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著承受一切課后練習
詞句所蘊含的情感只有 “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個練習涵蓋了文本中3——6小節的內容。學生要完成這樣一個練習必須先要理解課文內容。這樣的練習,它將學生學習內容畫繁為簡,畫難為易,體現了一個語言訓練的過程。這一環節可以說是我本堂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可以從書上直接提取答案,可以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學生既習得了教材的內容,又進行了語言的操練,達到了思維與語言的統一發展,從而積累了語言,真是一舉兩得。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水到渠成。學生的情感就沿著這四個句子鋪設的心路一步一步走進這位堅強的小姑娘。桑蘭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動了(隊友們)、(醫生)、(周圍的人),所有的人。此時此刻孩子感動,老師感動。我認為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課時,千萬不可丟失掉這份美麗的“感動”。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朗讀,他們的內心會涌起一種深深的感動,他們的心靈會受到一種震撼。他們飽含深情和敬佩,真正走進了文本。他們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次體現出來這是一種在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以讀促情,以讀悟情,學生對桑蘭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從這一重點難點的突破中,我感到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練點,讓學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 中,讓他們沉浸其中,品味再三。
二、拓展有度,架起由課內到課外延伸的橋梁
這堂課上我對課外材料如何使用也有了更深一步地認識。以往在很多時候我采用的方法是課上完后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文本讀讀,從中感悟或是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交流一下,在這節課里我有三處課外材料的補充獨具匠心:
第一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體會課文的主旨,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自己收集到的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桑蘭的現在。從今天的桑蘭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桑蘭能由一個不幸之人最終成為一個大幸之人的原因。這一幅幅畫面,這燦爛的微笑,已證明了桑蘭沒有向命運低頭,她戰勝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學生在獲取這個信息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學生與現在的桑蘭建立對話的過程,學生看著她的現在,想想8年前,這個過程對學生的母語教育一定是深刻的。學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這種資料的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增強了學生的體驗。他們就會感覺到如何面對挫折,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學生閱讀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質才能走進學生。
第二處:在最初備課時,我設想的是在理解課文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對其他人物的堅強的實例進行交流,以此來進行拓展延伸,體現大閱讀精神。古今中外,堅強人物的事例還有許多,但時間有限呈現給學生的內容實在太少。于是我將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制作了題為《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幻燈片,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并告訴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上網獲取的資料應進行再加工,而不應是一種信息的疊加。要求同學們回家后可以在老師的基礎上有創意地制作堅強人物的電腦小報,幻燈片。這一個材料的補充就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為學生的學習預留空間。關注學生的家庭作業,架設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橋梁。學生有了這樣的一種意識,在以后的實踐中,他們運用信息的時候就會像老師一樣進行整理加工。時間長了學生運用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增強。學生綜合信息素養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