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反思
這節課第一、二課時全部上完、評完、討論完之后,我做出以下總結和反思。
兩個課時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在設計的條理上都還清楚。只是一到課堂上,現場生成的問題我沒有做出恰當的處理,導致條理不清。這應該是因為經驗不足和機智不夠。也正是因為經驗的不足我敢放手學生,總是牽著學生,希望學生按照我設計的步驟按部就班。這樣越害怕就越不敢放手,越不放手,就越不會放手,豈不成了惡性循環。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這樣沒有魄力去嘗試放手,豈不是故步自封。主任建議我多看名師的課堂實錄,用他山之玉,攻我這塊石頭。我定聽從教誨,付諸行動。
自己在上課時還存在一些不好的習慣。一方面,學生回答問題時,自己比學生還急,總想強學生的話,替學生說,代學生總結。其實想想就算換成我們,針對一個問題也不太可能在一時之間就組織好語言,說得頭頭是道,要允許學生思考。另外,存在說半句話讓學生接話的現象,看似實在啟發學生,其實并不是那回事。
主任建議講過一節課之后要從這四方面反思:有什么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怎樣解決;下次遇到一類的問題怎么辦。這樣勤反思,勤思考,勤總結規律,才能積累經驗。
就本課第二課時,我沒有抓住幾個訓練語言的重點,和文章的寫作方法(幾處對比),學生讀書也不充分。其實這些訓練點也都是學生理解“愚不可及”的關鍵,語言的訓練完全也是為理解課文做準備的。訓練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有感情地朗讀,這也是學生感悟文本的一種重要途徑。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我總結如下:
1、在出示“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個切入點時。可以設計通過改句子讓學生對比,做一個語言的訓練,并為學生理解“愚不可及”做鋪墊。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愚蠢到極點了)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經說明了事情是錯誤的,在前面再加一個“愚不可及”更是說明我們現在的后悔和自責。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們來讀讀這句話。
2、預設和生成
在讓學生找“我們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時候,學生直接找到了第五自然段中的“愚不可及”的理由,我可以追問:“這是我們的做法嗎?”這樣學生自然的就會向前兩段的做法中去找了。
3、深挖語言訓練
學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我們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可以抓住向導的“若無其事、及不情愿、冷淡”與我們的“緊張、焦急、呼喊”,兩者的態度作對比,讓學生充分體會我們的愚不可及。
(1)學生找到“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
(2)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向導的態度是什么樣的?還能從那句話看出來向導的態度你?“及不情愿、冷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
(3)那我和同伴看到嘲鶇在啄幼龜,企圖把他拉到沙灘時,我們的態度是怎樣的?“緊張、焦急、呼喊”我們為什么有這樣的態度?
(4)對比:出示向導和我們的態度,對比
請同學們對比向導和我們的態度,你有什么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