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精選16篇)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過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正確分析判斷,使商人找到駱駝的事,說明了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課文共11自然段,運用人物對話的形式,按“丟駱駝——找駱駝——找到駱駝”的順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
2、理解詞語: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讀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對話,從后面的對話證實結論的正確,是觀察與推斷的結果。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么沒看到駱駝卻把駱駝的特點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課件:猜謎語引入。師介紹:駱駝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運貨,可離不開駱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駱駝的一篇課文。
二、自讀自悟
師:讀課題,根據老師給你們提綱自瀆課文,讓你們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
出示自學提綱:
(1)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三、檢查自學
1、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2、理解詞義
師: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個詞語?
忿忿:很生氣的樣子。
不緊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樣子。
3、齊讀詞語
4、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詞語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四、學習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可以劃一劃有關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師:把你的思考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也聽聽別的同學有什么發現。
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1)出示:
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2)填一填,說一說:(出示)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又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還看見,所以知道。
(3)句式比較,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師:同學們,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最終找到駱駝了嗎?(找到了)你從文中哪個詞知道的?(果然)
師:請你比較這兩句話,說說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第二句)
從“果然”這個詞你可以體會到什么?(老人的判斷非常準確)用“果然”練習說話。
(4)讀一讀,想一想
師: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呢?請你再讀一讀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觀察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進而指點商人找到駱駝。)
4、啟發學生思考
師: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我們要像老人那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5、教師小結
師: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樣子,卻憑著他的觀察力和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五、再讀課文
1、想象,再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來表演讀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要想象他們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
2、給人物語言補充提示語,指名讀
師:老師給他們的對話加了提示語,你能看著提示語,讀得更好嗎?
3、分角色讀
師:老師請兩位同學來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讀)
六、拓展寫話
師:請你任選其中一項說一說、寫一寫。
1、你想對老人和商人說什么?
2、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說些什么?
七、總結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明白了: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板書:
16、找駱駝
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觀察所得果然找到
缺了一顆牙
用心觀察認真思考
教學反思:
《找駱駝》一文記敘一個商人丟失了一頭駱駝,很著急,一個老人憑著自己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丟失的駱駝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點下找到了丟失的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上這篇課文,我首先以猜謎語導入,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我們精心設計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讓學生重點理解"老人為什么能找準駱駝的特點,他的根據是什么?”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再讓學生進行全班反饋,從學生匯報的情況看,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能較準確地找出駱駝的特點,1、左腳有點跛。2、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3、缺了一顆牙齒。并找出寫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維訓練過程中加強語言表達的規范性。讓學生想想:駱駝的特點和老人觀察的依據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學會用上“因為……所以……”的關聯詞練習說話,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符合邏輯,找到老人能準確無誤判斷的有力依據。
以上的兩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都較順利地完成并落實到了實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很高。
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中,請學生想象:你想對商人和老人說什么?由于在前半節課討論填表的環節所占的時間較長,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導致在想象說話的過程中思維受到限制,并且思維較狹窄,只停留在“謝謝,向老人學習留心觀察”的思路上。學生參與討論時,個別學生的紀律約束力不夠好,以后我在這方面要多留意,加強課堂的組織能力。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表現的不同心理。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
3.通過比較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詳細”“憤憤”“不緊不慢”“指點”等詞語的意思。
4.讀懂故事,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有這些特點的。
課前準備:
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出示駱駝圖片
提問:這是什么?介紹駱駝。
2、駱駝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須靠駱駝,可是一位商人卻丟失了一只駱駝,可著急了,今天,我們和他一起來找駱駝。
出示課題:找駱駝。
3.齊讀課題,學習駱駝的讀音,“駝”字在這個詞語里應該讀輕聲。
4.聽范讀,邊聽邊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地讀1-9自然段,思考: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板書:左腳有點跛;左馱蜜,右馱米;缺了一顆牙齒
2.商人丟失了駱駝后心情怎樣?(著急)指名讀,讀出商人著急的心情來。
3.商人向老人詢問駱駝下落的過程中,心情有什么變化?(高興——生氣)找一找:哪些詞語體現商人高興?哪些詞語體現商人生氣?
4.分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體會商人的心情變化。
5.商人憤憤不平,老人是什么神態?“不緊不慢”是什么意思?誰還能說一說象這樣的詞語?
6.老人不緊不慢地說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第10自然段,邊讀邊劃出:老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名說)
出示課件:
因為,所以。
又因為,所以。
還因為,所以。
7.那么,老人是怎樣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呢?(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判斷)
8.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了嗎?你從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果然”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果然”可以用一個什么詞語代替?
三.拓展延伸:
1.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到了丟失的駱駝,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有什么啟發?
2.商人找到駱駝后又遇到了老人,他會對老人說什么
四.總結:
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本單元的重點,就是要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學會觀察,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都有著無窮的奧妙,讓我們也做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樣,去觀察、去發現,下節課,我們就去交流我們觀察中的發現。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課前準備】
師生分頭搜集一些測試觀察能力的圖片,也可制成多媒體課件。
一、觀察畫面,激趣導入
1、教師引述:老師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圖片,它能測出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強不強。同學們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圖片或顯示課件內容,開展觀察競賽活動。
3、教師導學: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找駱駝》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1、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全文。
2、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課文內容:
⑴ 老師出示問題: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師提出要求:看誰課文讀得認真,看誰問題答案找得準確、完整。
⑶ 學生按問題提示和要求,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幾位同學把尋找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⑷ 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漸補齊。
三、根據線索,比較異同
1、啟發學生思考。看了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以后的表現,你覺得他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換一下看法。
2、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交流要點:
⑴ 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后,可能因為心急,到處亂找,結果沒找著。
⑵ 這位老人在走路時能留心觀察,所以發現了路上的駱駝腳印、腳印的深淺和方向、路邊的蜜和米,以及駱駝啃過的樹葉上的牙齒印等。
這位老人還能根據觀察到的情況認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駱駝的許多特點。
3、組織學生評價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四、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1、小組內分配好角色,討論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然后開展角色朗讀,并互相評議。
2、展示角色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最好。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4
本學期開始嘗試高效課堂,曾經不喜歡高效課堂,以為這樣的模式之下,孩子們只是在對答案而已,以為這樣的課堂就是培養做題機器,種種偏見,根植于心。然而經驗與看法總是會改變的。親身下河知深淺,這樣的課堂,總要自己經歷了,才有資格說好或不好。因此,雖然是在學校的要求下,我也開始嘗試高效課堂了。
最開始嘗試的是《秋天的雨》一課,我們從第一課時開始嘗試,孩子們結成小對子,對子之間互相進行讀課文、讀詞解詞。雖然心里有預設,想過進度會很慢,但一節課的內容依然花費了兩節課才完成。主要的問題出在孩子們不知道對子、小組內如何交流、上臺展示如何開場,如何請他人給于評價。一連試了幾篇文章,都是如此。雖然每次都有舉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組學會了,其他小組依然沒有學會。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們在進行高效課堂的時候,就將培養學生的話語體系作為第一要務。
《找駱駝》的課文相對來說簡單,操作起來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將這次的公開課當作隨堂課一樣,一句一句的教學生說話,教他們去應對、溝通。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是真實的、平實的課堂,缺乏激情與精彩,缺乏美感與韻味,但我卻覺得課堂是扎實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課堂沉悶如死水,舉手的總是那幾個學生,現在的課堂,小手林立,孩子們有更多的表達的欲望。巡查組更是如此,孩子們都特別渴望能當上巡查組,感受“老師”的威嚴。哪怕是平時課堂上搗亂瞌睡的孩子,當起巡查員,也是盡職盡責,倆眼睜得大大的,生怕錯漏哪個環節。
我嘗試高效課堂,我發現了學生在正式溝通方面的不足,體會到了高校課堂帶來的好處,以后我也想繼續實踐下去。以前經歷過課堂觀察、參與過基于標準的教學、嘗試過生本課堂,無論形式如何變換,不變的,是我們每一次的嘗試中,都會有新的收獲。而這些,恰恰是學生所缺少的。堅實的走下去,不只是學模式,而是學精髓,最終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才是我們不斷實踐的目的。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5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詞的訓練退居其次。盡管如此,我仍然對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字詞和句式進行了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并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6
一、教材分析
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于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文章開頭并不急于講明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征,(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欲望。
學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過程與方法】:
小組合作,勾畫重點詞句、填寫表格、在多樣化的
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四、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欣賞兒歌《駱駝》導入新課。
2、師生共同板書,讀課題,強調輕聲的讀法。
3、看到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4、簡單說說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要求:自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長句、一下子讀不通順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
2、檢查初讀情況
(1)、齊讀、開火車讀詞語(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正音)。
(2)、說說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11個)
3、看視頻聽讀課文思考: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學生反饋:(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經老人(指點),(找到)駱駝的事。
(三)、簡單學習閱讀提示
1、集體朗讀閱讀提示
2、說說閱讀提示提出的問題:
(1)、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四)、細讀感悟,解決問題
1、分小組學習,自讀討論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勾畫在書上,并填寫表格。
2、集體探究,細讀解決問題。
(1)、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①、抽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課件同步展示。(左腳跛馱著蜜和米缺牙)
②、把幾個特點連起來說一說。(同桌互說、集體說)
③、分角色朗讀
a、師讀商人,生讀老人。
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體會商人的心情變化:著急——高興——憤憤)
b、男讀老人,女讀商人
(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課文的哪個
部分告訴我們的?(10自然段)
①、讀讀這個部分,說說不理解的詞語的意思“不緊不慢”。
②、再讀,注意讀出不緊不慢的語氣。
③、理解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課件同步展示:腳印左淺右深路上左蜜右米樹葉上的齒印)
④、再讀,同桌互相交流,在交流中用上“……因為………所以……”
⑤、再一次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好這段話。
3、商人找到駱駝了嗎?齊讀最后一段(果然找到了)。
五、分角色朗讀全文(男讀商人,女讀老人,敘述部分由師讀)
六、說說學習了課文你收到了什么啟發?有什么收獲?(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七、布置作業: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16找駱駝
老人看到知道特點
腳印左淺右深左腳跛
路上左蜜右米馱著蜜和米
樹葉上的齒印缺牙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7
一、猜謎導入
1、猜謎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載重。風沙干旱都不怕,戈壁灘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誰嗎?
2、看圖師:是啊,它就是駱駝。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著“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們。幻燈片3.4.5.6.7.8.
駱駝對沙漠中的人們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走失了駱駝,那該有多糟糕啊!可有個商人偏偏遇到了這事,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么找駱駝的。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阿拉伯故
事《找駱駝》
學習故事之前,我們先來讀讀課文前面的導讀部分,在導讀中你有什么發現? 生回答
師總結,我們就帶著這兩個問題一起學習課文。
二、自讀自悟
師:在讀書之前,老師給你們一個自學提綱,它能幫助你們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
出示自學提綱:
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理解新詞的意思,可利用工具書、也可聯系上下文理解。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檢查自學
1、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2、理解詞義
師: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個詞語?
跛:腿腳有毛病,走路身體不平衡; 馱:背; 忿忿:很生氣的樣子;不緊不
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樣子;究竟:畢竟、到底;至于:課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3、齊讀詞語
4、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詞語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評價:你讀書非常仔細。
四、合作探究
1、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嘗試解決問題。
師:讀書就是要多思考,只有多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新的發現和收獲。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可以劃一劃有關的句子。
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小組合作探究
師:把你的思考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也聽聽別的同學有什么發現。
3、小組匯報歸納,學習重點段
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
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出示:
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填一填,
說一說: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句式比較,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師:同學們,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最終找到駱駝了嗎?你從文中哪
個詞知道的?
師:請你比較這兩句話,說說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從“果然”這個詞你可以體會到什么?
讀一讀,想一想
師: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呢?請你再讀一讀這一段,想一想。
4、啟發學生思考
師: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5、教師小結
師: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樣子,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
五、再讀課文
1、想象,再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來表演讀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要想象他們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
2、給人物語言補充提示語,指名讀
師:老師給他們的對話加了提示語,你能看著提示語,讀得更好嗎?評價:還可以再夸張一點。你簡直就是一
個小小表演家。
3、分角色讀
師:老師請一對同學來演一演商人和老人。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六、拓展寫話
師:請你任選其中一項寫一寫。
1、你想對老人和商人說什么?
2、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說些什么?
七、總結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明白了: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留心生活,善于觀察。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8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留心生活,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2.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提出要求
1.設疑導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讀了《找駱駝》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就明白了。
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
2.提出學習要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來學習,并通過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完全自由地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多讀幾遍,讀通為止。
2.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再讀課文,嘗試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圈畫有關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問題,合作探究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
(3)這些詳細的情況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啟迪解決問題。
3.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師生共同歸納整理。
4.重點段閱讀指導。認真閱讀老人最后說的一段話,解決下列問題:
(1)讀一讀,議一議: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的有關情況的?
(2)填一填,說一說:(出示)
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又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還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盡量用文中的語句,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填空,先在小組內互相說,再推選代表在班上說。)
(3)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啟發學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
5.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來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來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來談。)
6.教師小結。
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
四、再讀課文,創新表演
1.朗讀課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給文中的人物語言補充恰當的提示語。
(啟發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來補充。)
2.小組合作討論補充的提示語,并練習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積累運用語言。
3.各小組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匯報。
4.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及不足。
五、拓展運用,練習說寫
任選其中一項練習說一說,寫一寫。
1.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經歷、親身體驗?如果有,試著舉例說一說;如果沒有,請你以后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9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于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設計理念:
開展課堂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以“找”駱駝為線索,通過朗讀對話,層層深入探究,最終追尋到駱駝的蹤跡而揭露真相。學習中,要注重對學生朗讀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關注后進生也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一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的兩個生字,練習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3、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聯系提示語,學習有感情地進行對話朗讀;勾畫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學重點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為什么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學過程
一、對話巧引,導入新課。
1、示片段,指導練習朗讀對話。
2、揭示題目,引入新課。
二、讀文識字,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2、拼讀字詞,理解詞義。
3、設問: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4、小結。
三、真情對話,探究真知。
(一)讀對話,了解駱駝的特點。(讀一至八段)
1、劃出提示語,練習對話。
2、設問思考:從商人和老人的對話中,你知道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3、匯報,板書。
4、設疑引入下文。
(讀“老人說:那我可不知道。”問:聽了老人說的話,如果你是那個商人,你會怎樣?)
(二)細讀對話,追尋駱駝的蹤跡。(讀九至十一段)
1、朗讀商人的話兒,理解“忿忿”的意思。
2、讀文設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丟失的駱駝有這些特點的?
3、匯報,板書,小結。
四、總結全文,體會情感。
1、真情演繹對話,體會情感。
2、回顧過程,學習方法。
五、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1、趣談生活情景。
2、談話結束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找駱駝
腳印右邊深、左邊淺
左腳有點跛
路左邊有蜜、右邊有米
左馱著蜜、右馱著米
樹葉上留下牙齒印
缺了一顆牙齒
觀察——思考——結論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
2、理解詞語: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反復讀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對話,從后面的對話證實結論的正確,是觀察與推斷的結果。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么沒看到駱駝卻把駱駝的特點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課件:駱駝在沙漠上走的片斷。師介紹:駱駝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運貨,可離不開駱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駱駝的一篇課文。
二、新課:
1、板書課題,讀題。質疑,導入 新課。
2、初讀課文。(自由讀)
3、按自然段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時的心情怎樣?你現在就是這個商人,你會怎么做?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4、具體學習課文。
(1)當商人問老人的時候,他們說了什么呢?同桌同學分角色讀(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讀。
如果你是商人,聽了老人的話,心里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隨機指導老人的話,與商人越來越緊張、急切的語氣)
(2)老人把駱駝的樣子說得這樣具體,又說不知道駱駝在哪,你這位商人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商人的話,讀出生氣、質問的語氣。
(3)老人說的是不是真的呢?請你自己讀讀第10自然段。
老人說的是真的嗎?他沒看到駱駝,為什么對情況知道得這樣清楚呢?誰能為在座的商人解釋解釋。
(4)結果怎樣,齊讀第11自然段。
5、小結。
(1)學過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點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學會生字:失、這、左、右、應、該6個字。
理解詞語:商人、至于、究竟。
教學重點:掌握該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學難點 :左、右兩個字“橫、撇”寫時的區別。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
1、這節課繼續學習第17課。板書課題
2、回憶課文寫的是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復習詞語(課件演示)
走失 這時候 左右 應該
(三)出示生字
失 這 左 右 應 該
(四)學習生字
1、仔細觀察哪些字有一樣的地方?(課件)
失、左、右是獨體字。
這、應是半包圍結構的字。結構特點是什么?
該是左右結構的字。
2、先學習3個獨體字。
(1)失:你想怎樣記住它?寫時注意什么呢?(匯報)
老師想和同學們比比,看誰寫得好,愿意嗎?(師生同寫)
組詞
(2)出示左、右兩個字
這兩個字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學,看看你想怎么學。
學生匯報。
區別“左、右”兩個字“橫”寫時的不同。
左字橫短,右字橫長。
指導書寫:左:橫在橫中線往上一點的地方起筆,稍向上傾斜,要寫得短些。撇起筆在豎中線上,要寫得舒展些,工字寫得偏右些。
右:橫同樣在橫中線往上一點的地方起筆,要寫得長一些,撇起筆在豎中線上,口字寫得扁一些。
生練寫。
(3)接著學習兩個半包圍結構的字。
出示這,指讀。
你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嗎?
遠——這進——這過——這(課件演示)
寫時要先寫什么?再寫什么?還要注意什么?
指導書寫:先寫文,點起筆在豎中線上,橫在豎中線稍微往左一點的地方起筆。注意“文”字的捺變成了長點,要穿過橫中線和豎中線的交點。再寫走之旁,點起筆比文字的起筆稍微低一些,橫折折撇起筆在橫中線上,捺要包住文字,寫得長一些。
(4)下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應(指讀)
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想怎樣學這個字。
匯報。
座——應
(課件演示)點點撇的位置,兩個橫的長度。
指導書寫:丶起筆在豎中線上橫不要寫太長,丿要舒展些,第一個點起筆在橫中線上,第二個點起筆在豎中線上,丿穿過橫中線,橫比上面的橫稍長一些。
(5)出示“孩”,這個字認識嗎?
看看它發生了什么變化。孩——該,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最后一個字,齊讀。
寫時注意什么?(課件演示)兩個點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寫這個字?(分割法)
讠寫在分割線。
指導書寫:用分割法來寫。在左右半格中間打分割線。丶起筆在豎中線往左一點的地方,橫折提起筆在左分割線上,在同讠的點起筆位置對齊的地方起筆,橫長一些,稍超過右分割線。撇折到豎中線上頓筆寫折,第一個丿長些,第二個丿短些,丶收筆在右分割線上。
(6)組詞。用“應該”造句。
(五)齊讀6個生字,覺得哪個字不好寫,再寫1個。
(六)寫字書1、2題。
(七)課外讀物《蜜蜂引路》一文。◆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1
一、 教學目標 :
1、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補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 教學重點:
能用因果倒裝句式正確地把老人的推理過程說清楚。
三、 教學過程 :
1、 復習檢查,聽寫生字。
2、 學習課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駱駝,那是因為——學生接說(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
(2) 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心里非常著急。這時候他看見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連忙打招呼,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開始一問一答,談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說起話來?
(4) 老人詳細地說出了駱駝的哪些情況?用自己的話說說。
(5) 老人不僅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還知道駱駝的右邊馱著米,左邊馱著蜜,而且連駱駝的嘴里缺了一顆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況可真夠“詳細”的。當老人說出駱駝的這些情況時,商人怎么說?
(6) 正當商人充滿希望的時候,老人卻說不知道駱駝往哪兒去了,難怪商人要“忿忿”地說起話來。誰會用“忿忿”的語氣讀讀商人說的話。
3、 學習課文第10自然段。
(1)(過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駱駝藏起來了嗎?別說藏,其實老人連駱駝的影子都沒見過。為了向商人說明這是怎么回事,老人講了一段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段話。
(2)“不緊不慢”的“緊”是什么意思?誰能用不緊不慢的速度讀讀老人的話?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給句子編號,看看這段話一共有幾句?
(3)默讀老人說的6句話,思考哪幾句話是說明老人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說明原因的,可以分為一層。
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層是重點。默讀,邊讀邊思考:老人為什么會知道駱駝的詳細情況?
從哪里看出老人的觀察很仔細?他到底“看見”了些什么?請用——劃下來。
讀劃下來的內容,體會“還“、”又“的用法。
小結:這有深有淺的腳印,星星點點的米、蜜和樹葉上留著的牙印(出示圖),一般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你看,連正在尋找駱駝的商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見了。可見,老人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過渡)但是光靠仔細觀察就能知道駱駝的情況了嗎?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課文中沒有具體寫,這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淺的腳印,怎么想?
看見路的右邊有米,左邊有蜜,又怎么想?
這兩片樹葉(出示圖),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駱駝啃過的?為什么?
用“因為看見……所以知道……”的句式說說老人為什么能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
(6) 第二層講的是原因,第三層將駱駝該怎樣去找,說的不是同一內容,而是另外起了個頭,中間用什么詞把這兩個內容連起來?
(7) 朗讀這段話。
4、作業 。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2
文本簡析:《找駱駝》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改編自阿拉伯故事,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使商人找回了駱駝。
課文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入勝。起因、經過、結果都十分清楚,以對話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課文一開始講老人向商人描述駱駝的特點,而并不講他是如何知道這些特點的,并在商人與老人之間了一個小小的誤會,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通過什么方法發現這些特點的。
難點是理解老人看到的現象和他所作的判斷之間的關系。
【學習目標】
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老人和商人的不同語氣和他們各自的心情理解老人看到的現象與他所作的判斷之間的關系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朗讀教學法、討論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實錄】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在開始新課之前,先請一位同學帶著大家背兩首古詩。
(全班同學齊聲朗誦古詩,老師在期間調整學生的坐姿和情緒,為正式上課做準備)
師:小朋友們的古詩背得這么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下面請舉起你們的手來,和老師一起來寫一個詞語(板書:駱駝,要求學生書空)。
師:你們聽說過駱駝的另一個稱呼嗎?
生:(齊)聽過,叫做“沙漠之舟”。
師:哪位小朋友知道駱駝為什么叫做“沙漠之舟”呢?
生:因為駱駝能在沙漠里行走,不怕風沙。
生:駱駝很耐渴,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餓。
師:大家已經知道了駱駝的一些特點。那我們來看看一個和駱駝有關的影片,小朋友們可要看仔細了(播放多媒體)。
師:看了影片,大家再來說說駱駝的特點。
生:駱駝是有感情的。
生:駱駝勇往直前,很勇敢。
生:駱駝是沙漠里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老師,看了影片,我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沙漠里的人為什么要穿黑衣服?第二個問題是駱駝在沙地里行走,腳會不會陷進沙子里去?最后一個問題是駱駝的駝峰有什么作用?
師:這位小朋友看影片看得可仔細了,而且能在看影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那么,哪個小朋友能解決這位小朋友剛才提出的問題?
生: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黑色衣服的作用是防曬、防風沙。
生:我覺得可能這是他們的風俗。
生: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駱駝的腳會陷進沙子里,但很快就能拔出來。
生:我回答最后一個問題,駱駝的駝峰是用來貯存脂肪和水分的,這使它能在沙漠里生存,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餓,很長東西不喝水也不會渴。
師:大家謝謝這幾位小朋友。下面大家和老師一起來寫一個動詞(板書:找,指“找駱駝”三字,全體同學齊讀課題)。
師: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來解決這篇課文呢?(板書:馱 跛)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抬起頭來,看到黑板上這兩個字,你們難道不想說點什么嗎?
生:看到馱字,我想到在課文中,駱駝背上馱的是米和蜜。
生:看到跛字,我想到課文中駱駝的腳是跛的。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下面老師想欣賞你們讀課文,請你們選一位你們最想聽他讀課文的同學來讀讀第一段,要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
師:這位同學讀得真棒,我們這樣來讀下面的課文,從現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們就是那位老人家。你們想想,我丟失了駱駝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你們作為指點迷津的老人,又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分角色朗讀,老師讀商人的話,全體同學讀老人家的話)。
生:你問的那只駱駝,是不是左腳有點跛?
師:是的。
生:是不是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
師:不錯。
生:是不是缺了一顆牙齒?
師(著急地):對極了!您看見它往哪兒去了?
生:那我可不知道。
師(忿忿地說):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駱駝藏起來了。要不,你怎么會知道得這么詳細!
生:干嗎生氣呢?聽我說嘛。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我又看見駱駝的左邊有一些蜜,左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至于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應該順著它的腳印去找。
師:伙伴們,“我”丟失了駱駝,說話時應該是什么樣的語氣?
生:要讀得快一點,讀出你的著急來,因為你丟失了駱駝,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著急。
生:還要讀出“你”的氣憤來,“你”后來以為老人家藏了你的駱駝,對他很不相信。
師:那你們呢?老人家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生:要讀得很沉穩,因為我們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生:要讀得慢一點,讀得胸有成竹,因為我們能夠通過他的經驗判斷出駱駝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體會得非常好,下面我們再來讀一讀。
師:我們讀完了課文,各位聰明的老人家呀,我還有一個問題要問你們,請告訴我你究竟看見了什么,又判斷了什么?大家用直線畫出你看見了什么,用波浪線畫出你判斷了什么。
(板書:看見_______ 判斷 )
生:我看見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知道駱駝的左腳有些跛(板書:左淺右深 左腳有些跛)。
生:我看見路的左邊有些蜜,右邊有些米,所以知道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板書:左蜜右米 馱著這兩樣東西)
生:我看到駱駝在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所以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板書:牙齒印 缺了一顆牙)
師:真謝謝老人家,你們的經驗真豐富。那么老人家呀,你們能不能用“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語把剛才我們看見的和我們判斷的連起來說一遍?同桌之間可以悄悄商量。
生:因為駱駝的腳印左邊淺右邊深,所以我知道駱駝的左腳有些跛。
生:因為我看見路的左邊有些蜜,右邊有些米,所以知道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生:因為我看到駱駝在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所以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
師:大家的句子造得真好。誰來造一個課文之外的?
生:因為羅祖添平時學習很認真,所以她的成績總是那么好。
生:因為我上次考試考地不好,所以老師批評我了。
師:通過讀課文,我們知道商人最后找到駱駝沒有?
生:(齊)找到了。
師:你是從那里發現的?
生:最后一段“商人聽了,照老人家的指點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
師:你們真聰明,大家看看,“果然”還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詞來代替?
生:可以用真的代替。
師:學完了課文,你想對商人說點什么?注意了,我現在就是商人。
生:你應該向我學習,多觀察。
生:你要學會講禮貌。
生:你應該好好想想,你為什么找不到駱駝?
生:你要多思考,不要胡亂責怪人。
師:謝謝你,提醒得真好,我以后一定要注意。來,我們握握手(與剛才發言的同學握手)。
師:那么,你們又想對自己說些什么呢?你們自己就是老人家。
生:我以后要繼續動腦筋,多思考。
生:我以后還要去幫助更多的人。
師:恩,大家要繼續仔細觀察生活,多動腦筋。其實,老人家就在我們三⑸班,大家都是老人家,你們看看你們今天上課的時候多聰明呀,只要你們肯勤動腦筋,認真思考,仔細觀察,你們就都是老人家。
〖板書設計〗
找駱駝
馱米看見 _______ 判斷
蜜 左淺右深 左腳有些跛
左蜜右米 馱著這兩樣東西
跛 瘸 牙齒印 缺了一顆牙
〖點評〗
總的看來,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教學研究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新穎,教態自然隨和,教學語言親和力強,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這對我們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新課程改革有比較好的借鑒。
在本課教學中,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與老師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但老師顯然并不滿足于僅僅如此,在課堂結尾之處,又走出文本,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升華,培養他們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中教師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另外,教師教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詞的訓練退居其次。盡管如此,仍然對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字詞和句式進行了訓練,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充分落實了語文學科的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3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課文開頭先寫一個商人因為找不著走失的駱駝而著急,就向一位老人打聽駱駝的下落。
接著寫老人一一說出了丟失駱駝的特點,商人以為是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然后老人說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這只駱駝的特點的。
最后寫商人在老人的指點下找到了駱駝。
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條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節是文章的重點。三段中老人說的話共有6句。2—5句寫出老人觀察、思維、判斷的過程。2句寫老人根據駱駝的腳印,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3—4句寫老人根據路的左邊有蜜,右邊有米,知道駱駝馱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寫老人根據駱駝啃過的樹葉,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
老人通過仔細觀察,從一些不為人們注意的現象中,經過動腦筋思考,對這些現象作認真的分析,判斷出那只駱駝的三個特點,并根據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老人怎么會做出正確判斷的。
教學要求:
1.從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忿忿、詳細、究竟、不緊不慢”等詞語的意思,用“詳細”造句。
3.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
教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教材,教學時可采用逆推法。從結果出發,推導出老人觀察、思維、判斷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課前準備:幻燈片、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重點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正確判斷,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習因果關系的句式幾種不同表達方法。
第三課時:總結課文,處理課后作業 ,練習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生字詞
2.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講讀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
問:商人最后找到駱駝了嗎?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
2.引讀第四段
問:“果然”什么意思?說明什么?
3.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問:商人丟失的駱駝有什么特點?
板書:左腳有點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了一顆牙齒
問:老人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嗎?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引讀“對話部分”
問:在對話部分,哪幾句是老人問的?哪幾句是商人說的?
指名分角色朗讀
問:如果在這部分內容中加上“商人問”、“老人說”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讀(加上提示語)
問:哪種寫法好?為什么?
師:(兩人說話時,沒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語,在本課中省略提示語使文章語言簡潔,對話緊湊,更能表達商人急切心情)
問:從對話中看看商人說話的語氣有什么變化?(著急—高興—生氣)
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忿忿”什么意思?
指導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4.學習第三自然段
問: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有這些特點呢?
讀讀、劃劃、議議
問:老人說的話共有幾句?哪幾句是說老人怎么知道駱駝的特點的?
板書:看見
又看見
還看見
幻燈:出示一句
(1)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問:這句話寫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結論?
板書:腳印右深左淺
出示腳印圖片
觀察、思考、討論:
為什么腳印深淺不同?與腳跛有什么關系?(可找同學做腳跛走路的動作,體會一下。)
問:老人怎樣從腳印深淺得出左腳跛的結論的?
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
問:這句話的前后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
練習:加上“因為……所以……”說這句話。
問:如果先說結果,后說原因該怎樣說?
幻燈:
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燈:
(2)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自學討論:(方法同上句)
板書: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為……所以……”說話
填空:老人知道駱駝的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那是因為__。
幻燈:
(3)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分組討論:
這句話寫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結論?
板書:樹葉的牙齒印
出示樹葉圖片
觀察:圖片上的牙齒印與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問:從這個現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說明什么?
句式練習:(同上)
小結:從這三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老人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知道了駱駝的三個特點。
問:后來,老人怎樣指點商人的?
師:老人前面說的是駱駝的特點,后面說這只駱駝往哪兒去了,在這兩個問題之間作者用什么詞把它們連接起來的?(至于)
討論:老人為什么讓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如果根據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駱駝啃過的樹葉能不能找到駱駝?為什么?(雖然三個條件都可以作為找到駱駝的線索,但最可靠的條件是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
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緊不慢”,讀出語氣)
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觀察插圖,敘述圖意。
(四)朗讀全文。
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檢查字詞。
(二)處理課后作業 2、3題。
(三)指導造句。
詳細
1.理解“詳細”這個詞的意思(細密完備)
2.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3.練習詞語搭配
4.練習造句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舉例說明“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4
《找駱駝》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四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前提下,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通過文章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分析判斷,體現單元教學目標。
1、懸念導課,激發興趣。
今天上了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出了略讀課文的味道,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地體現。課前學生已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懸念導課:“商人丟了駱駝,而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真是神了!”這樣的#三年級# 導語,為學生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讀書的興趣高漲。常言說興趣是的老師,在興趣的引領下,何愁學生找不到其中的奧秘呢?
2、在分角色朗讀中得到啟迪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一種讀書方式,在分配角色時,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時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語氣,這樣的朗讀感悟能不深刻嗎?因此在讀商人憤憤地說時,他們的聲調提高了,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時,他們的語調緩慢了,此時此刻他們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對話讀的有聲有色。在朗讀中了解了駱駝的特點,在朗讀中領會了老人的判斷。神奇的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秘密不攻自破:原來老人能幫商人找到駱駝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判斷。達到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這節課結束了,我也覺得輕松了,而這輕松就體現在興趣先入,朗讀為重,感悟推動。學生在自主、自覺、自悟中,學會了學習,培養了能力,提升了素養,達到了高效。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5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留心生活,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2.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提出要求
1.設疑導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讀了《找駱駝》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就明白了。
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
2.提出學習要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來學習,并通過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完全自由地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多讀幾遍,讀通為止。
2.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再讀課文,嘗試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圈畫有關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問題,合作探究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
(3)這些詳細的情況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啟迪解決問題。
3.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師生共同歸納整理。
4.重點段閱讀指導。認真閱讀老人最后說的一段話,解決下列問題:
(1)讀一讀,議一議: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的有關情況的?
(2)填一填,說一說:(出示)
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又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還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盡量用文中的語句,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填空,先在小組內互相說,再推選代表在班上說。)
(3)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啟發學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
5.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來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來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來談。)
6.教師小結。
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
四、再讀課文,創新表演
1.朗讀課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給文中的人物語言補充恰當的提示語。
(啟發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來補充。)
2.小組合作討論補充的提示語,并練習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積累運用語言。
3.各小組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匯報。
4.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及不足。
五、拓展運用,練習說寫
任選其中一項練習說一說,寫一寫。
1.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經歷、親身體驗?如果有,試著舉例說一說;如果沒有,請你以后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優秀 篇16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留心生活,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2.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提出要求
1.設疑導入。駱駝是一種動物,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饑耐渴。人們能騎著駱駝橫穿沙漠,所以駱駝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能夠連續四五天不進食,就是靠駝峰里的脂肪。另外,駱駝的胃里有許多瓶子形狀的小泡泡,那是駱駝貯存水的地方,這些“瓶子”里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讀了《找駱駝》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就明白了。
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完全自由地讀課文。
2.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再讀課文,嘗試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圈畫有關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問題,合作探究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
(3)這些詳細的情況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啟迪解決問題。
3.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師生共同歸納整理。
4.重點段閱讀指導。認真閱讀老人最后說的一段話,解決下列問題:
(1)讀一讀,議一議: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的有關情況的?
(2)說一說:(盡量用文中的語句,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先在小組內互相說,再推選代表在班上說。)
因為老人看見_腳印左深右淺,所以知道_左腳跛__;
因為老人又看見_左蜜右米,所以知道_左馱蜜右馱米__;
因為老人還看見葉上留有牙齒印,所以知道缺一顆牙齒。
(3)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啟發學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
5.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來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來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來談。)
6.教師小結。
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
四、再讀課文,創新表演
1.朗讀課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給文中的人物語言補充恰當的提示語。
(啟發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來補充。)
2.小組合作討論補充的提示語,并練習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積累運用語言。
五、拓展運用,練習說寫
1.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老人為什么讓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如果根據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駱駝啃過的樹葉能不能找到駱駝?為什么?(雖然三個條件都可以作為找到駱駝的線索,但最可靠的條件是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