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教案(精選9篇)
《親人》教案 篇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志愿軍進行曲》配有抗美援朝圖片,引出導語和課題 --出示課件
2、由于本文是第二課時,學生已對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播放送別志愿軍的場面的影象,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加深、理解全文。 --出示課件
二、新課
1、師導語:同學們,我們也許對這樣的歌聲并不熟悉,但是我們得志愿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歌聲伴隨下踏上了朝鮮的土地。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散文。它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與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情景。
2、 學習課文,播放配樂朗讀 --出示課件
3、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讀中悟情,以請品讀
老師出示問題,思考:課文第一段主要寫了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出示課件
4、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老師巡視,強調感情變化起伏的語句,給學生做示范。
5、學生自由發言,談問題答案。
出示課文片段"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您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指名讀課文片段 --出示課件
6、老師導語:文中有一個詞"雪中送炭"同學們怎么理解。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老師相機指導。
7、老師:大娘除了做這些事外,還為志愿軍做了什么事?
找學生結合大娘背志愿軍的圖片談事情。 --出示課件
8、出示文中片段"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指名讀,強調朗讀方法(有感情,要投入) --出示課件
9、老師:這段文中也有一個詞"唯一"同學們怎樣理解。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老師相機指導。
10、老師導語:面對朝鮮大娘的深情厚意,我們得志愿軍又是怎樣說的呢?
出示文中片段"您說,這比山還高……我們怎能忘懷?"
--出示課件
學生練讀可齊讀、指名讀,體會志愿軍對大娘的情誼。
老師出示問題:"您說,這比山還高……我們怎能忘懷?"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出示課件
11、學生回答問題,并將句子改為陳述句。
12、老師導語:面對這樣的情誼,我們不能忘懷,那就讓大娘停主送別的腳步吧!
出示課文片段:"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出示課件
學生齊讀片段
13、老師導語,引出下文:同學們,在朝鮮這片土地上,我們不光只擁有大娘這樣慈母般的愛,還有許許多多。那么,就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的2-3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2-3自然段
1、老師提出自學要求:小組結合,提問、質疑都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仿照1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學習2自然段。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a、小金花做了一件什么事?
b、小金花做的這件事,表現了她什么性格?
c、小金花失去媽媽后,為什么不哭一聲,現在為什么又哭了?小金花還堅強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學生提出c問題后,出示課文片段"同志們傷心的痛苦起來……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出示課件
指名讀體會"跌、嘴角抽動、狠狠的說"這幾個動詞。
d、本段中最后一句話和1自然段中最后一句句式相同。
3、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其他學生回答,答不上來的或不完整的部分老師給予補充。
4、學習3自然段。學習方法同2自然段,如可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a、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什么事?
學生提出a問題后,出示課文片段"您知道我們缺蔬菜……到前沿陣地上去挖!". --出示課件
齊讀課文,指名答。
b、從文中體現了大嫂的什么精神?
c、本段最后一句話和前兩個自然段最后一句句式也相同。
學生把這句話改為陳述句。
5、老師導語,引出下文:既然朝鮮有這樣多可親可敬的人,我們的志愿軍又是怎樣稱呼他們的呢?
四、學習第4-6自然段
1、自學方法:生反復朗讀、指名讀、齊讀、對讀
2、提出問題
a、"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什么要稱親人? --出示課件
b、這段話表達了志愿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示課件
學生討論答案,老師相機指導
3、老師導語;文中每一段都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結而成的深情厚意,就讓我們也和志愿軍戰士一樣,帶著這分對親人的不舍,帶著這分對親人的留戀,齊讀最后一段。 --出示課件
五、回顧全文
1、出示表格
人物 事件
大 娘帶領全村婦女把打糕送到陣地上。為了搶救志愿軍,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小金花和媽媽就傷員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大 嫂為戰士們挖野菜,炸傷了雙腿。
--出示課件
2、為學生設疑為什么朝鮮人民這么多,只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人呢?
指名回答,老師相機指導。
六、小結:同學們,對于關系親密,感情深厚的人稱為親人。課文中志愿軍戰士把朝鮮人民看作親人。通過學習課文,我們也體會到了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是用鮮血凝結而成的。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七、鞏固練習
讀句子,著重理解帶點的詞語 --出示課件
1、您帶著全村的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2、您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了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了。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大 娘
小金花 親人 志愿軍戰士
大 嫂
《親人》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文中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至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表達上的特點。
三、教學準備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閱讀。
四、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1、同學們都知道“親人”一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那么你們能說說哪此人和你有這種關系呢?(學生說)
2、文中的志愿軍戰士把朝鮮人民當作自己的親人,你們相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3、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究學習課文吧!
二、學生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說說志愿軍戰士把誰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2、把讓人感動的動方(句子)畫上記號。
3、學生點名讀第一自然段中的有關句子,說說為什么讓自己感動。(師適當點撥,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詞之意。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挑戰讀、再讀、齊讀)
5、點名學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讓人感動的句子。(方法同上)
6、點名學生交流第三自然段讓人感動的句子(方法同上)
7、師激qing引導:學生滿懷深情地讀最后一自然段(指導有感情地讀,同時注意語氣)
三、總結拓展,升華主題
1、學生交流學了本課后的感受。(先可組內再全班)
2、師總結
四、課后作業
語文同步訓練
板書設計:
14、再見了,親人
志愿軍戰士 不是親人 大娘、小金花、大嫂
勝似親人
《再見了,親人》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還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致。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文中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讓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的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三、說重點、難點: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四、說教法:
學習語文離不開聽、說、讀、寫。要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應認讀為本。在讀中讓學生說,在讀中讓學生悟,在讀中讓學生品,在讀中讓學生談感受。使朗讀和理解密切配合,相互促進。
五、說學法:為了避免問答式教學狀況,在本節課中,我采用讀、品和體會和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到實處。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層”作用的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第二課時)
(1)揭題、解題: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師問學生哪些人具備這種關系呢?學生說后,老師又問: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生明確后,老師又問:他們為什么能成為親人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文學習。
(2)品讀課文,體會要點: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婁學生在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畫出了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后,點名學生讀,說說自己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師相機點撥,讓學生重點理解“雪中送炭”、 “唯一”等詞的意思,還要重點指導后兩句話的朗讀,從而體會大娘為什么是親人。
在學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中讓自己感動的句子時,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小金花的媽媽為了救偵察員老三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及小金花的剛強,從而感受小金花的媽媽及小金花為什么是親人。(此過程中還要注意朗讀指導)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教學方法同上。
當學生體會到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為什么是“親人”時,自然會明白他們和志愿軍戰士沒有血緣關系,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課文學到這兒,老師激qing引導,生讀四至五自然段,接著引導學生看插圖,再激qing引導,學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語氣)
(3)總結拓展,升華主題
讓學生走進交流平臺,同桌互相說一說,可以說文章的表達方法,可以說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可以說自己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去談,同桌交流后指派二組學生上臺交流,最后老師總結課文。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朗讀,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走進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不但重視讀的訓練,更要重視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談體會,體會后再讀的訓練。
另外,本文的前三個自然段結構相同,內容相似,在引導學生學完志愿軍與大娘的話別后,可歸納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后兩段話別。
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是:能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在讀中談體會,成績優秀的,預習到位的學生談得非常好,非常到位;成績稍差的學生,預習不是很到位的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也能談得很好。另外一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組織者。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是:有部分學生在情感朗讀上不是很在感情,預習的不到位導致學生在談體會時不是很流利。
今后,在教學工作中,要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課堂教學再現光彩。
《親人》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6課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歸于盡”等詞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讀1、2、3自然段。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感受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朝鮮人民與志愿軍在戰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誼。
四、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題釋題。
1、(放《志愿軍軍歌》)同學們,你們聽,這是《志愿軍軍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鮮人民去車站含淚送志愿軍踏上回國的列車,志愿軍也含淚告別,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說著: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讀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親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過預習你知道文中的親人指誰?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位朝鮮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結:她們和志愿軍沒有血緣關系,為什么彼此稱為親人?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課文中的哪句話最能看出志愿軍與大娘的深情厚誼?用“——”劃出來。(板書:深情厚誼)
2、出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忘記?
⑴“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說明了什么?
⑵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陳述句。(出示)
⑶兩句話比較,那一個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導有感情朗讀。(指名讀、齊讀)
3、為什么這么說,課文回憶了大娘的哪幾件事?
板書:送打糕昏倒救傷員失孫
4、課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結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齊讀這句話,讀懂了什么?從哪些詞中讀懂的?
(大娘冒著生命危險送打糕,可見她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從“冒、穿”等詞看出。)
⑵指導有感情朗讀。
6、自由讀“救傷員失孫”這一部分,讀懂了什么?從哪些關鍵詞中體會出來的?
(丟——丟掉的是自己的小孫孫的生命)(結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軍傷員,一背一丟反映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7、這兩件事都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緊緊抓住這句話中的哪個關鍵詞寫的?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么稱大娘為親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8、看課文插圖我們的戰士握著大娘的手會說些什么?(想象說話)
帶著尊敬、感激、勸慰的感情朗讀書上的有關句子
9、按“勸慰——回憶——抒情”分層,用“|”表示。
10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用什么方法學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讀課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軍深情厚誼的句子……改陳述句
⑵尋找事例,抓住重點詞……體會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讀,加深理解……分層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學。
2、分四人小組討論。
3、全班反饋討論。
㈠檢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A、改陳述句
B、比較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⑵從哪件事可看出這件事是圍繞這句話寫的?
板書: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詞語最能表現小金花的剛強?(結合理解“噩耗、同歸于盡”的意思)
⑷分層。
⑸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落淚的原因是她對志愿軍的那份依依惜別的深情。
㈡檢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為我們付出這么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A、改陳述句。
B、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板書:挖野菜致殘
⑶分層引讀。
(四)小結。
1、有感情朗讀123自然段
2、志愿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別,來送行的人成千上萬,志愿軍戰士多么想一一道別呀,可列車已啟動,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話——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五)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模仿課文寫法寫一段你與親人道別的情景的話
附:板書
6、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傷員失孫
深情厚誼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萊致殘
《親人》教案 篇4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親人》教案 篇5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親人》教案 篇6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親人》教案 篇7
之一
編輯:廖宜峰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親人》教案 篇8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親人》教案 篇9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著竹竿、竹竿上掛著濕漉漉的床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著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著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么。屋子的旁邊立著一根拐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著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瞇瞇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二、指導看圖。
l 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么?(濕衣服和床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墻邊立著的拐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著什么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聯系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么?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查字典。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里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著的衣物調換下來。·
四、試讀課文。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床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著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么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里?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匯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里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
三、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為老奶奶做事,是因為“我”一直記著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為什么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為: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五、讀課文,說說哪些內容是根據圖想象出來的?根據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難,是通過立在墻邊的拐棍和老奶奶一頭白發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斷出”我“這樣做的原因)
六、總結全文,想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做題目?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課內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給下面宇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
齊( ) 更( ) 其一( )
爭( ) 奐( ) 董一( )
三、寫出下列字的筆畫。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老奶奶——從屋里走出來,把拐棍立在一旁,雙手捧著我的頭,把——的臉緊貼著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么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為什么把臉緊貼著“我’’的臉?老奶奶為什么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