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荷花》教學中的美育因素
二、品味詞句,體驗語言文字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是隱性的,是包含在語言文字敘述之中的,是美的內容與美的語言的辨證統一。因此,《荷花》教學中審美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基礎上,即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內涵,語言的和諧、回環及多樣統一,從而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以第二自然段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用手勢幫助理解、想像白荷花的樣子,學生雙手合攏、手背拱起,表示“有的還是花骨朵”;雙手微微分開,表示“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雙手完全分開,表示“有的花瓣而完全展開了”。文中的“冒”用得很好,剛開始學生并沒有有意識地去體會,教師采用讀悟法讓學生朗讀體會“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景象美,一個學生在朗讀時把“冒”字重讀了一下,教師抓住這一發現詢問學生:你為什么強調“冒”字?學生思索片刻答道:這個“冒”字讓我覺得荷花是活的,它從水里慢慢鉆出了水面。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試試把“冒”換成“鉆”、“長”、“伸”、“露”,比較一下哪個詞好?為什么?有的學生說:“鉆”出來的東西總是要削尖了腦袋,如果用這個“鉆”的話,顯得白荷花一點也不美麗。有的學生說:什么東西都在長,用“長”字太普通了,白荷花是高高地長在荷葉之間,用“冒”好。有的學生說:我覺得“伸”字是從側面伸出來的,可是,白荷花是筆直地長在那里。有的學生說,“露”是因為荷葉太少才會露出來的,但上文說荷葉挨挨擠擠很多,不可能是露。通過詞語比較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冒”的妙處。
又如在教學“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時,教師引導學生閉上雙眼,在心中想象荷花池中的美景,荷花是怎樣舞蹈的?再讓學生戴著荷花頭飾,隨著音樂自行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完全融合到課文的意境中去,覺得自己就是這荷花中的一朵,在充滿情趣和興致的學習中,體驗課文語言文字之美,領悟課文所表達的人與自然合一的意境美。
三、填補空白,展開想象,創造形象美。
學生的美育主要是形式美的教育,但美育除了進行形式美的教育,還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途徑。《荷花》一課具有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象,“入境動情”,設身處地地體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內涵,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并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怎樣地冒出來?除了課文中說的荷花的幾種樣子,荷花還有什么樣子的?”并進行想象寫話。因為學生看到的荷花只是荷花池的一角,而通過想象形成的畫面會更豐滿、更生動。學習結束前,請學生聽音樂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可能有哪些動物來告訴你什么?”引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想象,使學生仿佛自己就在入神地看荷花,仿佛自己感受到了荷花、荷葉在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體現了大自然的美對人的感染,人也被吸引進去,成為其中一員。正是有了這種感受,學生們紛紛抒發自己對荷花的贊美。有的說到:荷花,你真美呀!我多想搬到荷花池邊住,這樣就可以天天欣賞你了。有的學生說道:荷花姐姐,我是一只蝴蝶,在天空中飛累了,想在你的荷葉上躺下好好休息休息。荷花微笑著說,我有你們這些可愛的鄰居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