙住了蟬的眼睛?
生:利益。
師:對,是利益,是眼前的誘惑。
……
同樣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節的簡單再現,而是的走進內心,我想,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論這樣的體驗對學生的心靈的震動所產生的影響,就對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為,大凡這樣的本文,文字淺顯,對學生而言,能復述全篇課文,并非難事,即便是“創造性”地復述,學生是天生的演員,看慣了古裝戲的學生能俏皮地說出“孤意已決”“違令者斬”之類的臺詞亦非難事。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探究出以文字為載體的所謂寓意,更是易如反掌。從表而上看,學生故事講得眉飛色舞,課本劇演得活靈活現,道理講各頭頭是道,但姑且少數學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絕大多數同學和無聊旁觀不談(由于故事較長,更兼加上自己的創造,學生表演起來費時太多),就教者著力想揭示的寓意,學生也只是淺層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口號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得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什么原因造成雖然危險就在身后,而卻視而不見?而且為什么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蟬、螳螂、黃雀都看作人)包括吳王都視而不見?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結果又是怎樣的可怕?對于寓言來說,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以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時,對于寓言來說,這些問題的解決,也遠比引導探究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勸與大臣們有什么不同”“吳王為什么恍然大悟”等問題有價值得多,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在課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導學生憑借文字,走進內心,實踐證明學生能夠體悟得出的。
我想,這樣體驗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得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發表于《小學語文教師》XX年第十期。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并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于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后的復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后,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讀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且滲透復述故事。怎樣讓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復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復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么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復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后的黃雀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為“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生對于寓言這種體裁并不陌生,但他們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體會蘊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形象的故事情節,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少年巧妙勸說中顯露出的驚人的機智與高超的謀略。在教學設計上著重體現以下兩點:一是體現合作式學習。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復述課文,小組合作,互講互評;二是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即在學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維進入死胡同時,及時撥云見日,讓學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暢快。
下面例舉課堂實錄一個片斷:
師:這位少年每天拿著彈弓到花園里轉悠,一連三個早晨,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這是為什么?
生1:他在尋找獵物。
生2:不對,我覺得他是在尋找機會,好接近吳王。
師:理由呢?
生2:他聽了大臣們的議論之后,才來花園里轉悠,說明他正想辦法要解決勸說吳王的問題。
師:有道理。大家贊成嗎?
生3:贊成。我認為他是在故意引起吳王的注意。不然為什么連續去了三天呢?
師:他打著鳥了嗎?他講給吳王的故事是親眼看見的嗎?
生1:是親眼看見的,不然怎么會講得那么詳細?
生2:不是真的,我認為他早已想好了對策,只是想借這個故事來勸說吳王。
生3:我也贊成不是真的,你想樹那么高,樹葉又密,他哪能對螳螂捕蟬看得那么清呢?
師:有道理,誰還說?
生4:我認為他或許以前見過,現在用他來說服吳王,更能表現出少年驚人的機智與謀略。
師:理解得相當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兒呢?
生1:吳王已下了決心,但他卻說服了吳王。
生2:他不但說服了吳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爭辯著,議論著,不覺已到下課,仍意猶未盡。
教學反思: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為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說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并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螳螂捕蟬》是一篇古文。文章主要寫了:吳王想要攻打楚國,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輕人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使吳王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想法。文章情節簡單,寓意深刻。
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習古詩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課上先講述了學期古詩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生疏。
在備課過程中,我還考慮到螳螂捕蟬與打仗的聯系,如果老師只運用語言去描述,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張地形圖,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考慮問題要周全,同時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輕人)的特點: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難點得到解決。
在講課過程中我還注重朗讀的指導,教給學生朗讀古詩文的方法,并運用多種方法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0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三
第一課時
高春杰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三、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四、教具準備:
計算機課件。
五、教學時間:2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內容。
2、指導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4、正確地評價少儒子這個人物。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古文《螳螂捕蟬》。還記得我們都學過哪些古文嗎?我們是怎樣學習古文的呢?
(回憶學過的古文,復習學古文的方法。)
所學過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濫竽充數》、《刻舟求劍》等
學古文的方法:
(1)多讀。
(2)看注釋,查字典,理解重點詞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查閱有關資料。
二、按預習要求逐項檢查預習情況。
(一)、課件出示預習要求:
1、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對照譯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2、結合上下文講一講每個“其”字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問題。
4、查閱有關資料。
(二)、逐要求進行檢查:
1、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于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后代,屬于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于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說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2、檢查朗讀:
(1)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朗讀一遍。
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2)評讀,再指讀。
(3)練習讀出一點兒古文的味道。
a老師示范讀第一句。b學生體會讀。c指名讀,齊讀。
3、檢查字詞的理解。
(1)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課件顯示整篇課文,“其“字加點)
a、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指一人說)其他同學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樣,如果認為他說的不對,可以隨時舉手訂正,看誰判斷準,反應快。
b、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現嗎?
(課件把所有帶“其”的句子及解釋全部顯示)引導學生發現并了解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地學習。
(2)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學生逐個講解自己所查的重點字詞的意思,課件重點出示這四個字的意思。)
注:“悲”在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中均沒有“悲鳴”的解釋,學生大多選“悲哀”,這里老師須引導學生理解“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時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著動聽的歌,這“動聽”的意思是從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的。有許多字古今的意思差異很大,所以同學們要想深入學習古文還要預備一本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
(2)指名講故事內容。
(3)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1、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故事(課件顯示“故事”)。
(2)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課件顯示“春秋形勢圖”)
a、學生談。
b、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c、老師操作課件,并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e、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3)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b、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1)少孺子聰明
(2)少孺子機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愛國。
c、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生讀)
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
四、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吳王決心伐楚,態度極其堅定時,他是怎么說的?
a、學生自讀
b、學生體會讀。
c、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
d、全班體會讀
2、指導學生對比朗讀吳王的話。
a、指名前后對比讀。“敢有諫者死!”——“善哉!”
b、全班對比讀。
c、師生合作對比讀。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由朗讀全文。
五、學生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體會。
a、可以談對課文道理的理解。
b、可以談對文中兩個人物的看法。
六、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的感受很深,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編排一個課本劇;也可以發揮想象,練習創造性地復述。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檢查背誦課文。指導創造性的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略)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 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聯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 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 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 集體交流,討論。
4. 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讀。
3. 師生評價。
4. 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 完成習字冊描紅。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 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 講述故事。
2. 練習說話。
3. 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師生問好,孩子宣誓】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請和我一起寫寫字好嗎?
【孩子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書空】
師:大家都已經讀過課文了,那么故事講的是哪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生:是吳王和少年。少年】
師:對,【師板書:吳王】那這兩個人誰為主?
生:少年。
師:那我把“少年”寫得高一些。現在黑板上有三個詞:少年、吳王和螳螂捕蟬。故事大家都讀過了,誰能用上這三個詞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給大家講一下呢?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這個道理要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還有誰愿意來說一說。
生:少年通過“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提醒了吳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考慮做了之后的結果。
師:那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
生: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的道理。
師:吳王最后明白了這個道理,不是結果。結果是最后打消了攻打的念頭。好的,你先請坐。還有誰愿意來談一談?
生:吳王一開始決定攻打楚國,但是一些大臣反對他的意見,吳王就說誰要是敢來勸阻就處死誰。而一個少年卻很聰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提醒了吳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介紹的非常的詳細。“螳螂捕蟬”如果作為一個成語來講,還有詞語叫?
生:黃雀在后。【師板書】
師:那誰會講這個成語故事?
生:一只蟬趴在樹枝上喝水,它沒發現他后面有一只螳螂正要吃掉它。而螳螂眼睛只盯著蟬,它卻沒有發現一只黃雀就在它的后面也想吃它。而黃雀也沒有發現,在它的后面,有一個少年正拿著彈弓在向它發射。
師:很不錯,請坐。還有誰能更流暢地講一講?
生:一天,蟬趴在樹枝上在靜靜地喝著露水,【師提醒若加上“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會更好。】但是他不知道螳螂正在伸著爪子準備向它發起進攻,而在螳螂的后面,一只黃雀也準備向它進攻,與此同時,黃雀的后面一個少年也拿著彈弓在瞄準它。
師:大概意思已經表達出來了,想想還能怎樣說的更清楚呢?
生:從前,在一個花園里長著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正趴在樹枝上喝著露水,可是它沒有想到它后面有一只螳螂正伸著爪子準備吞噬這只蟬,但螳螂更沒有想到的是,黃雀也在它的身后伸長脖子要吃掉它。更讓黃雀沒有想到的是它的身后有一個少年也在拿著彈弓瞄準它。
師:是黃雀的身后嗎?【生笑】是在樹下有一個少年對嗎?
師:現在故事大概都已經清楚了,同學們說的都很流暢、準確,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好不好?【師用ppt放出故事原文,引導學生快速地瀏覽一遍】少年就是借了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么如果讓少年來講這個故事該怎么講呢?想想要提醒講的時候注意些什么?
生:要把“少年”改成“我”。
生:對吳王的稱號要改成“您”或者“大王”。
生:少年對吳王講話的時候要恭敬,畢竟他是一個國家的大王。
師:那有沒有人愿意來做少年講一講這個故事呢?【講之前先請學生再次熟悉故事,并注意吳王和少年說的話,以便講得更流暢。】
生(扮吳王):你小子跑到花園里來做什么?看衣服都淋濕了。
生(扮少年):稟告大王,我正在打鳥。
生(扮吳王):你打著了嗎?
生(扮少年):我沒有打著鳥,但是卻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生(扮吳王):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扮少年):花園里有一棵樹,樹枝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師指導學生可以加上動作,那樣更形象】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它不知道它的身后還有一只黃雀。
生(扮吳王):你看的真仔細,那黃雀要做什么呢?
生(扮少年):是,那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去捕食螳螂。蟬、螳螂、黃雀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注意到身后的禍患。【師引導掌聲鼓勵】【請同桌之間互相練習演一演這一段,師適時指導。】
師:哪一組的同學愿意來給大家演一演呢?表演時的注意事項不可忘記哦!
生(扮吳王):你一大早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服都弄濕了。
生(扮少年抱拳跪下):稟告大王,我正在打鳥。
生(扮吳王):那你打著鳥了嗎?
生(扮少年):沒,我沒有打著鳥。但是我卻看見了一件頂有意思的事。
生(扮吳王):什么事情啊?
生(扮少年):您看樹枝上有一只蟬高高在上,自由自在地在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拱著身子,揮起前爪,正要進攻。但是螳螂也不知道黃雀在后,正伸長脖子去啄它。
生(扮吳王):你說的真仔細啊,那黃雀是要吃掉螳螂嗎?
生(扮少年):是的,黃雀正要去進攻,但是它也不知道我正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后的禍患。
師:很好。那這個時候,蟬、螳螂、黃雀同時都在樹上嗎?
生:不一定的。
師:是的,一開始的時候蟬在那里,后面的就不一定了。那么少年給我們講這個故事,他最說的是哪一段話?
生:他最想說的是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自己身后所隱藏的禍患。
師:可以結合書上的原句,誰再來說一下?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藏著禍患。【師引導可以再流利一點。】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就是這樣一句話。少年講了半天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句話,一起來讀一遍。【生看大屏幕齊讀】
師: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什么叫“一心”呢?
生:就是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就是只顧著自己眼前的利益。
生:沒有考慮周全,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一切。
師:對,這就叫“一心”,那蟬一心干什么?
生:喝露水。
師:螳螂一心干什么?
生:捕捉蟬。
師:黃雀一心干什么?
生:黃雀一心想要捕捉螳螂。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這段話,從哪幾個詞可以體會到蟬、螳螂和黃雀的一心,一門心思。【生再讀】
生: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師:那哪一個詞體現了它的一心呢?
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根本沒有注意到身后的禍患。
師:對,完全陶醉在其中了,這個“悠閑、自由在在”體現了它的一心。那么螳螂的“一心”又體現在哪里呢?
生:螳螂鼓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對,就是從它的動作、神情里面看到了它的“一心”。那黃雀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生:黃雀伸長脖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螳螂身上,就顧及不到身后的危險了。
師:黃雀“伸長脖子”,對,從以上這些詞我們看出了它們“一心”想捕捉對方。那如果我們現在再來講的時候,這些地方就要講得仔細一點,因為講得仔細,才會讓吳王聽起來更覺得有道理。【指導后再請學生來講這個故事】
生:花園里有一棵樹,樹枝上有一只蟬,它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那螳螂鼓起身子,舉起前爪,正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它卻不知道我正舉著彈弓在瞄準它。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后所隱藏的禍患。
師:卻沒有顧及身后所隱伏的禍患。少年通過這個故事目的就是想說好這一句話【出示句子】,看來這句話真的很重要,誰再來說說。【指名一學生說】
師:那么少年說這一句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生:他想讓吳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想不到自己后面的禍患。
師:把自己當成少年,誰來說一說?
生:大王呀,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少年怎樣把話題引到吳王身上去呢?
生:大王您只顧著攻打楚國,卻不知道其他諸侯國正等著攻打您呢。
生:大王,您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國,這樣只會讓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這樣您是得不到利益的。
師:真是說的語重心長呀!為什么是這樣呢?讓我們回到課文的前面去看一看。【生自由學習課文的前幾個自然段】誰來讀讀看,為什么少年說的是有道理的?
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最后一句吳王固執地說,再來讀讀看。
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對,這樣就體現出固執了。誰還愿意來讀讀吳王的話?
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對于《螳螂捕蟬》這樣一個帶著原汁原味中國特色的寓言故事,且課文這種嵌套結構(即大故事里還套著一個小故事),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課文本身在給學生閱讀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挑戰,帶來困惑:如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等。在這節課上,我在結構方面采用了“故事前置”的處理,這是我的一次教學嘗試,這次嘗試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自己回顧這節課,感受頗深。
一、重組教材,故事前置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雖說在文中是少年講給吳王的故事,并非課文之全部要義,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卻又事實地因為該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將寓言作為教學的突破點,我認為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難點。在課堂伊始,學生興致正濃之時,直接學習“螳螂捕蟬”之故事內容,學生興趣較高,效果較好。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為了加深學生對故事、對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安排了幾次角色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角色的擔當也避免了學生認識的膚淺,同時也實現了文本與閱讀者的深層信息交流。如安排學生體驗“蟬”、“螳螂”、“黃雀”角色的心理:“掉頭看看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它們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我找三個同學來替它們回答。”學生的話也充分說明了三個角色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注意身后禍患的危險。另外在教學結束時,讓學生體驗“少年”、“吳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學到這兒,如果你是少年、吳王或是得知此事后的大臣、百姓,你會說什么呢?”此次體驗,學生不僅已經完全理解了故事,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將理解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學生在豐滿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話出有據,語出有憑,既豐富了故事,也鍛煉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三、語言訓練,扎實有效
語文課一定不能忘了語文課的特點,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理解,語言的訓練,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獲。在這節課上,我安排學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礎上積累含有這個意思的詞語,實現課堂上進行詞語的有效積累;比較句子“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句子“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來感受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安排學生比較句子“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吳王終于發現了少年”,通過比較感悟不同表達的作用;安排學生有階梯地復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詞語到只提供角色,學生的復述輕松自然完成等等,使學生在老師安排的這些環節中語言上真正有所獲,有所得。
這節課學生是有收獲的,我在收獲欣喜的同時也收獲了遺憾,遺憾總是有的,遺憾也是美麗的,因為它會催人思考,催人奮進。這節課上,我將“螳螂捕蟬”作了前置處理,這個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后面環節的安排上怎樣體現,還需考慮;在朗讀指導上,怎樣體現指導的實效性、階梯性,也還需努力;問題的預設怎樣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文在結構板塊化處理后怎樣回歸整體等等,我想,這不僅僅留給我的遺憾,更是留給我的新課題……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螳螂捕蟬》說課稿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 “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生字詞問題,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相關詞句。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復述課文,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為了配合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主要設計制作了與課文相配套的課件,主要以圖片文字和音樂為主要構件。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復述、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三、
訓練思維,凸現主體。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疑,并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三、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
2、 板書并認讀生字“螳螂” “蟬”
3、 指出他們屬于左形右聲字,便于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松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里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 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并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那些角色之間存在著類似“螳螂捕蟬”的關系?
2、集體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四、三讀課文,理解詞句。
1、這些角色,它們是在什么情況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標的呢?默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2、學生默讀課文,勾畫相關句子。
3、集體交流: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在交流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抓住各個角色的動作,品讀描寫它們動作的語句,通過扎實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真切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時什么?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從而很自然的讓學生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
在再讀當中,學生抓住了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這一遍品讀當中,就引導學生循著這些線索,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理解的過程中,著重訓練學生緊扣重點詞語評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導書寫。
1、出示 “侯”、“候”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觀察學生自然會明白多一豎少一豎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3、同樣觀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書寫時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紅臨寫。
(雖是高年級但也不能擯棄寫字教學,這里以“侯”字為材料,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并歸納記憶方法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五、作業。
1. 抄寫生詞。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4.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后面地復述課文埋下伏筆。)
5、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6、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領復述
1、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詞語。
2、學生根據畫面,練講故事,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
3、指名講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4、同桌互講互評。
5、總結:這個故事就叫——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在無痕跡地為學生鋪設一個臺階讓每位學生都能走上去,從先前默寫五組詞語,暗中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師聯系五組詞語,示范講述再到學生自己根據詞語和掛圖進行復述,最后再在大組評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練說。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復述。這不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一個美好的境界嗎?)
三、品析人物
1、 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 小組討論之后,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的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于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里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再去回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 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里,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并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尋找合作對象,練臺詞。(這兒的臺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潤色:學生即興寫旁白、畫外音。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這兒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
7、再演
8、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里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于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
教學目標 :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理解他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代指的不同內容。
3.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講述課文講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4.背誦課文。默寫課文中少孺子講的那段話。
5.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
教學難點:
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詞,讀通句子。
2.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初讀情況
指名自然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是什么。
2.組成小組相互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熟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導書寫生字
課后小結:學生能正確讀文,通過學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層次,知道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再讀古文時,需要教師指導如何停頓,以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指名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吳王的話。
(2)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卻反對,吳王和大臣誰的意思正確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練讀這句話,體會大臣們考慮問題的周到。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2.精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故事:“螳螂捕蟬”。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指導。
(4)組織小組討論:少年僅僅是為吳王講一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語句中找到理由?
(5)組織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6)帶問題讀課文。互相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2.分角色朗讀全文,(同桌、小組、集體)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3.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復述課文
指名復述課文,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具體、講生動。
課后反思:
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習古詩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課上先講述了學期古詩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生疏。
在備課過程中,我還考慮到螳螂捕蟬與打仗的聯系,如果老師只運用語言去描述,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張地形圖,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考慮問題要周全,同時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輕人)的特點: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難點得到解決。
在講課過程中我還注重朗讀的指導,教給學生朗讀古詩文的方法,并運用多種方法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7
《螳螂捕蟬》教案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