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樹》教案(精選21篇)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內心的情感,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讀懂課文,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理解 “ 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課前查找資料,準備幻燈片
2、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預習生字詞
學生準備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試著朗讀全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創設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條公路。突然,他們停了下來,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講述的一個故事,人們為此感動。你們想聽嗎?誰給大家介紹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學生介紹作者。
那么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樹(板書:路旁的橡樹)誰來知道橡樹?學生介紹橡樹:橡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淀粉。樹皮和殼都可以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二、 學習詞語,梳理結構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讀課文,糾錯。
4、指名領讀,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說,多找幾名學生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而學
1、自由大聲朗讀課文,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如;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完成馬蹄形?工程師和工人都不說話,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現兩次嘆氣,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2、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3、作業: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進入新課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指名說。
這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
二、指導閱讀,解決問題。
(1)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筑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2)學習2、3自然段,指名讀。工人們為什么停下來,找出有關句子讀出來。課件出示橡樹圖片。
板書: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有關橡樹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
。3)那么看到這樣一棵橡樹,筑路人有什么反應呢?學習第4、5、6自然段。指導朗讀,找出有關句子,朗讀的語氣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顯出工程師的無奈和工人們的擔心、沉重。(課件出示朗讀片段)
板書: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師是怎么做的,學習7、8自然段。齊讀。
板書: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5)指導閱讀第9自然段。
默讀。
思考: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
生:贊嘆筑路人保護橡樹、保護植物的愛心。
板書: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三、總結升華,學以致用(課件出示)
1、你從筑路人的做法學到了什么?
四、作業:(課件出示作業)
1、結合生活實際,爭當環境小衛士。你有什么建議?
板書設計
8 路旁的橡樹
筑 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最近我講授的兩節語文課,由于和學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時也發現學生的朗讀很好,回答問題積極思考,整體不錯,由于我講課的節奏有些快,學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組織課堂聽課效果不佳。因為語文注重的是朗讀,在這節課中,我著重從朗讀出發,自由讀,齊讀,默讀,分角色讀,領讀,反復讀,在讀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決詞語中,我以為沒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結果在課堂中有個男生提出 “瀝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時,我當時愣了一下。“楔子”課前我查了是指“木釘子”,沒有準備“瀝青”、“排水管”之類的知識,幸好有個學生發言說“瀝青”就是我們每天上學在公路上看到鋪的黑色的東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來,比我照參考書說的還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據生活中實際排水用的管子,有鐵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并不多,回答如保護橡樹,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比較空洞,也許與平時接觸觀察有關,對環境保護理解不夠深刻,認識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植樹,給花澆水等,就是有效果了?傊,都應該記住一句耳熟能詳標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2
設計理念:這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選學課文。在設計時,充分發揮學生的預習作用,抓住重點段落4-7自然段,感受工人們保護環境的愛心。
教學目標: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主要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1、課文最后一段;
2、體會人們在保護橡樹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難點:工人、工程師做出決定的困難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出示:
荷葉像一個個綠色的大圓盤。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2、學生讀句子,說說句子特點。
3、出示句子:
a、路旁的橡樹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像
b、公路筆直得像 延伸到南方。
4、學生完成句子。
5、師導入:這是怎樣的樹?怎樣的路?因為路和樹又有了怎樣的故事呢?6、6、揭題,生讀題。
7、讀課題,學習“橡”。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閱讀:出示閱讀要求:
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人們怎樣評價這件事?
你自己是怎么評價這件事的?
2、學生分小節讀課文。
3、對讀課文中出現的錯誤讀音進行校正,并出示生字詞,學生同桌互讀—指名讀—齊讀。
4、交流:出示:
課文講了在南北兩座城市之間準備 。在修路時,工人們發現在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 。后來,工程師和工人們決定讓公路在這個地方 。
學生根據填空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歸納。
師導:工程師他們這樣的做法,人們是怎么評價的呢?請從文中找到這句話,用“——”劃出。
1、交流人們的評價,板書:高尚的心
2、說說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
三、研讀課文:
1、找找文中寫工人或工程師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你讀懂了什么?找到句子后同桌可以交流。
2、學生找畫。
3、交流:
預設:
出示: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
“計劃是不可修改的。”工程師說。
“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學生讀句子
⑵、說說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⑶、引導學生理解“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以及“沉默不語”這些語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⑷、學生練筆:工程師想:
工人們想:
、、分角色讀這段話。
出示: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
⑴、學生讀句子。
、啤⒄f說自己的理解。
、恰煂дZ:這樣的決定,最終有了怎樣的結果?
、、學生讀句子
⑸、重點朗讀好“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四、拓展延伸:
1、說說你對工人們的看法
2、說說自己了解到的關于愛護樹木、保護環境一類的例子
3、師介紹有關這條鐵路的趣事以及作者
五、感情升華
1、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結。
六、板書:
路旁的橡樹
工人們 工程師
高尚的心
沉默不語 什么話也沒說
“橡樹不可以砍。” “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愛護植物
保護環境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內心的情感,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讀懂課文,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理解 “ 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課前查找資料,準備幻燈片
2、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預習生字詞
學生準備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試著朗讀全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創設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條公路。突然,他們停了下來,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講述的一個故事,人們為此感動。你們想聽嗎?誰給大家介紹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學生介紹作者。
那么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樹(板書:路旁的橡樹)誰來知道橡樹?學生介紹橡樹:橡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淀粉。樹皮和殼都可以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二、 學習詞語,梳理結構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讀課文,糾錯。
4、指名領讀,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說,多找幾名學生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而學
1、自由大聲朗讀課文,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如;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完成馬蹄形?工程師和工人都不說話,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現兩次嘆氣,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2、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3、作業: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進入新課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指名說。
這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
二、指導閱讀,解決問題。
。1)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筑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2)學習2、3自然段,指名讀。工人們為什么停下來,找出有關句子讀出來。課件出示橡樹圖片。
板書: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有關橡樹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
。3)那么看到這樣一棵橡樹,筑路人有什么反應呢?學習第4、5、6自然段。指導朗讀,找出有關句子,朗讀的語氣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顯出工程師的無奈和工人們的擔心、沉重。(課件出示朗讀片段)
板書: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師是怎么做的,學習7、8自然段。齊讀。
板書: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5)指導閱讀第9自然段。
默讀。
思考: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
生:贊嘆筑路人保護橡樹、保護植物的愛心。
板書: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三、總結升華,學以致用(課件出示)
1、你從筑路人的做法學到了什么?
四、作業:(課件出示作業)
1、結合生活實際,爭當環境小衛士。你有什么建議?
板書設計
8 路旁的橡樹
筑 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最近我講授的兩節語文課,由于和學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時也發現學生的朗讀很好,回答問題積極思考,整體不錯,由于我講課的節奏有些快,學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組織課堂聽課效果不佳。因為語文注重的是朗讀,在這節課中,我著重從朗讀出發,自由讀,齊讀,默讀,分角色讀,領讀,反復讀,在讀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決詞語中,我以為沒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結果在課堂中有個男生提出 “瀝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時,我當時愣了一下。“楔子”課前我查了是指“木釘子”,沒有準備“瀝青”、“排水管”之類的知識,幸好有個學生發言說“瀝青”就是我們每天上學在公路上看到鋪的黑色的東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來,比我照參考書說的還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據生活中實際排水用的管子,有鐵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并不多,回答如保護橡樹,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比較空洞,也許與平時接觸觀察有關,對環境保護理解不夠深刻,認識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植樹,給花澆水等,就是有效果了。總之,都應該記住一句耳熟能詳標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內心的情感,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讀懂課文,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理解 “ 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課前查找資料,準備幻燈片
2、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預習生字詞
學生準備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試著朗讀全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創設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條公路。突然,他們停了下來,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講述的一個故事,人們為此感動。你們想聽嗎?誰給大家介紹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學生介紹作者。
那么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樹(板書:路旁的橡樹)誰來知道橡樹?學生介紹橡樹:橡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淀粉。樹皮和殼都可以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二、 學習詞語,梳理結構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讀課文,糾錯。
4、指名領讀,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說,多找幾名學生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而學
1、自由大聲朗讀課文,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如;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完成馬蹄形?工程師和工人都不說話,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現兩次嘆氣,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2、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3、作業: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進入新課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指名說。
這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
二、指導閱讀,解決問題。
。1)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筑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2)學習2、3自然段,指名讀。工人們為什么停下來,找出有關句子讀出來。課件出示橡樹圖片。
板書: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有關橡樹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
。3)那么看到這樣一棵橡樹,筑路人有什么反應呢?學習第4、5、6自然段。指導朗讀,找出有關句子,朗讀的語氣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顯出工程師的無奈和工人們的擔心、沉重。(課件出示朗讀片段)
板書: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師是怎么做的,學習7、8自然段。齊讀。
板書: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5)指導閱讀第9自然段。
默讀。
思考: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
生:贊嘆筑路人保護橡樹、保護植物的愛心。
板書: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三、總結升華,學以致用(課件出示)
1、你從筑路人的做法學到了什么?
四、作業:(課件出示作業)
1、結合生活實際,爭當環境小衛士。你有什么建議?
板書設計
8 路旁的橡樹
筑 路----連接起兩個城市
停下來----一棵高高的橡樹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馬蹄形----兩全其美的辦法
都贊嘆----有一顆高尚的心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最近我講授的兩節語文課,由于和學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時也發現學生的朗讀很好,回答問題積極思考,整體不錯,由于我講課的節奏有些快,學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組織課堂聽課效果不佳。因為語文注重的是朗讀,在這節課中,我著重從朗讀出發,自由讀,齊讀,默讀,分角色讀,領讀,反復讀,在讀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決詞語中,我以為沒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結果在課堂中有個男生提出 “瀝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時,我當時愣了一下。“楔子”課前我查了是指“木釘子”,沒有準備“瀝青”、“排水管”之類的知識,幸好有個學生發言說“瀝青”就是我們每天上學在公路上看到鋪的黑色的東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來,比我照參考書說的還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據生活中實際排水用的管子,有鐵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并不多,回答如保護橡樹,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比較空洞,也許與平時接觸觀察有關,對環境保護理解不夠深刻,認識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植樹,給花澆水等,就是有效果了。總之,都應該記住一句耳熟能詳標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4
課題: 8*、路旁的橡樹 課時:1課時教學目的:知識與能力: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教學重點: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的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教學準備:有關課文的插圖 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第一課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一、 根據閱讀提示自學課文提示:² 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根據提示自學根據要求,自學課文 二、 檢查自學效果,組織交流1、指導朗讀2、 交流思考題² 交流看法 ² 引導交流:為什么說筑這條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² 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自由認讀指名朗讀課文 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說出自己的想法 交流學習,體會感情 三、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練習朗讀 四、 抄寫練習² 抄寫喜歡的一句話抄寫詞語完成練習積累語言 板書: 8*、路旁的橡樹 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大家沉默——深恐傷害橡樹 高尚的心想好辦法——繞開橡樹修路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5
一、導入
1、出示橡樹圖片:小朋友,你們看到了一棵怎樣的樹?
(枝葉茂密、郁郁蔥蔥、粗壯……)
2、是的,這就是一棵高大粗壯、枝繁葉茂的橡樹。板書:橡樹(橡注音,三拼指導)
3、簡單介紹橡樹:橡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葉子比手掌還大,它是世上的開花植物,通常能開出黃色的花朵。果實堅硬,是小松鼠的最愛。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橡樹有關的課文。補充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
過渡:課文主要介紹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小朋友打開書本,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書要求
1、自由讀課文,要求:(1)讀準文中帶拼音的生字(2)讀通句子,讀順課文(3)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介紹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詞:自由讀、指名讀、男女分讀
字音:“延”整體認讀音節,“尚”后鼻音,“楔”字特別難認,多拼讀。
字形:“延”和“挺”字后半部分區分。
字義:楔子結合圖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體馬蹄形結合簡筆畫理解。
3、交流大意:(若概括有難度,預設:人們在南北兩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的公路,但因為——改變了計劃,最后公路——。)
在南北兩座大城市之間,原計劃要修建一條怎樣的路?板書 計劃 寬闊平坦漂亮這條路計劃中和實際建成的存在著不同。實際建成的是什么樣? 板書 實際找出這句話中的一對反義詞 板書 筆直 彎曲但它卻只是一個地方彎曲 板書 只在一個地方
三、細讀文本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劃出描寫橡樹的句子。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它具備了怎樣的特點?
齊讀本句,這是一個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作者會把橡樹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給你怎樣的感覺?不怕風吹日曬,筆直挺立有精神,守衛草原有意志)
橡樹和哨兵有共同之處充滿生命力,挺拔,粗壯結實經得起考驗,經歷了風風雨雨依然挺立著)
哨兵守衛草原為草原放哨,那橡樹呢?它守衛著什么?
朗讀指導,讀出橡樹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結實、挺拔的大樹出現在修路工程中,人們又有怎樣的反應呢?配合讀(4-6自然段)
工程師: 什么話也沒說(沒有命令,不知道怎么辦,計劃不能隨意修改) 長久地(內心復雜,可能在想什么) 嘆氣(應該保護、計劃不能修改,如何是好,為難)
工人:沉默不語意思理解,為什么會沉默不語(不想砍,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等待安排) 沉重嘆氣(工程師沒有答復,擔心,心情沉重)
3、要保護橡樹,只有公路繞行,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是筆直的了。工程師無奈。最后問題解決了嗎,采用了怎樣的辦法?引讀第7段。
工程師為什么要在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打進楔子呢?(不影響橡樹的成長,讓橡樹的根部不受到傷害)
看到這個辦法你心情怎么樣?為什么?(保護了樹木,為了保護樹木而彎曲,甚至影響了美觀)
朗讀指導:我們和工程師工人一樣,關心著橡樹的命運。它被保留下來,大家都松了口氣,輕松多了,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緒,讀讀這個決定。
4、幾年過去了,當坐車過往這條筆直而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的公路時,人們總不約而同地贊嘆。
理解“不約而同”的意思,“不約而同”說明了什么?(他們的做法大家很贊同,認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顆怎樣高尚的心呢?(愛護橡樹、保護大自然……)
四、深化總結
1、如果是你,還會怎樣贊嘆呢?
2、現在,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樹,成了這條寬闊的公路旁一道特別的風景線,風吹過樹梢,樹葉嘩啦啦響,它似乎在說些什么。
3、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們在贊嘆工程師和工人的同時,自己也被深深地觸動,相信你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想他們一樣保護一草一木,保護好我們的大自然。
五、板書
8、 路旁的橡樹
粗壯、結實、挺拔
計劃 實際
寬闊、平坦、漂亮 -------- 筆直 只在一個地方 彎曲
改變 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體會人們在處理這棵橡樹與路時的心情和開始時不同的態度。
教學建議: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步驟設計:
教學互動設計
設計意圖:
初讀課文
自學生字
1、從導讀入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a.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認讀,可在檢查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
b.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2、檢查自學情況。
a.指名讀課文,糾正易瀆錯的字音。
寬闊挺拔楔子
b.理解詞語。
延伸:延長,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聳。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責備:批評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語:不說話。
掃清閱讀障礙。
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組交流,再指名說說。
本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著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筑路計劃。
附: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從北方到南方的兩座城市之間,人們打算修建一條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講在筑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工程師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講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坐車的人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可以通過找出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做段落大意。進而引導學生將大意連在一起說說,讓學生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細讀課文品味深華
1、細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動的語句,談一談感想,讀一讀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為什么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為什么工程師和工人們都沉默不語呢?
學生們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
長久地,說明了工程師在內心深處經歷了比較復雜的心理斗爭。
聯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師為什么嘆氣?梢灾,一方面橡樹應該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公路繞過橡樹,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會像箭一樣筆直了,因此,這聲嘆息含蓄地傳達出工程師為了保護橡樹,在沒有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
“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表明工人們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
這兩句話語速也要舒緩、語調同樣要略顯低沉。
(4)“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F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p聲地說!
“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誰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6)“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不約而同地贊嘆”,表明人們都很認同、贊賞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決定、行為。
3、結合地方實例及查找的資料,說說你讀后的感想。自讀自悟。從重點詞句中領會課文的中心。這些句子,不用全部講到,學生談到的,就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即可。結合生活實際拓展。
鞏固學習:
引導學生積累詞句。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為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積累好詞好句。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7
一、開課談話,導入課文
師:剛剛聽了對老師的介紹,你們對老師現在有些什么了解?
生:老師已經從教28年了。
生:老師是徽師畢業的。
生:老師以前連續三年被評為“三好學生”。
師:很好,學會傾聽也是一種本領。剛才我們聊了一會兒,現在我想聽一聽你們朗讀的聲音。
生讀第二組課文單元提示。
師: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搖頭晃腦的,我知道你們帶入感情去讀了。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什么?
生:保護環境。
生: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些什么。
生:人與自然。
師:對,本單元說的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第四課。
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是橡樹,而不是花,不是草,應該突出哪個詞?
生:橡樹。
指名讀課題,突出“橡樹”。
師:是路旁的橡樹,而不是河邊的,山上的,應該突出哪個詞?
生:路旁。
指名讀課題,突出“路旁”。
師:通過課題,我們知道了誰和誰之間有聯系呢?
生:路旁和橡樹。
師:對,是路和樹之間有聯系。其實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以后預習課文或是看課外書,從課題入手,就會明白得更多。我們再齊讀課題。
賞析:“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老先生的話被程蘭老師奉為教育格言。但程老師并不為教方法而教方法,“學會傾聽是一種本領”,“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多好的學習方法啊,就在師生自然的談話交流中不著痕跡地滲透進去,當真是潤物細無聲。著眼文題,讓學生明確“路”與“樹”有聯系,導入環節提綱挈領,簡潔高效。
二、初讀課文,了解路旁的橡樹
師課件展示:這就是路旁的橡樹。課文中有一句話說出了這棵橡樹的特點,把它畫出來。
生:這棵橡樹粗壯、結實、挺拔。
師:同學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師:很顯然,這個橡樹的特點是?
生:粗壯、結實、挺拔。
師:請說完整。
生:這棵橡樹的特點是粗壯、結實、挺拔。
師:說得很好。這里把橡樹比作了什么?
生:草原的哨兵。
師:哨兵是干什么的呀?
生:站崗。
師:為誰站崗。
生:為草原站崗。
生:為大自然站崗。
師:哨兵也是解放軍戰士,戰士要為我們做些什么?
生:打仗。
生:保衛家園。
師:保衛我們的家園,保衛人類的家園。說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師:再請大家齊聲讀描寫橡樹的這一句。
生齊: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師:這棵橡樹粗壯、結實、挺拔,同時還有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是什么樣不平凡的經歷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
生自由讀文。
初讀后,師指名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賞析: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規逐段教學,直奔“橡樹”,提高課堂效率。由“哨兵”一詞引申,讓學生體會樹對人們的重要,足見程老師提煉文本的功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研讀課文,體會路旁的橡樹
師:聽到同學們讀得這么好,老師很開心?墒沁@棵橡樹傷心得快要哭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為工程師修的路要經過橡樹,橡樹不能砍,計劃也不能改,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所以橡樹很難過。
師:你都會用自己的話概括了,真了不起。誰再來復述一下?
生:根據筑路的計劃,未來的樹要經過橡樹這里,橡樹不能砍,而計劃也不能改變。
師:這條路是要修一條什么樣的路?
生:筆直的路。
師:修筆直的路,那橡樹就要——
生:砍掉。
師:橡樹不砍,那筆直的路還能修嗎?
生:不能。
師:那就在這取舍之間,為難了。工程師和工人遇到這個難題,怎么辦呢?再讀課文4、5、6、7自然段。
生齊讀片段。
師:請四個同學分段來讀一讀。
生分段朗讀。
師:在這幾段話中,工程師和工人表現出什么態度呢?請同學們拿出筆畫一畫描寫他們神態、動作、語言的詞句。(生動手畫詞句)然后找一兩個詞語或句子,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呢?
生:我喜歡“沉默不語”?
師:這是誰表現出來的?
生:工人們。從“沉默不語”中我讀出工人們進退兩難,橡樹不能砍,筑路計劃又不能改。(掌聲)
師:哦,這時候就沉默不語了,你找到了工人的內心感受。
生:我喜歡 “長久”。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
師:如果你是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這是你在想什么?
生:我會想,我要改這個筑路計劃,該怎么改呢?
師:該怎么改呢?橡樹不能砍,筆直的路又不能筑,內心怎么樣?
生:很著急!
師:著急、無奈,所以他——
生: “長久”地看。(掌聲)
生:我喜歡這兩句話:“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師:工人們怎么說的?
生:橡樹也不可以砍。
師:工程師是怎么說的?
生: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師:下面我當工程師,你們當工人,我們來試著讀一讀。
師: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生齊:橡樹也不可以砍。
師加強: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生齊加強:橡樹也不可以砍!
師:我強調的是——
生:計劃。
師:你們強調的是——
生:橡樹。
師:我為什么強調計劃?
生:因為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生:計劃不能改,改了老板會罵你的。(眾笑)
生:因為筑路計劃不是工程師說改就能改的。
師: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生:橡樹也不可以砍。
師:此時此刻,工人的態度怎么樣?
生:很堅定的。
生:堅定地保住橡樹。
師:而工程師的態度怎么樣?
生:左右徘徊。
生:為難。
師:又想保住橡樹,又想不改變計劃,真是左右為難。
師輕讀: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
生:橡樹也不可以砍!
師:你們很堅定。此時此刻,工程師的態度有了什么變化?
生: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元的地方,把楔子打進地里。
師:找一找工程師表現出來的動作,從中體會他慢慢發生的變化。
生:拿出、走到、打進。
師拿起一支粉筆:這是什么?
生:粉筆。
師:楔子,F在它成了楔子。
師在黑板上動作演示楔子打進地里。
師:楔子打進地里,說明計劃已經——
生:改變了。
師:現在筆直的馬路沒有了,它成了什么形狀?
生:馬蹄形。
生:在橡樹那兒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
師:你知道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嗎?
生:不知道。
生:我知道,是半圓的。
師:請你上黑板來畫一畫。
生上前繪畫馬蹄形馬路。
師:馬蹄形的路和筆直的路相比,好不好看?
生:不好看。
師:可是來往過路的人卻是這么說的。(課件出示: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生齊: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師:高尚,什么意思?
生:純潔。
生:品質優秀。
師:字典上高尚有這兩個解釋。(課件出示:1、道德水平高2、有意義的,不低級趣味)你們認為是哪一個?
生:第一個。
師:高尚的人就是——
生:道德水平高的人。
師:我們再來齊讀這一句。
生齊: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師:在這篇文章中,高尚指的是什么呢?
生:文中高尚指的是保護大自然的精神。(掌聲)
師: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
師:下面我們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生齊: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師:假如你是小導游,帶著游客來到這里,該怎么向游客介紹這棵橡樹呢?這可有點難度哦,誰來試一試。
生:筑這條路的工程師和工人為了保住這棵橡樹,就把計劃在這里修改成馬蹄形。
師:概括得真好。
師:這棵橡樹在兩座大城市之間,原計劃是?
生:要把這條路修得筆直筆直的。
師:計劃怎么改變的?
生:在一棵橡樹那兒彎曲成馬蹄形。
生:這條路筆直筆直的,但是到了橡樹這里,為了保住橡樹,就彎曲成了馬蹄形。
師:一篇長文章用一兩句話說出主要的意思來,這叫做概括。我們以后要學會把長長的文章進行概括。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
師課件展示蘇霍姆林斯基照片:他為什么對這棵橡樹感興趣呢?他寫這棵橡樹,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他告訴我們要保護大自然。
生:他認為,這棵橡樹雖然在地球上并不起眼,但是它有著我們愛護它的心。
師: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寫這棵橡樹,告訴我們要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會怎么樣?
生:受到懲罰。
師:誰的懲罰。
生:大自然。
師: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在那個故事里,人們是怎么做的?
生:因為那兒的人們不愛護樹木,所以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師:村莊和人們一起——
生:毀滅了。
生:如果人們不愛護自然,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就像《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里一樣,村子和人們最后統統消失了。
生:如果不愛護環境的話,會造成土地荒漠化,那么各種災難都會向你襲來。
師:善待自然,就是——
生:善待自己。
賞析:研讀課文,帶著學生咀嚼文章字里行間的味道,課堂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學生從“沉默不語”中感受到了工人們的為難,從“長久”中體驗到工程師的無奈。工人和工程師的簡單對話在程老師的演繹下,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學生透過人物語言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細讀文本,挖掘文本,程老師在這里為我們做了精彩生動的示范。
四、聯系生活,感悟路旁的橡樹
師:愛護環境,沒有國界。蘇霍姆林斯基這一教育理念,在我們歙縣已經得到傳揚。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
師播放自攝歙縣徽杭高速路旁的大樟樹和馬蹄形高速路的視頻,并配樂解說:在離歙縣縣城8公里的南鄉,有一棵大樟樹。這兒也有一條徽杭高速路通向遠方,這棵大樟樹有著和路旁的橡樹一樣的命運,在這兒的馬路也成了馬蹄形。這棵大樟樹有著500年的歷史,它的保護級別是國家一級,現在被列為黃山市重點保護林木。如此粗壯的樹干,如粗碩大的樹冠,古樸中透著蒼勁,它是徽文化的象征,它是文明古城歷史的見證。如今,大樟樹上,許多小鳥依舊在這婉轉,樹下,許多兒童的歡笑聲依舊在這回蕩。這棵大樟樹矗立在這藍天白云下,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面對這棵大樟樹,我們不禁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更要感謝那一顆顆高尚的心靈!
師 :看完這段視頻,我想你們對高尚有了更深的理解。當你們的老師說徽文化的重要,古跡需要傳承時,你們會由衷地贊嘆:
生: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師:當你們的爸爸媽媽駕著車從徽杭公路經過,看著這棵古老的大樟樹,你會情不自禁地說:
生: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師:高尚不能只掛在嘴邊,我們要付諸行動。要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們大家做起。(課件出示)
生齊:為了美好的家園,我們一定要做一個高尚的人!
師:這堂課就上到這,下課!
賞析:當程老師伴著優美的音樂解說徽杭高速路旁的大樟樹視頻時,我們突然感到:語文和生活竟是如此貼近。課文中的“橡樹”似乎一下子跳出了書本,生氣勃勃地挺立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學習要聯系生活,缺忽略了給學生搭建溝通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橋梁。這段精心準備的視頻,讓學生的思維在課文中自由飛翔后,穩穩地著陸在實際的生活上,使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8
一、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二、根據閱讀自學課文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思考: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檢查自學散發,組織交流。
⑴ 指名讀課文,指導讀正確:
公路 寬闊 漂亮 馬蹄形 平坦
、啤〗涣魉伎碱}:
、佟≌n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② 交流看法。
三、指讀,齊讀這句話
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高尚”的舉例說:
為什么這條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讀書,找依據,討論交流,從幾方面講:
1、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2、工程師沉默,工人也不語,都嘆氣,他們深恐傷害了橡樹,可又想不出辦法保護它。
3、想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呢!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板書
既要修順
路旁的柳樹 環保意識強
又要保樹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法指導: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師:在我的家鄉,我看到人們為了燒火或拿到集市上去賣,就不顧有關規定盲目地上山砍樹,我小時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見了,山上只留下光禿禿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難過。有一位蘇聯的教育家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的故事……
2.揭示課題:路旁的橡樹
3.學生和教師一起初讀課文,讀準要求認識的生字
4.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你能讀懂哪一個自然段?先說說,然后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有什么不懂嗎?
4.討論:建筑計劃可以修改嗎?
5.說說課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動?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顆高深的心”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7.你認為還有哪些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8.學生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9.師:現在你們就是坐車路過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樹和這里的路,你有什么話要說?
三、總結課堂,遷移升華
1.你從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師的家鄉或者到了第十課中的那個小村莊,面對著不加節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對他們說?
3.你能給人們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嗎?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第六冊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在兩座大城市間,人們要修一條路。一棵橡樹擋住了計劃中的路,為了保住大樹,修路的人在這里把路彎曲成馬蹄形。過往的行人不約而同地贊嘆筑路的人有一棵高尚的心。本文內容簡潔,行文時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師和工人們心里想的話。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激發想象,填補空白,激發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感情。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合作的方式基本解決字詞。
2、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保護環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寫樹詞語,出示課題,介紹橡樹
1、先讀班級“好詞花園”中有關樹的好詞語:參天大樹 郁郁蔥蔥 枝繁葉茂 鳥語花香 綠意盎然 生機勃勃 天然氧吧 綠色衛兵
2、我們要學習一個有關樹的故事《路旁的橡樹》。
讀了這個題目,跳入你腦中的問題是什么?
出示橡樹圖。這就是橡樹,你有什么話想說?
老師從網上查了有關橡樹的資料,相信你會對它有更多的了解。
橡樹知識:橡樹是一種主干明顯而高大的落葉喬木;ㄊ屈S褐色的。果實長圓形,有厚厚的壁,叫橡栗,富含淀粉,是松鼠愛吃的食物。從樹中提煉的甜味劑是制口香糖的重要原料。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難,合作交流,提煉主要問題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在你不太理解的詞語和句子上劃上──?讀后可以同桌交流問題和你讀后的感受。
2、學生學情預測:
、拧≡~語問題:
批示:用角色扮演法朗讀法來理解。找到詞語所在的句子,所謂詞不離句。批準表示。
楔子:直觀教學法,出示楔子。
瀝青:柏油馬路
、啤【渥訂栴}:
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
工人們為什么沉重地嘆著氣?
人們為了保樹,用了什么方法?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
為什么說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這條路為什么在這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3、說說你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切入到主要問題。
三、抓重點句,研讀課文,補充空白,培養想象能力
主問題:
1、為什么說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請你再仔細地讀一讀課文,可以有選擇地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答案。
2、分支問題:
⑴ 這條路后來修成了一條怎樣的路? 如果你讀懂了,請你用圖畫出來。
過渡:為了一棵樹,多修了路,多花了錢,多花了勞力,何必呢?把樹砍了吧?
⑵ 為什么不可以?這是一棵怎樣的樹?
句子: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樣。
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自己練習,然后再指名朗讀。
同學們讓我們用心去體味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好嗎?
詩歌:一棵橡樹
一棵樹,一個綠色的生命。葉兒是可愛的精靈,在陽光中搖著閃亮的光環。
一棵樹,一個會唱歌的童話。枝條是神奇的琴鍵,鳥兒一邊彈奏一邊歌唱。
朵朵黃花,是可愛的鈴鐺,搖響四季的歡樂。
……
3、語言訓練:
你還能用詩一樣的語言來形容這棵樹嗎?
4、補充空白:
看到這樣一棵樹,誰都會為修路還是保樹而左右為難。請你細細體味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想一想,他們心中在想些什么。
過渡:是啊,每一個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人,都會拋棄砍伐她的念頭。工程師不肯,工人們也不肯。最后他們想出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讀句子,所以,這條路最后修成什么樣子?
它像箭一樣筆直,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所以工程師可以如釋重負地說: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上級領導不會責怪我們了。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也不會責怪我們了。這里的誰包括哪些人?
過渡句:我們為路高興,我們為樹高興。人修了路,路讓了樹,樹又把清新的空氣帶給我們,把綠色奉獻給我們,把甜蜜的果實和黃色的花朵奉獻給我們,它又養育了人。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畫卷啊。如果你行駛在這條寬闊的公路上,看到這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贊嘆?你還可以怎樣贊嘆?
四、自主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同學們,隨著地球環境的惡化,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了。我們渴望著綠色,呼喚著綠意。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為大地增添綠,做一個護綠的小使者吧。如果讓你給自己布置作業,你會布置什么作業呢?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1
《路旁的橡樹》——考點練兵1
。ㄒ唬┓e累篇
1比一比,組一組。(7分)
即載繼狠戒
既裁斷狼成
2、照樣子寫詞語(9分)
1、取(長)補(短)
驚怪聲擊同共
2、漂漂亮亮3、人山人海
3、按要求完成以下練習。(6分)
1、我怎么會不喜歡當班長呢?(換種說法使句子的意思不變)
2、蒲公英的花可以張開、合上。(寫成比喻句)
3、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美麗的白云。(縮句)
4、填空。(8分)
1、海上生明月,。
2、親身下河知深淺,。
3、你知道哪些神話傳說故事,請寫幾個。
4、寫一句關于天氣的諺語。
5、我知道描寫春天的古詩:
6、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村前河水
,天空,空氣。
《路旁的橡樹》——考點練兵2
。ǘ╅喿x篇
閱讀短文,完成練習。(13分)
一天早上,藍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老師帶我們登上了一座高高的樓房,欣賞家鄉的景色。我向東看,看到一片綠色的田野,農民叔叔、阿姨們正在辛勤地耕作。田野旁邊聳立著一座寶塔,雄偉壯觀。向西看,我看到靜靜的河水,像一條白色的絲帶。河上有座彎彎的小橋。岸邊的柳樹倒映在河里,美麗極了。
“你們快看呀!”隨著一聲叫喊,我朝南望去,只見不遠處,一條新修的(遼闊、寬闊、寬敞)的公路上一輛輛汽車奔馳而過;再往南,隱約可見幾個煙囪里正吐出灰白色的薄煙。遠處,五座山峰像威武的戰士警惕地守衛家鄉(遼闊、寬闊、寬敞)的土地;山下是長江,滔滔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著。
向北看,那兒矗立著一座剛興建的高大的廠房。
看著家鄉的景物,我發自內心地贊嘆:“我們的家鄉真美啊!”我愛我的家鄉,我要用我的雙手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1。把文中括號中不恰當的詞語劃掉。(2分)
2。文中有兩個比喻句,請用“~~~”畫出其中一句。(1)
3。短文寫了家鄉的、等景色,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
4。全文是按順序寫的。請寫出表示寫作順序的詞語: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2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主要進行必要的引導。首先解決生字生詞問題,之后,就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分析,分析這些句子時,首先由學生討論,交流,最后由教師總結,并啟發學生對環保問題進行思考。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新課
1、筑路工人們正在修建一條公路。突然,他們停了下來,這是怎么回事呢?
2、板書課題:路旁的橡樹。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想一想,這篇課文說明了什么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2、理解詞語:
延伸:延長,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聳。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責備:批評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語:不說話。
3、學生自由發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討論。
四、再讀課文,思考同學提出的問題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的問題。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按照順序來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二、指導閱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2、畫出描寫橡樹的句子,讀一讀:
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3、看到這樣一棵高高的橡樹,筑路人有什么反應呢?
⑴ 工人們停了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⑵ 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4、對上面的第二句話進行提問:工程師心里在想什么?工人們心里又在想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這么一棵粗壯、挺拔的橡樹,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
5、出示句子。提問:工程師和工人為什么都嘆氣?
筑路計劃不能改變,可是砍倒這么粗壯、挺拔的橡樹,真是可惜。
工程師為________嘆了口氣。
工人們為________嘆著氣。
6、體會工程師的話:“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的意思:
我們不會因為完成不了筑路任務而受到上級領導的責備,也不會因為砍伐了橡樹受到路人的責備。
三、指導閱讀第八、九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
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
贊嘆筑路人保護橡樹、保護植物的愛心。
四、課堂延伸
我們周圍有沒有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為美化學校、美化自己的周圍的環境做些什么呢?
【板書設計】
路旁的橡樹
筆直的路 彎曲
一顆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讀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讀課文,思考
課文里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語句讀通順。
2、檢查自讀效果。
3、交流。你們讀懂了什么?誰能把這個故事說一說?(整體感知)
三、練讀、議讀、質疑
1、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欣賞的部分讀給大家聽?
提要求:
、拧“颜Z句讀流利。
、啤∽x你自選的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議讀與質疑:
其他同學對于別人的朗讀和發言,給與評價,提出不同的見解。如有疑問也可提出。一點要通過讀書、思考、議論去認識。
、拧∪邕x讀“筑路工人突然停下來”這段課文時,要把你對高大、挺拔的橡樹的興趣、愛惜之情讀出來,要拿高大的橡樹引起筑路工人的關注和愛惜的心理讀出來。
議讀時要對筑路工人自覺保護橡樹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識到“砍樹容易栽樹難”的道理。
⑵ “如選讀工程師與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時,要從工程師和工人的神態、動作、言語中體會他們的心理。工程師要執行自己設計的工程計劃,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他們在保護橡樹上獲得了一致。
、恰∪邕x讀最后幾段課文時,要對公路上彎曲城馬蹄形有所認識、有所感悟。重點是讀好人們的贊嘆,體會保留橡樹在人們心中的廣泛影響。同時放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由課文引向學生生活,由他律誘發自律。
四、練習地方實例,說說你讀后的感想
可啟發學生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尋找有關的實例或資料來說說感想。
【教后小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類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學習本課,按照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的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收集詞語,能用收集的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2、通過交流合作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保護環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一、采用互問互答的形式,收集課文的詞語。
1、在黑板上畫一個方框,詞語收藏夾
2、老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說出是哪個詞,并寫在方框里。
3、學生說詞語的意思,可以點名讓學生問答,也可以考考老師。寫在方框里。
需要收集的詞語有:橡樹、平坦、灌木林、工程師、延伸、挺拔、沉默不語、沉重、楔子、責備、筆直、馬蹄形、不約而同、贊嘆、高尚。
4、運用收集的詞語說說課文的大意,講了一件什么事。
【設計意圖:一是幫助學生積累詞語,二是學會運用詞語說話。三年級二班的學生對詞語理解與運用,是一個薄弱環節,強調突出對詞語的教學,有很現實的教學意義!
二、默讀課文,質疑問難,合作交流,提煉主問題。
1、默讀課文。(三年級的學生要學會默讀,學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
2、畫一畫。為課文增添幾個小泡泡,或者發出你的感慨,或者提出問題。
3、問題反饋,因問題學課文。學生交流合作,解決提出的問題。
4、學生交流。
5、提出不懂的問題。
【設計意圖:怎么利用略讀課文來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呢?從默讀,到畫小泡泡,然后反饋問題,質疑問題,交流對學習課文體會與初步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在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堅持久了,學生自然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抓重點句,研讀課文,補充空白,培養想象能力。
1 為什么說“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分支問題:
。1)這條路后來修成了一條怎樣的路?如果你讀懂了,用畫圖來表示。
過渡:為了一棵樹,多修了路,多花了錢,多花了勞力,何必呢?把樹砍了吧?
。2)為什么不可以?這是一棵怎樣的樹?
句子: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樣。
a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
b拓展朗誦詩歌激發想象,感受樹的生命,產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舒婷《致橡樹》
c語言訓練:
你還能用詩一樣的語言來形容這棵樹嗎?
【在說的時候,提高說的難度,這樣就與前面對橡樹說些什么有區別,有難度?梢宰寣W生用“它是那么……,就像……”這種句式來說,但也不必限制,讓學生放開膽子說,目的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
。3)補充空白?吹竭@樣一棵樹,誰都會為修路還是保樹而左右為難。請你細細體味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想一想,他們心中在想些什么。
2、再次體驗“高尚”二字。過渡:是啊,每一個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人,都會拋棄砍伐她的念頭。工程師不肯,工人們也不肯。最后他們想出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讀句子,所以,這條路最后修成什么樣子?
它像箭一樣筆直,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所以工程師可以如釋重負地說: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你理解這句話嗎?這里的誰包括哪些人?上級領導不會責怪我們了。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也不會責怪我們了。
我們為路高興,我們為樹高興。人修了路,路讓了樹,樹又把清新的空氣帶給我們,把綠色奉獻給我們,把甜蜜的果實和黃色的花朵奉獻給我們,它又養育了人。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畫卷啊。如果你行駛在這條寬闊的公路上,看到這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贊嘆——。你還愿意怎樣贊嘆?
3、如果你是這條路的承包商,你會怎么做呢?
和學生一起算一算修成馬蹄形后所需經費,然后談談是砍還是留,或者有別的方法。從而體會“高尚”的深刻含義,并且認識到課文的主題:保護環境,在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四、拓展練習
假如要在這棵橡樹旁豎立一塊宣傳牌,上面要寫一句關于人類與自然的句子,你準備怎么寫。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5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盧老師在這節課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課堂特色。
一、全篇貫穿“愛”的情感,奠定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一開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樹,它有很多年了,是我們的朋友……很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師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愛”的感受,讓學生從這個角度去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主體”角色體現突出且自然
1、課堂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還了學生,本堂課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強調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個體體驗。如:整堂課都是老師在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而沒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跡。當學生提出“為什么工程師提出未來的路鋪在哪里呢”?“工人們為什么停下來?”學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樹,愛護樹木之類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很深的見解。當學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時候,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其實,不管問題由誰提出,問題本身只是一個憑借。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章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溝通,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從新的視角感受,加進自己的人生體驗。所以,盧老師很好的捕捉到問題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學習全篇課文,理解語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樹》案例分析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五小學 陸 艷
《路旁的橡樹》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類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略讀課的教學,老師要放手讓學生運用精讀課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是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的能力;二是體會重點詞句含義的能力;三是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四是自己提問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怎樣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篩選,選擇、圍繞重點問題,充分讀書,把讀書的權利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讀書的同時體驗角色,走進故事,分角色朗讀,在讀中更好的理解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己去讀懂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語文教學需要我們積極開發課外學習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留意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用課外書中獲得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樹立課內外溝通的大語文教學觀。
《路旁的橡樹》教學片斷
浙江省諸暨市浣江小學 朱小平
人教版小語第六冊第8課《路旁的橡樹》。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它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為了保護這棵橡樹,大家猶豫之后決定為橡樹讓道,于是本來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在這兒彎曲成了馬蹄形。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贊揚了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環保意識。
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讀完整個故事后,我讓孩子們寫寫心里的話?梢詫ψ约赫f,也可以對工人們說,也可以對橡樹說。寫完后小朋友們開始交流。有的說“工人叔叔,你們有一顆高尚的心,我代表橡樹謝謝你!”有的說“我們應該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有的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愛護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蔽业哪樕下冻隽诵θ,一次小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寫話能力,又使環保意識得到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結合,這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嗎?
“老師,我說的跟他們都不一樣!”正在暗暗得意之時,一個小朋友自高奮勇地站起來說,“我想對大橡樹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贝搜砸怀,舉座嘩然。教室里鬧嚷嚷一片。
為了盡快讓他們安靜下來,我反問孩子們:“你們覺得大橡樹有沒有長錯地方?”有一部分孩子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我說:“大橡樹長在本來就屬于它的地方,無所謂對與錯。你之所以會覺得它長錯了地方,那是因為你習慣用人類的眼光去衡量一切。這是不對的。”
這時,另一位學生“刷”地站起來,反駁道:“老師,我認為他的說法也是對的!你上次給我們講《敢于為“壞蛋”說話的人》這篇文章時不是說過,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答案就不一樣。我認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從人類的角度看,它確實長錯了地方!
我沒想到這孩子會拿我說的話作為武器向我挑戰,我激動地反駁道:“我不能同意你的觀點。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永遠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自以為是大自然的主宰,隨心所欲地亂砍亂伐,造成洪水泛濫,土地沙化;隨心所欲地排放廢氣,傾倒垃圾,致使環境惡化,瘟疫橫行。難道我們得到的教訓還不夠嗎?”這時,好多孩子都來附和:“對呀,我們如果亂砍亂伐,大自然就會報復的!薄拔覀儾皇菍W過《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嗎?因為人們亂砍樹木,最后洪水把村莊都沖走了!蹦莻向我挑戰的學生臉紅了,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教學反思】
一、要體現人文內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當聽到學生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怎么能寫出這樣的話,把課堂的氣氛都給攪亂了。于是,我直截了當地否定了他:“這是不對的!碑斘业挠^點受到學生質疑后,我又義憤填膺,振振有詞,把學生作為辯論對手。粗暴地、武斷地否定孩子的觀點,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們。這種暴風驟雨式地灌溉,學生真的能接受嗎?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它應該是和風細雨式地滋潤,讓人文關懷猶如春風拂面,春雨入土。所以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結合語言的學習讓人文關懷得到有效地滲透。假如我這樣做,也許“意外”就會轉為“意料之中”了。我們不妨讓鏡頭回放,然后重新設想“劇情”。
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想對大橡樹說:大橡樹呀,你長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長在哪兒不行啊,為什么偏偏長在這兒呢?害得本來筆直的公路變得彎彎曲曲的!
教室里一下子鬧嚷嚷的。
我示意孩子們靜下來。我問那個孩子:“你為什么這么想呢?你是不是特別希望這條公路是筆直、寬闊、漂亮,像箭一樣橫貫南北?”
那個孩子點點頭。
我再問其他孩子:“你們希望有這樣一條公路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
然后,我又問:“那么當時的筑路工人,他們希望有這樣一條公路嗎?”
孩子們說:“是的!
我又問:“你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
然后,孩子們開始讀書、討論。從工人們開始的希望,到后來的猶豫,字里行間,處處可以體會到工人們比我們更希望有一條筆直、寬闊、漂亮的公路。
然后,我又問:“工人叔叔是多么希望修建一條筆直、寬闊、漂亮的公路啊,可他們最后做出了怎樣的決定?”
孩子們回答:“工人們決定為橡樹讓道,把公路修建成馬蹄形的。”
于是我再問剛才那個孩子:“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同意這個決定嗎?”
……
二、要給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
當一個男孩理直氣壯地站起來反駁老師時,我直覺的反應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反問,直到孩子啞口無言,紅著臉不好意思地坐下。你認為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還會這樣做嗎?其他的孩子還敢這樣做嗎?
假如,當時我能說一句:“你真是一位勇敢的男孩,敢于向老師挑戰。而且還懂得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術,果然是智勇雙全啊。你說得沒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就會不同。不過,不是所有的角度看問題都是正確的……”你想,那男孩會是怎樣的心情?
在課堂上,當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時,你是用寬容、賞識眼光去對待,還是感到惱怒與不屑呢?這些情緒與反應都跟你本身的人文素養密切相關。教師要有善解人意的心靈,要有寬廣無邊的胸懷,要讓學生時時處處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懷。簡單地說,課堂上體現人文關懷,不僅要重“言傳”,更要重“身教”。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情朗讀,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不要亂砍樹木,愛護樹木。
2、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片與樹木有關的故事。(板題讀題)
3、你見過橡樹嗎?它全身上寫都是寶,木材可以做家具,樹皮可以作染料,葉子可以喂蠶,蠶寶寶長大突出的絲可以做衣服。聽了老師的講解,你覺得橡樹是一種怎樣的樹?
生:珍貴的樹。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對橡樹的喜愛,自由的讀課文,把句子讀順,生字連詞畫下,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說。
2、請小老師領大家讀讀生字寶寶。(正音)
3、把生字寶寶讀給同桌聽聽。開火車讀生字。(檢查讀音)
4、這些詞語中,你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解釋“楔子”與“瀝青”。
“楔子”:建筑用作標示的工具,類似木樁的小木棍,一頭削尖。
“瀝青”:又稱柏油,是鋪路的材料,具有柔軟性。
三、悟讀課文
1、帶著生字寶寶讀課文。指名讀。(檢查朗讀)
2、看圖,你覺得公路是怎樣的?橡樹是怎樣的?誰能讀出它們的特點?
3、從二句中,你發現了什么?生:二句都是比喻句。
4、把什么比做什么?如果沒有比喻部分好不好?為什么?
5、小組交流: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他們的高尚?用筆畫一畫,又腦想一想,有嘴讀一讀,評一評哪個小組找得既準確讀得又有感情?
6、指導朗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分角色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出筑路工人的矛盾、擔心、發愁,及決定后的輕松。
7、你從筑路人的行動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8、是啊!如此珍愛樹木,怎能不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一說,我們該怎樣做一個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環保小衛士呢?
四、賞讀課文
帶著你的感情,朗讀全文。
五、作業
根據學校情況,為學校的綠化、美化提一提建議。
【板書設計】
橡樹:珍貴、像哨兵
高尚的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公路:筆直、馬蹄形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7
一、說教材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新課標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著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筑路計劃。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贊揚了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環境保護意識。
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從筑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這篇課文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對一件尋常小事,處理卻不尋常的作法的描寫,讀者在讀后內心受到震動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
二、說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于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與課文展開零距離對話,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語言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課教學力求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成為自主閱讀后的深層次需求。
三、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四、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語言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4、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筑路工人的動作神態語言,讓學生通過想象,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五、說重、難點:1、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讀懂課文,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兩張圖片,讓學生欣賞寬闊筆直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樹,同時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2、揭示課題。 3、作者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然后找一找課文中是用哪些詞來形容公路和橡樹的?
2、交流討論: 公路:寬闊 平坦 漂亮 馬蹄形 橡樹:粗壯 結實 挺拔 隨機板書這些詞,讓學生讀一讀 3、默讀課文,看看公路與橡樹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匯報:
在修筑一條公路時,延伸過去的地方,遇到一棵高大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樹,工程師和工人們經過精心設計,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完成了筑路計劃。 隨著學生的說追問什么是馬蹄形。圖示了解馬蹄形的意思。 5、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了一棵樹而拐了一個彎兒,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6、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看法。 7、那么過往這里的人又有什么看法呢?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最后一段話: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⑴ 指名讀句子。 質疑: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問題?
、 這些筑路的人指哪些人?(工程師和工人) ⑶ 為什么說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呢?讓我們來仔細地研讀課文。
。ㄕZ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ㄈ、研讀課文
1、在筑這條路時他們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找到有關的句子,讀讀體會一下。 2、同桌之間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3、全班交流: ⑴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 課件出示句子,思考:面對這棵阻礙筑路計劃的橡樹,大家都沉默不語,但是此刻,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正波瀾起伏,你們能猜想一下,他們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嗎? ⑵ 讓學生想象工程師和工人不同的心理活動,同時體會兩個不同嘆氣的內涵。 ⑶ 有感情地讀讀這個句子。 ⑷ 他們又是怎樣說的? 課件出示句子: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 “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①想想他們是怎樣說的?為什么這樣說? ②補充句子: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 )說。 “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 )說。 ⑸ 最后,他們作出了什么決定呢? ⑹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 課件出示楔子的圖片,了解什么是楔子。為什么要在100米的地方打進去呢? 4、師引讀: 幾年過去了,公路建成了,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5、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結合插圖理解: 這條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是為了留下這棵橡樹而特別設置的。這彎曲的馬蹄形,似乎在告訴過往的每一個人 (學生練習說話) 6、課件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話: 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讓學生齊讀,說說,筑路人的高尚表現在哪些地方,你對高尚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珍愛這棵樹,出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出于對生命的尊重……) 7、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樹,成了這條寬闊的公路旁一道特別的風景線,風吹過樹梢,樹葉嘩啦啦響,它似乎也在告訴人們…… 你聽到橡樹說的話了嗎?讓我們寫下來吧。 8、交流匯報。
。ㄟ@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松愉悅、樂于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的交流網絡。) (四)、總結升華 今天我們學習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們的這個感人的小故事,其實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配套教材中還有幾個故事,希望大家課外去讀一讀,更希望我們也能擁有一顆高尚的心,去寫下這樣生動的故事,相信這些美麗的故事,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五)、課后延伸 1、1998年,為了建水月亭大橋,政府花了100多萬元的資金,移植了紫微小學校門口的百年老樹──香樟樹,請你對這件事展開調查,并寫寫自己的看法。 2、收集有關人類破壞或保護環境的資料,下周召開一次以環保為主題的班隊活動。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這樣結束課文很自然地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內推向課外,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及開放性。)
七、說板書設計: 公路:寬闊 平坦 漂亮 馬蹄形 橡樹:粗壯 結實 挺拔 高尚
。ㄔO計意圖: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8
【預設學習目標】
1、讀懂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這件事發表自己的意見。
2、感受到工程師與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養孩子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能想出具體的操作方法付諸以行動。
【學習重難點】能從具體的詞句中感受到工人與工程師的高尚情操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資料。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步伐越來越快,人們已經毀壞了多少的良田,砍伐了多少的樹木,地球上的河流在不斷地斷流,森林的面積也在不斷地緊縮,人類正為此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人與樹的故事。
2、揭題:《路旁的橡樹》
二、自學課文
1、自由讀文,邊讀邊想: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
它的命運究竟是如何的?
2、反饋:
、俪鍪揪渥樱核悄敲创謮、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a、請讀讀這名話,說說你的腦海中出現一棵怎樣的樹?
b、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想,這棵橡樹會有多大的年齡,究竟對于我們的生存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
、谶@棵橡樹將要遭遇什么呢?請結合文中的內容簡要交流一下。
、圩罱K這棵橡樹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嗎?請結合文中的內容說一說。
二、深究課文
1、本該為了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樹為什么最終被保存下來,而那條溝通兩座城市之間的那條道路卻因此而拐了一個彎呢?請再讀課文,邊讀邊想:到底是誰救了這棵橡樹?劃出相關的句子。
2、反饋
① 工程師救了橡樹
a、出示句子: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艾F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
請你想像一下,這里的“誰”會指哪些人?為什么?
b、是不是工程師一開始就決定把這棵橡樹保留下來呢?
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
試著想像:如果你就是當時的那位工程師,你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cd②工人救了像樹
理由:a、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b、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c、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
d、“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試著想像:工人們為什么沉默不語?嘆氣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 小結:這棵橡樹就因為工程師與工人他們有著一顆高尚的心,被成功地保護下來了,那么,此時此刻你真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你就這件事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三、感情升華,環保教育
1、交流課處收集的資料:我們地球的環境受取了哪些污染?我們人類為了改善環境都做了哪些工作。
2、討論:你可以為保護家鄉的環境做點什么呢?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文章,語言質樸,情節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學習重點是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的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作出的努力。
因此,我就抓住“高尚”二字,安排了重點交流環節。
片斷:出示最后一句話。
a.指名讀、齊讀!
b.為什么說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再讀交流)
c.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高尚”的,舉例說。
d.你打算為環境保護做些什么事?(交流反饋)
從上述流程中不難看出,設計的意圖就是要結合生活實際,豐富教材。在學生討論交流了課文中“高尚”的涵義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一些“高尚”的例子,此時范圍不限制,因此學生有說自己親人的、同學的,也有說生活中遇到過的一些事。通過結合生活實際,把對“高尚”的理解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其實在很多課文中都可以運用這一方法,效果挺好!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法指導: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師:在我的家鄉,我看到人們為了燒火或拿到集市上去賣,就不顧有關規定盲目地上山砍樹,我小時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見了,山上只留下光禿禿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難過。有一位蘇聯的教育家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的故事……
2.揭示課題:路旁的橡樹
3.學生和教師一起初讀課文,讀準要求認識的生字
4.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你能讀懂哪一個自然段?先說說,然后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有什么不懂嗎?
4.討論:建筑計劃可以修改嗎?
5.說說課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動?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顆高深的心”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7.你認為還有哪些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8.學生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9.師:現在你們就是坐車路過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樹和這里的路,你有什么話要說?
三、總結課堂,遷移升華
1.你從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師的家鄉或者到了第十課中的那個小村莊,面對著不加節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對他們說?
3.你能給人們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嗎?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20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寬闊、平坦、沉重、不約而同、贊嘆”等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學習文中工人和工程師愛護樹木的好品質。
4、創新目標:理解筑路工人的心靈美,知道愛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
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內容平凡情節簡單的小故事,但卻耐人尋味,蘊含著很深的道理。本文贊美了珍愛綠色,保護大自然的筑路人,教育學生愛護樹木。
2、學生分析:
學生通過對前一課的學習,對于本課會比較容易理解,但文中別樣的深意同樣能給三年級孩子以心靈的震動,讓他們感受文中人物的靈魂美。
3、確定五點:
重點:理解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的原因。
難點:理解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的原因。
創新點:
1、還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嗎?
2、小樹如果會說話,它會說一些什么?
德育點:大家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空白點:
1、還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嗎?
2、小樹如果會說話,它會說一些什么?
學具的選擇
與使用 教學掛圖和教學課件,這樣的教具有利于學生觀察圖畫。
主要技術 留空白、加深體驗、激勵創新等技術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一、導引目標
請同學們閱讀自學提示,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課文。 激發興趣
同學們從提示當中的幾個問題入手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二、創設條件
1、請同學們自由匯報,當小教師,給大家講課。
2、現在請同學們進行朗讀,讀出最高水平。
3、說說橡樹是一棵怎么樣的樹,理解公路“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句話的深意。 自主參與
1、學生在當教師的體驗中,學會了知識。
2、通過各種讀法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
3、攜引學生讀懂課文,深入體會課文內容,領會人物動作語言所包涵的深意,理解工人們“沉默不語”“沉重地嘆著氣”。
三、組織研究
討論:提示中的兩個問題你會嗎?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拿出小組的意見。 體驗發現
1、在交流合作中,學習創新。
2、理解人們贊嘆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的原因。
四、引導創新
1、還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嗎?
2、小樹如果會說話,它會說一些什么? 應用實踐
留充份空間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反思小結
1、談談課文給你的啟發
2、說說你今后的打算 鞏固提高
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如何做到愛護樹木。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準備: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詞的意思。聯系生活及讀書經歷,想想哪些行為是高尚的。
2、搜集有關人類保護或破壞自然環境的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我們剛剛學完的第7課<小村莊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們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亂砍濫伐,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假如路旁有一棵橡樹,人們會怎樣對待橡樹呢?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根握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思考:課文將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問題預設:
1、工人為什么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師和工人為什么會嘆氣?
3、他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4、為什么坐車過往這里的人會不約而同地贊嘆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四、質疑答疑,理解課文,相機指導朗讀。
1、工人為什么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指導讀時注意讀好“那么粗狀、結實、挺撥,就像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2、工程師和工人為什么會嘆氣?{工程師沉默,工人也不語,都嘆氣,他們深恐傷害了橡樹,可又想不出辦法保護它。}
{指導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他們想出了什么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4、為什么坐車過往這里的人會不約而同地贊嘆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 工人們與工程師經過精心設計,既保護了橡樹,又圓滿的完成了筑路計劃}
5、師總結評價: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8、路旁的橡樹
橡樹 粗壯 高大 挺拔
工人和工程師 高尚的心
保護環境
教學反思: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第六冊略讀課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課文寫人們在兩座大城市間要修一條路。一棵橡樹擋住了計劃中的路,為了保住大樹,修路的人把路彎曲成馬蹄形。過往的行人不約而同地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本文內容簡潔,行文時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師和工人們心里想的話。因此本課的教學以自學為主,利用教材,激發想象,填補空白,激發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感情。在教學中我自認為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自學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本堂課我采用多種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拋棄一切無效的活動,讓他們讀、思,讓他們交流,使課堂展現生命的靈動。
拓展延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提了一個問題:假如你參加了這次修路,你還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同學們想出了不少的辦法。
以讀促悟,升華情感
教學中我始終將一個“讀”字貫穿課堂始終:讀通——讀懂——讀活,步步落實,層層提升。
《路旁的橡樹》教案 篇21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八課《路旁的橡樹》,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寫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一遍。
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生讀)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 讀課文,要求準確)
師:首先,我們來比誰課文中的字音讀的準確。請同學們自由課文,遇到不會的生字,借助工具書或同桌幫助,2分鐘后教師檢測。
1、自由讀。
師:現在我們的比賽開始。(要求:讀的同學聲音響亮,字音準確。聽的同學認真聽,發現問題及時舉手糾正。)
2、指名讀,請其他同學更正,師板書。
xiē
楔子
3、集體認讀所板書內容。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師:“會認字”讀得這么準確。接下來,我們進行第二場比賽:看誰課文讀得最流利。
1、自由讀(2分鐘)
2、指名讀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
(一)先學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下面請看老師出示的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自由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什么都沉默不語?
2、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為什么嘆氣?工人們又為什么嘆氣?(7分鐘后,比誰回答得好。)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
(二)后教
師:好,時間到,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指名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多叫幾個同學回答,只要意思對即可。)
1、工程師沉默不語是因為他注意到了那顆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美感的橡樹,內心深處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沒有命令將其砍倒,但該怎樣做呢?他也不是很清楚,于是沉默不語。工人不想砍掉這棵樹,但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他們沉默不語是在等待工程師考慮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2、工程師嘆氣是因為為了保護橡樹,再沒有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工人們嘆氣表明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課文學完啦,那誰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說。(意思對即可。)
師總結: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看到了人們為了保護橡樹作出了很大努力,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為保護環境而盡自己的努力。
五、 作業
做《學習輔導》
板書設計
路旁的橡樹
工程師,筑路工人
高尚的心
教學反思: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課文雖然語言質樸,情節簡單,但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就要逐步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能力。本文是一篇寫事文章,而且對話比較多,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內容說清楚又簡潔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采用了“提問法”和“填空法”,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說清楚。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這一學法指導比較有效,既減低了學習難度,又進行了學法指導。然后,通過抓住工人們的言行,體會高尚的心。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嘆氣”體會人們的內心想法,通過想象人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人們對橡樹的愛。最后,抓住馬蹄形路進行體會。這一環節主要抓“筆直”和“彎曲”的對比,體會人們為了保護橡樹而不惜代價的高尚品質?蔀閷こP∈,不尋常的處理方法,去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