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精蓄銳成語言──《觀潮》教學案例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教學反思】
一、在聽中養
就像練字要先臨帖,繪畫要先素描一樣,語感的培養要先聽。尤其是教師的語言更應該精彩,更要注意用詞的精練和言語的色彩,學生才能從老師那里受益。在上述兩個片段中,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語,給學生一個鮮活的語言范例,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聽覺環境,讓學生在聽中養語感。不僅如此,教師還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辨別同學的語言。同學的語言有的比較優美,有的會出現語病,能聽出別人語句中的毛病,那是培養語感的更高境界,自我評價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在讀中蓄
新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現為各人在朗讀中,重音、停頓、語氣等都會有差異。在片段一中,教師不強求每個人的讀書方法一致,而是要求:“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這樣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讀出感情就行,其實能悟出感情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就是語感生成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不同的感悟,如:想象、創設情境等。語感同想象是緊密相連的,而想象必須有特定的語言環境。因此在片段一中,教師創設情境,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出潮來之時的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感情上達到與作者共鳴。然后,將重新感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通過比較朗讀,學生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從而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觀潮》語言優美雋永,讀來朗朗上口。在這兩個片段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朗讀、背誦、復述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品味妙詞佳句、反復吟詠中逐漸領悟語言的規律性和連續性,提高發音吐字的準確性和說話技巧;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精美的詞語、句式儲備在自己的語言寶庫中;而復述則讓學生運用已有詞匯進行的整理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