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通用5篇)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用具及課前準備
1、課件《路旁的橡樹》,橡樹圖片。
2、搜集有關人類破壞或保護環境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比較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有這么一個小村莊,那里的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眼前的“不錯”的生活,幾乎砍光了整座山的樹林,結果毀滅了自己的家園。
這節課我們學習《路旁的橡樹》,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1、板書課題:路旁的橡樹。
2、你們見過橡樹嗎?(出示橡樹圖,橡樹就是櫟樹,結有果實。)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初讀全文,讀準字音。
聽課件中的范讀部分,正音同時思考下面第2項的內容。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寫筑路工人為了保住橡樹而繞開樹鋪路的故事。)
三、思考討論、深入理解。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平坦”(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
2、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1)筑路工人為什么突然停下來?
(因為筑路工人發現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結實挺拔,就像哨兵一樣,所以筑路工人突然停下來。)
(2)挺拔的橡樹是什么樣?(直立而高聳)
(3)為什么工程師不說話,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因為他們都看到長得這么粗壯的橡樹,舍不得砍掉。但如果按工程計劃筑路,保證公路直,就必須砍掉橡樹,所以他們都沉默不語。)
3、學習五——七自然段。
(1)你能把“責備”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嗎?
(2)“計劃不可以修改,橡樹也不可以砍”這句話你怎么理解?他們說話的語氣是怎樣的?
(工程師的話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于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語氣比較激動。)
4、學習八——九自然段。
(1)“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找一找這句中的一對反義詞,這句話為什么這樣寫?
(這一對詞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為好,但人們為保護橡樹卻將其筑成“彎曲”的,顯示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
(2)“在一個地方”指的哪里?(指橡樹生長的地方)
(3)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不約而同地贊嘆”,這句話表明了什么?(人們都很認同、贊賞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決定、行動,因此,他們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4)“高尚的心”指什么?(是對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非常準確,也是最好的評價。)
四、總結:
筑路工人繞樹修路,保護環境,給人們一個美好的家園,所以說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
五、小練筆
你想對工程師說些什么?寫下來讀給同學們聽!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自主讀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3、能在故事中得到保護環境的啟示,結合生活事件理解環保主題,并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意識;
4、結合課文中的詞句寫讀后感。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指名學生用簡單的語句形容插圖上的那條路
(隨機板書:彎曲馬蹄形路旁等詞語)
2、完整課題
3、想象體驗,對比伏筆
(如果你是一位經常經過某條路的行人或者司機,你最希望這是一條怎樣的路?板書:筆直;讓學生簡單講講理由)
過渡:我們都在講關于路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路旁的橡樹》,這文章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路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樹”
(一)初讀
1、輕聲讀課文,讀通讀準,標上小節號,讀完一遍后,同桌之間交流交流已經讀懂的內容;
2、結合課文,說說“工程師”和“工人”分別是干什么的。
(二)初讀檢查
1、輪讀課文,檢查朗讀
2、指名說“工程師”和“工人”的主要工作內容,師作補充。
過渡:從課文的那句話可以大致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分別是干什么的?
(三)教學2、3自然段
1、出示句子:工程師批示未來的路要鋪在哪里,工人們就往土里埋進排水管。(理解“批示”的意思)
過渡:讀了課文,我們知道工人們在埋排水管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為什么不按照工程師的批示去做?(討論交流,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2、重點品讀: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指導朗讀,讀出贊嘆的語氣,聲音響亮)
3、角色代入:這是對橡樹的贊美,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工人,當你看到這棵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哨兵一樣的橡樹,你又會發出怎樣的贊嘆?從工人們的舉動中我們能看出他們對橡樹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反復引讀句子:因為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過渡:那么,工程師呢?他對橡樹又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默讀課文4-7自然段,找出能看出工程師和工人喜愛橡樹、努力保護橡樹的句子或詞語,并能說說理由。
自由交流,隨機點撥
三、研讀課文——讀“人”
1、第4自然段:抓住“什么話也沒長久看著轉向嘆氣”等詞體會工程師內心的無奈和矛盾。抓住“沉默不語、沉重地嘆著氣”體會工人內心的擔心、憂慮、沉重。
2、“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3、第7自然段:理解工程師說的話,如果我們為了修一條寬闊、平坦、漂亮又筆直的路,而把橡樹給砍了或把它移開,哪些人會怎樣責備我們呢?(自由交流)
四、品讀課文——讀“理”
過渡:幾年后,修成了一條怎樣的公路?(寬闊、瀝青,像箭一樣筆直只在一個地方彎曲馬蹄形)
1、第8自然段:品讀句子: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一個地方是特指哪個地方?當路人經過這個彎道時,就會注意到路旁的這棵橡樹,你覺得,讓這棵橡樹依然挺立在路旁有什么好處?
2、第9自然段:(是啊,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理解“不約而同”和“高尚”的意思。“高尚”是對人們心靈的一種贊美。
3、之所以說這是一棵高尚的心,是因為這顆高尚的心靈懂得什么?(懂得保護樹,懂得和樹和睦相處)如果學生反饋不出關于環保的答案,則作必要的提示:在我們身邊,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的僅僅是這一棵橡樹嗎?
4、在你的身邊,哪些行為也包含了一顆高尚的心靈呢?(當你看到學校操場上有垃圾,你彎腰將它撿起扔進垃圾筒,這時,你就擁有了一顆高尚的心。)
五、課堂練筆
1、出示詞語,抄寫積累
形容道路的詞語:寬闊平坦筆直崎嶇泥濘蜿蜒狹窄
形容人心靈的詞語:高尚純潔真誠無私卑劣骯臟自私
2、結合課文詞句,簡單寫寫讀后感
六、拓展總結
補充一則新聞故事《100萬買兩棵樹,甭想!——北侖城東村保護古樹,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
千言萬語濃縮為八個字:修改規劃讓道于樹
祝愿同學們都像工程師和工人們一樣,擁有一顆高尚的心!當我們都擁有一顆高尚的心靈時,我們就會把這條公路的彎道當作優美的弧線和雨后的彩虹來欣賞。
七、板書設計
8、路旁的橡樹
筆直……彎曲
橡樹:粗壯、結實、挺拔
一顆高尚的心
課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指導學生在自主讀文中感悟環保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利用文本特點,在課題引入和主題體會時都采用矛盾對比的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從教學效果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工人和工程師的心理活動。但我在試教時忽略了“筑路計劃到底有沒有被修改”這一內容,其實按照課文的原義,筑路計劃并沒有修改,只是為了保留橡樹,工程師和工人們做出了一個兩全的舉動,盡管留下了缺憾——公路有了彎道。由于自己對這沒有把握好,課后,還是有部分學生認為,工程師和工人們寧可修改筑路計劃也要把橡樹留下,由此看出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細想,其實學生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反而更能突現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保意識,但這樣就沒有有些偏離文章原意了。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抓住重點句子來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3、能從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翻閱詞語手冊。搜集五個描寫樹木的成語和詞語。
2、教師課件制作。
教學課時:略讀課文1課時
教學預設:
前置練習
(投影)這是一棵橡樹,你看到了怎樣一棵橡樹?你能用昨天搜集的詞語來說一句嗎?
學生搜集少時可以出示老師搜集的描寫樹木的詞語。
一、詞語介入,感受生機
1、你知道文中是怎樣描寫這棵橡樹的嗎?(投影出示)
2、情境導入:這么美的橡樹啊,可惜它長的不是地方——長在了馬路旁邊。現在要在這兒修公路,這棵樹擋住了去路,這棵橡樹的命運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路旁的橡樹》。(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2遍,讀準字音。(出示重點詞語自讀)
2、指名讀,師生一起正音。
3、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找找文章的中心句。
三、抓住重點,討論交流
齊讀最后一段,提問:這里高尚的心指的是什么呢?課文哪些語句體現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呢?邊讀書邊找依據,從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等入手。全班討論交流。
1、情節1: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A交流:在想什么呢?(樹美有生機)體會心情——震撼。B指導句子朗讀響亮。
2、情節2:他們沉默,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都嘆氣。
A交流:他們沉默各是什么原因呢?體會心情——猶豫、糾結。B、指導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
3、情節3:一組對話。計劃不能修改——橡樹也不可以砍。
A交流。猜猜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為什么?體會心情——平靜對激動。B指導朗讀。
4、情節4:工程師想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A從語言、動作和事情結果來體會,抓住輕聲體會心情——放松。B指導朗讀。
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覺的,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
四、圍繞主題,提升意識
1、學了課文,大家對于環境保護,珍愛樹木肯定有很多話要說。老師選擇了主題,你試著把你的想法融入到小練筆中去。
投影出示:
A橡樹就這樣被保住了,如果你是橡樹,會對筑路人說些什么?從橡樹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注意心理的描寫。參考題目《橡樹的自述》。150字
B聯系《小村莊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這棵路旁的橡樹,他們會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參考題目《重建新村莊》、《山又綠了》。120字
C幾年后,工程師或工人們路過會為此感到欣慰而自豪嗎?參考題目《不悔的抉擇》。80字
2、交流。
3、課外積累本課好句段,并背誦。
板書設計:路旁的橡樹
表現:停工——沉默嘆氣——反對——行動
心情:震撼——糾結——堅定——輕松
真愛樹木、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課后反思:
今天上課,經過李老師的講評,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尚有很多不足。針對這堂課,理清思路,做以下反思——
1、朗讀水平需要在老師的注重下提高。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問題不僅出在學生本身朗讀習慣差,主要還是老師針對學生在課堂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糾正,好的應該表揚,指出好在哪里,讓全班跟讀學習;讀的不好的,指出問題所在,讓這個學生再讀,是共性的可以全班糾正朗讀。
2、概括主要內容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形成。在教給學生基本的概括方法后,(比如一件事就用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幾位學生說,老師在說完后要加以評價,哪一點說的好,哪一點還沒有說好,哪一點還嫌啰嗦。然后再請下一位來修正,一直到初具規模,大致正確,老師不必一定要按照自己規定的說法。在要求上適當降低,可以縮短課堂時間。
3、突出重點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在交流高尚的心時,等學生說完句子后,老師加一個問題,問個為什么,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體會心情。直接問心情顯得比較突兀。
4、練習的設置需要老師整合和取舍。把課外練筆和課堂練筆結合起來,盡量在課內完成保證質量。題目可有難易之分,讓學生可以有所選擇。
5、環節的過渡需要老師錘煉語言。各個環節的引入不能很突兀,不能直接把任務呈現。老師需要用精煉而指向明確的語言來陳述下一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很自然、合理、舒服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這件事發表自己的意見
2感受到工程師與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養孩子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能想出具體的操作方法付諸以行動。
教學重點:能從具體的詞句中感受到工人與工程師的高尚情操
教學難點:能從具體的詞句中感受到工人與工程師的高尚情操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村莊的人為了眼前不錯的生活,幾乎砍光了樹木,結果毀滅了家園。下面這文章寫的就是人與樹的故事。讀讀課文,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
2、揭題:《路旁的橡樹》
二、自學課文
1、自由讀文,邊讀邊想: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它的命運究竟是如何的?
2、反饋:
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A、請讀讀這句話,說說你的腦海中出現一棵怎樣的樹?
B、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想,這棵橡樹會有多大的年齡,究竟對于我們的生存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
②這棵橡樹將要遭遇什么呢?請結合文中的內容簡要交流一下。
③最終這棵橡樹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嗎?請結合文中的內容說一說。
三、品讀具體語句體會人物心情。
1、本該為了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樹為什么最終被保存下來,而那條溝通兩座城市之間的那條道路卻因此而拐了一個彎呢?請再讀課文,邊讀邊想:到底是誰救了這棵橡樹?劃出相關的句子。
2、反饋
①工程師救了橡樹
a、出示句子: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
請你想像一下,這里的“誰”會指哪些人?為什么?
b、是不是工程師一開始就決定把這棵橡樹保留下來呢?
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
試著想像:如果你就是當時的那位工程師,你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②工人救了像樹
理由:a、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b、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c、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
d、“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試著想像:工人們為什么沉默不語?嘆氣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這棵橡樹就因為工程師與工人他們有著一顆高尚的心,被成功地保護下來了,那么,此時此刻你真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你就這件事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四、感情升華,環保教育
1、交流課外資料:我們地球的環境受取了哪些污染?我們人類為了改善環境都做了哪些工作。
2、討論:我們可以為保護家鄉的環境做點什么?
路旁的橡樹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教學重點:
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聯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準備: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詞的意思。聯系生活及讀書經歷,想想哪些行為是高尚的。
2、投影:課文插圖及最后一句話。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掛圖)這是一棵橡樹,你了解橡樹嗎?
(學生反饋課前搜集資料)
2.你看到了怎樣一棵橡樹?請用一句話說說它的特點。
(這一環節,教師可出示或提前布置學生搜集描寫樹木的詞語,要求學生說話時用上這些詞語,使語句更生動。)
3.師:(欲情故縱)多美的橡樹啊,可惜它長的不是地方——長在了馬路旁邊。現在要在這兒修公路,這棵樹擋住了去路,我決定把它砍了!
生:(都很著急)不行!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
生:你這是破壞綠化!
師:哦!(做驚恐狀)
生:這棵樹已經年紀很大了,你忍心砍嗎?
師:不忍心。我有點被你說動心了。
生:如果每次修路都要砍樹的話,那樹不就越來越少了嗎?總有一天會砍完啊! 師:對啊,看來我的做法有問題啊。
生:樹是人類的朋友,它能凈化空氣?
師:你們說得真有道理,我要向你們學習。好,我不砍了!
師:可是路是一定要修的,這棵橡樹的命運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路旁的橡樹》。(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名讀,師生一起正音。
3.齊讀最后一段,提問:課文哪些語句體現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呢?畫出這樣的句子。
4.四人小組交流:各自畫了哪些句子?為什么這些句子能體現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說出理由。(相同的觀點不重復,只說與別人不同之處)
5.全班交流(采用甲乙雙方擂臺賽的形式)。
教師宣布比賽規則:如若一方說出理由成立,加10分;理由不成立,另一方反駁成功,反駁方加10 分;反駁不成功,兩方都不加分。還可互相補充理由,理由正確,各加5分
[注]匯報過程中有機穿插詞語理解和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放在4——7自然段)。還要注意:學生每匯報完一處就將最后一個自然段感情朗讀一遍。隨著理解的加深,最后一段的感情朗讀也要不斷加強,打動人心。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真切感受到說筑路人高尚決不是夸大其辭,而是名副其實的評價。
讀書,找依據,討論交流。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講:
第一: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為什么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這棵橡樹“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同時與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個“美”的象征。面對這個結合著生命與美感的高大的橡樹,他們或者是為橡樹的生命力與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樹埋上排水管,總之工人們停了下來。)
指導讀時注意讀好“那么粗壯、結實、挺撥,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第二:工程師沉默,工人也不語,都嘆氣,他們深恐傷害了橡樹,可又想不出辦法保護它。
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說明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見《教師用書》)
第四:想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公路來證明,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為好,但人們為了保護橡樹卻將其筑成“彎曲”的',顯示了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只在一個地方”則突出地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還是為橡樹特別沒置的。因此,這句話中的“筆直、只有一個地方、彎曲”需要注意重讀。
6.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7.拓展:橡樹就這樣被保住了,如果你是橡樹,會對筑路人說些什么? 學完課文,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
(樹立學生環保意識及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意識。避免學生說大話說空話,一定要說實話,說自己能做到的話。)
三、作業
聯系第七課《小村莊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這棵路旁的橡樹,他們會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寫在練筆本上
【教學反思】
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讀4、5、6三段后,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舍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