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
2.精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以“任務驅動”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進入“學習輔導區”。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步驟地、有選擇地自主學習。抓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等含義深刻的句子,通過欣賞視頻、動畫,聆聽音頻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現任務拓展延伸
課文就黃河變化的前因、后果及相關知識點到即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猶未盡。因此,我們應抓住學生余興未了這一有利時機將教材的內容向課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園網、國際互聯網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對信息進行檢索、篩選和處理,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以下讀寫要求:
(1)閱讀課文后,寫出自己學習后的真實感受和學習后不能解決的問題,在討論區發表。
(2)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主題作為研究方向,與其他同學交流,并成立一個學習小組。
(3)根據研究主題,自主查閱學習資源庫中的資料,完成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電子文稿。
這組富于創造性的學習任務,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了。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輔助學生分組自選主題,自主構建讀寫框架。
4.篩選整理制作文稿
根據自主構建的讀寫框架,指導學生進入網站的“學習資源庫”,自由選擇學習方式:或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信息資料的目錄進行檢索,或欣賞視頻資料,或聆聽音頻信息,或輸入關鍵字進行模糊查找……篩選一系列相同主題的文本、音頻、視頻資料進行閱讀。資料收集完畢,學習課文寫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小組的協作交流,把收集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圖文并茂的電子簡報。
學生在分組協商制作文稿時,教師則通過主控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實施監控,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輔導,實現個別教學。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充分發展。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通過人機對話,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評價
展示評價作品,是知識的匯集、共享過程,學生的獲得遠遠超過個人所能及的知識,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學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區”展示,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作品的評價,可采取小組自評,師生點評的方式。在評價過程中,肯定成績的同時應對不足之處加以補充,以便圍繞主題重組材料,修改文稿結構、語句、版面設計等。
6.延伸課外網上交流
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昂的學習激qing,不能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還在微型網站上設計了一個討論站點,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等專題討論。
七、說板書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變化過程
變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搖籃合理規劃
人為破壞禍河修筑水利
保護母親河保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