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架神州游太空——浙版美術教案
課題:(浙版美術教案)我架神州游太空一.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飛行器、宇航服等有關太空的知識。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設計創作“我架神州游太空”的能力。——浙版美術教案3.讓學生在設計創作“我架神州游太空”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太空、向往未來的情感。我架神州游太空二、教材分析1.編寫思路。 自古以來,太空對于人類總是神秘莫測的,我架神州游太空人類渴望探索太空的奧秘,卻苦于沒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蘇聯的航天員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成功,終于為人類揭開了太空的神秘面紗。美國也隨后實現了多次登月計劃。而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泱泱大國,同樣熱切盼望著在太空中的某個星球上留下中國的國旗,烙下中國人的腳印。xx年10月15日,宇航員楊利偉駕我國自行設計的“神州五號”宇宙飛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次載人宇宙航行,為我國探索太空書寫了歷史新篇章。 本課以《我駕神舟游太空》為題,通過了解太空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在設計創作飛行器神游太空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設計能力、想象能力及動手創造能力。教材選了楊利偉駕“神州五號”宇宙飛船航行太空的圖片及其他飛船、衛星圖片等,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科學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親近科學的情感及了解太空的欲望;另外,教材也選擇了一些學生作品,更是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觸動學生創作(可以用手工或繪畫的形式)靈感,使學生在激情昂揚中想象自己駕神舟游太空的情景。 2.重點、難點。 重點:能繪畫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圖。 難點:有創意地進行飛行器的設計。●方案二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蠟筆水彩畫的工具,分創作組(4人一組),收集太空的有關圖片資料 (教師)課件、范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準備太空飛行器的模型等 教學過程 1.提問導入。 (1)世界上除了鳥兒會飛外,還有什么東西會飛?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2.了解太空。 (1)學生分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關太空的圖片資料。 (2)教師補充小結并板書:宇宙飛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賞圖片。 (1)提問:說說宇宙飛船的組成部分并簡述其設計的注意點。 (2)教師小結,板書欣賞要點:①形狀;②色彩;③結構;④其他因素。 4.學生創作。 (1)主題:我駕神舟游太空。 (2)提問:在太空遨游時你希望駕怎樣的飛行器?穿怎樣的宇航服?最想到哪個星球上去探險?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3)學生創作作品,教師指導。 (4)啟發:①構思:與眾不同,富有創意;②構圖:重點突出,主次分明;③創作:掌握技法,熟練表達。 5.作業講評。 (1)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學互評。 (2)有時間的學生進一步修改作品。 6.課外作業。 (1)收集有關太空的圖片資料。 (2)準備小組創作比賽。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創作小組內商討創作方案 (教師) 有關繪畫和手工的材料工具 教學過程 1.強調要點。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況。 (2)各小組在30分鐘內創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對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創作中具體地表現出來。 2.學生制作。 (1)主題:體驗太空。 (2)準備:交流2分鐘,安排好分工。 (3)建議:①注意安全;②要有創新;③結合未來發展方向;④最好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 3.教師指導。 教師在構思、構圖、技法及學生的合作方面作指導。 4.展示作品。 讓各組代表上臺發言,并互相評價作品。 5.課外拓展。 (1)要求各班進行作品展評。 (2)舉辦有關太空知識的講座。 (3)鼓勵對太空有興趣的同學繼續深入探究太空的奧秘。●方案一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太空知識的圖片資料,準備記號筆、蠟筆水彩畫的作畫工具 (教師)課件、范作、把教室布置成類似太空的環境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1)學生談談在“太空”的感受。 (2)結合學生回答,教師講述有關太空的科普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太空遨游模擬實驗),并提問:看了錄像你了解到哪些太空知識? (3)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太空的資料。 (4)針對學生交流的內容,教師小結。 2.暢述想法。 (1)學生談談:①怎樣把教室設計成太空艙,成為一艘宇宙飛船?②如果想要去太空遨游,需要哪些必備工具?③遨游太空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宇宙飛船的模型或作品,幫助學生了解宇宙飛船的構成。 3.動手創作。 (1)明確主題:我駕神舟游太空。 (2)教師建議:設計時要有自己的獨創性;注意飛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狀和色彩;注意飛船內外的環境。 (3)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動手創作。 4.評價作業。 (1)學生介紹作品。 (2)學生自評、互評各自的優點與不足。 5.課外拓展。 (1)繼續收集有關太空的資料。 (2)寫寫創作的體會或有關遨游太空的故事。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準備手工材料,課前分好合作小組 (教師) 課件、范作等 教學過程 1.總結作業。 表揚優秀作業。(從創意、科學意識、情感投入等方面評議。) 2.欣賞思考。 (1)欣賞相關的手工制作作品。 (2)思考:這些作品使用了什么工具材料(注意材料的質感?) (3)師生共同小結,理出創作思路。 3.分組創作。 (1)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并在組內商討創作方案。 (2)交流創作意圖,各組匯報創作計劃。 (3)建議:可以用各種紙張及瓶子、紙盒等材料進行制作。(組員可以為自己的作品編一個故事。) (4)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4.作業講評。 (1)學生分組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自評。 (2)各組互評。 5.課外拓展。 (1)閱讀有關太空的書籍。 (2)講有關太空的故事給好朋友或父母聽。 (3)將手工作品布置教室。 課外資料宇宙家族有哪些成員 什么是宇宙呢?一般認為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它無邊無際、無始無終。 宇宙的成員中,我們最先認識的是太陽系。太陽系的家族包括太陽、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還有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其中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圍繞太陽周而復始地旋轉。 太陽系只是廣大恒星世界中的一員。我們在夜晚見到的滿天星斗,絕大多數都是像太陽這樣能發光發熱的恒星。這些恒星的溫度、亮度、體積都不一樣。眾多的恒星往往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組成星團,與氣體和塵埃物質構成一個直徑為幾十萬至幾千萬光年的星系。銀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直徑就有10萬光年。當然,宇宙中還有眾多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河外星系,它們的外型和結構存在著差別,距離有近有遠。假如幾個星系之間距離較近,就組成了星系團。宇航員是怎樣在太空中生活的? 太空是個重力十分微小的地方,在那里,宇航員的生活方式與地面大不相同。由于失重,宇航員吃飯和喝水可不像在地球上那樣自由。比如吃飯,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飯會一粒一粒飄滿整個房間,并且飯粒會隨著人的呼吸鉆進人的鼻孔。因此,太空食品都要經過特制,裝在軟管或軟袋里。宇航員進餐時,先要將身體固定好,動作要輕,呼吸節奏要調節好,不能張開嘴咀嚼食物,吃東西時只能用鼻呼吸,否則食物會從嘴中逃出。喝水也同樣要把水放在密閉的容器中才行。 太空中的生活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更不能用水,而是嚼一種類似口香糖的膠質物,讓牙齒上的污垢粘在它上面,以便達到潔齒的目的。洗臉時只是用浸濕的手紙擦一擦。誰是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地球,現在人類不但可以到達月球,而且可以在太空中行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到更遠的太空去旅游。但誰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呢? 1961年4月12日的清晨,在前蘇聯中部的拜科努爾宇航中心發射了一枚名為“東方1號”的運載火箭,它載著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直沖云霄。此時,在高速飛行的飛船內,加加林不時觀察艙內的儀表,認真地做著記錄,并及時拍下一些珍貴的照片。上午9時,莫斯科電臺向全世界公布了一個消息:“1961年4月12日,在蘇聯本土,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進入了圍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尤里·加加林就成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東方1號”飛船一共在空中停留了108分鐘,繞地球一周,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 在飛船返航時,加加林啟動了裝在機械艙內的制動火箭,使飛船減速,然后控制火箭噴射氣體的方向,使飛船脫離繞地球的軌道,飛回了地球。在距地面7700米時,加加林被彈出生活艙,乘降落傘飄然落地。 后來,加加林這樣描述他的感受:“(地球)地平線呈現出一種異常美麗的景色,淡藍色的暈圈環抱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