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九義教材小學語文第九冊的選讀課文,是一篇檢測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學習材料。
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xiàn)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2.教學重點 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學難點 根據(jù)小組研究主題,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制作電子文稿。
二、說目標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類不可避免的走進以網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時代,現(xiàn)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向“網絡教學”過渡。根據(jù)網絡教學及學科特點,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明確黃河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科學治理黃河的方案。
能力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在獲取、過濾、分析、處理、重組信息的過程中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情感目標:通過電子簡報的制作,讓學生充分體驗網絡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通過組織學生討論黃河發(fā)生變化給人類的教訓和學習課文后受到的啟發(fā),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激發(fā)學生熱愛母親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說教法
情景導入法:通過播放黃河的美麗風光及黃河洪水泛濫的片斷對比,引出課題。
任務驅動法:通過呈現(xiàn)任務的方式明確學習目標。
演示法:通過“地上懸河”形成過程的演示,加深對黃河變化過程的理解。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四、說學法
協(xié)作式學習方法: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在機房座位安排上,三個人一組,好中差結合,便于交流合作,協(xié)作學習。
探究性學習方法:提出要求,由學生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解決,從而達到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討論、總結學習法: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和思考練習,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活學活用,自己創(chuàng)作出新穎別致的電子文稿。
五、說媒體
本教學設計,嘗試將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合。由于條件的限制,該課只能在模擬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以多媒體計算機和局域網為學習工具,以網絡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需要在互聯(lián)網上下載有關黃河內容,制作成一個包括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微型網站。網站結構示意圖如下:
六、說設計
1.情景導入初讀課文
首先,指導學生進入網站主頁。主頁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示黃河及黃河流域的圖片,同時配以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對黃河產生直觀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過滾動字幕介紹“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激發(fā)學生對黃河的熱愛。當學生還沉浸在黃河的美麗風光時,再出現(xiàn)一組黃河洪水泛濫,引出“黃河變了,它是怎樣變的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帶著疑問,點擊“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理清文章條理,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