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教學設計
2.“我獨自在街上走著”,從“獨自”這個詞推測,平時放學回家一定不是“獨自”,是怎樣走的呢?
(可能跟克萊蒂同行。)
3.今天跟克萊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責任在“我”。可是克萊蒂是怎樣表現的呢?當“我”聽見克萊蒂從后面跟上來的時候,先是“手里拿著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舉起尺子”。舉起尺子是為了什么?
(防御克萊蒂打來。因為父親說過,自己錯了,別人打你時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萊蒂是怎樣做的呢?再讀以下4個自然段(10~14)。
議一議,克萊蒂見到了“我”,表現了一種什么風格?
(克萊蒂表現了一種寬容、友好的風格。也說明他的確是個“好人”。)
這種寬容、友好的風格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了?再議,然后解答、歸納:
(“微笑著”,是從描寫神態(tài)表現寬容和友愛的;“用手撥開尺子”、“兩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從描寫動作表現寬容和友愛的;“溫和地說”,是從描寫說話時的語氣,表現寬容、友愛的;“讓我們像從前那樣做好朋友吧!”“以后我們再不吵架了,好嗎?”是通過語言表現寬容和友愛的。
總之,課文是通過描寫人物(克萊蒂)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和語氣等,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的。)
“我”對克萊蒂的出人意料的寬容和友愛態(tài)度做出什么反映?
(連連說:“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興興”地分手了。這兩個“再也不了”和“高高興興”反映了“我”被克萊蒂的寬容和友愛及重歸于好的態(tài)度深深感動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誼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因此,十分激動,高興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寫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對我的教育。
這一段有個“本想”,帶著“讓父親高興一下”,相對還有個“不料”,引出了“父親把臉一沉”。“本想”和“不料”換兩個意思相同的詞語,讓句子的意思不變,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換成“原本想”或“本來想”,“不料”換成“沒想到”或“沒料到”。)
“父親把臉一沉”,說話了。“把臉一沉”可以換個什么同樣意思的詞語?
(換成“表情嚴肅”或“板著臉”)
父親“表情嚴肅”地,“板著臉”地說和做。有什么含義?“第一個伸過手去”是什么意思?“奪過”“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議一議,再回答。
(一個人不但要能認識自己的錯誤,而且還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求得別人的諒解。否則就是錯上加錯。“第一個伸過手去”意味著有勇氣主動地向對方認錯,請求對方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