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學藝》教案(精選5篇)
《魯班學藝》教案 篇1
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結構基本成了定勢:
1.教師提出閱讀要求;
2.讓學生獨立閱讀;
3.師生共議閱讀結果。
這種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是學生能動獨立地閱讀課文。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弱,獨立意識差,如果我們教師還局限于這種形式的定勢,只在結構上生搬三個步驟而不注意每個步驟(尤其是核心步驟)的形式變化,就會使“能動獨立地閱讀”這一關鍵環節有名無實,使科學的規律轉化為教條的僵勢。怎樣避免上述情況的產生呢?我們的體會是在這種結構的關鍵環節的形態上章,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轉化定勢為變勢。為此,我們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競賽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試驗效果良好。下面以《魯班學藝》為例,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首先設計競賽題,這是上好課文的關鍵。設計智力競賽題要充分體現課文的教學目的要求與重點難點,還要注意競賽題的難易搭配與趣味調節。我們在教《魯班學藝》時,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十組必答題,六個搶答題。
必答題十組
一組:
。1)魯班是誰?請用三言兩語介紹一個有關他的傳說。
。2)找出課題的中心詞,課文從哪一節到哪一節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
二組:
。1)選擇:《魯班學藝》的體裁是:A.童話;B.民間故事。
(2)選擇:課題《魯班學藝》:A.反映人物的品質;B.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組: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演示三個詞所表現的動作:作揖、捊、擎。
四組:找朋友(用橫線將它們連接起來)
小標題:苦練下山拜師尋師
段落: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寫法:詳寫詳寫略寫略寫
五組:
(1)為什么故事開始就寫魯班遇到的困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2)這樣寫對突出文章的內容有什么好處?
六組: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反映魯班學藝的誠意?
。2)師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魯班為什么要“想了想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七組:
。1)“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里刻下了一個名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2)對師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魯班為什么能馬上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八組:
(1)師傅是怎樣傳授手藝的?
。2)用具體的數字說明魯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奮:修磨工具、練砍、練刨、練鑿、拆裝模型。
九組:
。1)課文為什么要寫“刨子長滿銹,鑿子又彎又禿?”為什么要寫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彎彎的月牙?說明什么?
。2)結合上題談談你對“學了三個月的,手藝扎根在眼里;學了三年的,手藝扎根在心里”這句話的理解。
十組: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選擇:魯班是一個:A.手藝高超的木工祖師;B.勤學苦練的有志青年;C.業精于勤,造福人類的好木工。
六個搶答題
1.課文詳寫魯班練砍、刨、鑿、拆裝模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讀完這一部分你產生了什么感想?
3.師傅教魯班學藝的過程,給我們什么啟示?
4.你對“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夠了”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5.魯班學藝的過程體現了魯班怎樣的學藝?
6.學了這課文,我們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著分每四個同學為一組,按優、良、一般、差四個層次搭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完成智力競賽題。這是教學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
最后組織學生智力競賽。智力競賽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其程序如后:
1.小組編號,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師或中隊干部任競賽主持人。另選兩人,一人計時,一人計分。
2.出示競賽題,公布競賽規則:
A.必答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可討論回答)并計分。
B.搶答題:不能討論,獨立回答,答對,搶答者所在小組加分;答錯,搶答者所在小組扣分。
C.公布比賽成績,比賽情況,發獎。
把智力競賽這種方式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既可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又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調動學生閱讀的能動性,深受學生歡迎。
《魯班學藝》教案 篇2
《魯班學藝》這是一篇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魯班年輕時上終南山拜師學藝的故事。魯班在年輕時上終南山拜師學藝,師傅收下他后,就讓他自己磨斧子、刨子、鑿子,砍大樹、刨光、鑿眼,拆裝模型,憑記憶造模型。最后,師傅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結果魯班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終于藝成下山。
魯班學藝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決于魯班自身刻苦好學;二是得益于師傅授之以漁。魯班的手藝是在不斷的拆裝實踐以及再三的琢磨中磨練出的,而不是由師傅手把手地教會的,學生的學習也一樣。課標里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魯班的琢磨就是感悟和思考,拆裝就是閱讀實踐,魯班的師傅就是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注重的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他學習的能力,“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魯班有了“漁”的能力,才能發明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東西。
教過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嘆:這篇文章好長!像這樣篇幅的文章,我們不可能像其他課文一樣,一字一句進行講解、推敲,只能抓住幾個典型的重點句,感受魯班的人物形象。如“魯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三楞的,六百個扁的”這句,就可以引導學生重點感悟。這部分內容描寫的老師傅在真正教魯班木匠手藝前讓魯班做的事情,但是這部分內容與魯班之所以后來能成為一代大師有很大的聯系,所以就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事情都是老師傅隨意讓魯班做的嗎?他為什么要在教授他真正的木匠手藝之前,讓他做這些事情?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到了其實這是師傅在考驗魯班?简灥倪^程就是學藝的過程。然后我們又從文章中找出了做這些事情的難度。從數字上,從做每一件事要求的苛刻上,都可以看出要完成這些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從這些不容易當中。我們看到了魯班的恒心、耐心、用心、細心,以及在木工上的創新。
魯班學藝,是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我們的教學錘煉、專業成長,又何嘗不是“魯班學藝”的歷程呢?
《魯班學藝》教案 篇3
學《魯班學藝》這一課將近尾聲時,在體會魯班學藝的堅持不懈、不怕艱辛等精神后,問學生:“你知道魯班后來的成就嗎?”學生根據書上最后一段談了魯班的成就,還有些學生也提到了自己在課外掌握的關于魯班成就的知識,然后我比較完整地出示了介紹魯班成就的資料,接著要求學生聯系魯班學藝的經過,談談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
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看到魯班的成就,我想到的就是魯班學藝時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其他的學生也都不假思索地馬上舉手,紛紛要求發言。
我先示意那個學生坐下,說:“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比較簡練,但是老師現在希望的是你們能根據課文結合自己的感受,談得深一點,而且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語言上也應該豐富一點,而不能三言兩語帶過去。我們應該將每一個發言都作為展現自己才能的一個機會,F在你們再想想,想好了后也可以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我們再來個精彩紛呈的語言和思想齊飛的展示會。”
學生聽了就低頭思索,有的還拿起筆寫幾句,有的和同桌后前后桌討論幾句。 我看看時間差不多了,相信大部分的同學都準備好了,就請學生發言了。
學生1站起來說:“看到魯班的成就,想到魯班學藝的艱辛,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你能夠引用平時積累的詞句來說,這一點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出你的古詩文底蘊不錯!”我夸他說,同時也點了一下他說話的方法,提醒一下其他學生。
學生2說:“看到……我想到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去。’魯班如果沒有經歷學藝時這么刻苦的過程,是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就的!”
學生3說:“……我想到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其實做任何事就成功都要刻苦、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魯班學藝很刻苦,我們想獲得好成績更要刻苦!”
這個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我讓學生把掌聲送給他。
學生4說:“俗話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魯班在勤學苦練的基礎上,才會有這么大的成就……”
……
由這個教學環節我意識到,如果我們每次請學生發言,都要求他們認真地思索,在思維和語言上都給以比較高的要求,相信他們應該在說話能力上是提高得比較快的。我們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充分地關注學情,一旦發現學生學的環節不扎實應該馬上調整,正確地把好舵,那課堂上會不會來個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
《魯班學藝》教案 篇4
9 魯班學藝
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結構基本成了定勢:
1.教師提出閱讀要求;
2.讓學生獨立閱讀;
3.師生共議閱讀結果。
這種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是學生能動獨立地閱讀課文。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弱,獨立意識差,如果我們教師還局限于這種形式的定勢,只在結構上生搬三個步驟而不注意每個步驟(尤其是核心步驟)的形式變化,就會使“能動獨立地閱讀”這一關鍵環節有名無實,使科學的規律轉化為教條的僵勢。怎樣避免上述情況的產生呢?我們的體會是在這種結構的關鍵環節的形態上作文章,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轉化定勢為變勢。為此,我們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競賽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試驗效果良好。下面以《魯班學藝》為例,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首先精心設計競賽題,這是上好課文的關鍵。設計智力競賽題要充分體現課文的教學目的要求與重點難點,還要注意競賽題的難易搭配與趣味調節。我們在教《魯班學藝》時,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十組必答題,六個搶答題。
必答題十組
一組:
(1)魯班是誰?請用三言兩語介紹一個有關他的傳說。
。2)找出課題的中心詞,課文從哪一節到哪一節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
二組:
(1)選擇:《魯班學藝》的體裁是:a.童話;b.民間故事。
。2)選擇:課題《魯班學藝》:a.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b.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組: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演示三個詞所表現的動作:作揖、捊、擎。
四組:找朋友(用橫線將它們連接起來)
小標題:苦練下山拜師尋師
段落: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寫法:詳寫詳寫略寫略寫
五組:
(1)為什么故事開始就寫魯班遇到的困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2)這樣寫對突出文章的內容有什么好處?
六組: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反映魯班學藝的誠意?
。2)師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魯班為什么要“想了想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七組:
。1)“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里刻下了一個名字!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2)對師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魯班為什么能馬上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八組:
。1)師傅是怎樣傳授手藝的?
(2)用具體的數字說明魯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奮:修磨工具、練砍、練刨、練鑿、拆裝模型。
九組:
。1)課文為什么要寫“刨子長滿銹,鑿子又彎又禿?”為什么要寫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彎彎的月牙?說明什么?
。2)結合上題談談你對“學了三個月的,手藝扎根在眼里;學了三年的,手藝扎根在心里”這句話的理解。
十組: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選擇:魯班是一個:a.手藝高超的木工祖師;b.勤學苦練的有志青年;c.業精于勤,造福人類的好木工。
六個搶答題
1.課文詳寫魯班練砍、刨、鑿、拆裝模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讀完這一部分你產生了什么感想?
3.師傅教魯班學藝的過程,給我們什么啟示?
4.你對“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夠了”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5.魯班學藝的過程體現了魯班怎樣的學藝精神?
6.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著分每四個同學為一組,按優、良、一般、差四個層次搭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完成智力競賽題。這是教學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
最后組織學生智力競賽。智力競賽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其程序如后:
1.小組編號,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師或中隊干部任競賽主持人。另選兩人,一人計時,一人計分。
2.出示競賽題,公布競賽規則:
a.必答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可討論回答)并計分。
b.搶答題:不能討論,獨立回答,答對,搶答者所在小組加分;答錯,搶答者所在小組扣分。
c.公布比賽成績,小結比賽情況,發獎。
把智力競賽這種方式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既可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又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調動學生閱讀的能動性,深受學生歡迎。
《魯班學藝》教案 篇5
《魯班學藝》這篇課文講的是魯班年輕的時候,到終南山拜師學藝,經過三年苦學,終于學好了手藝,成為木工祖師的故事。課文表現了魯班尊師敬人、為民造福、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學中,有學生問魯班的師傅為什么不被稱為木匠的祖師?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一陣討論后,學生說,魯班的師傅歸隱山林,幾乎是個不問世事的神仙,他不像魯班那樣教了許多徒弟,為人們造福,所以不是所有老百姓都知道他,也就不奇怪啦。再說,這是民間故事啊。緊緊圍繞魯班“學手藝” 的重點閱讀,不失時機地進行感恩教育,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