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案例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yōu)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教學片斷:
一、 突破重點,指導背誦。
1、學習第2、3節(jié)。
師:潮來前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1))出示句子,指名讀
(2)此時,江面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平靜、寧靜、恬靜)板書:風平浪靜
(3)指導朗讀:讀出平靜、恬靜的感覺。(女生齊讀)
師:作者描寫江面景色時,先寫遠處的小山,再寫近處的塔、觀潮臺。
你能不能也用上“遠處------近處------”說一句話。
(4)句式訓練:
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近處,鎮(zhèn)海古塔、中山塔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
我站在 ,只見遠處 ,近處 。
師:是呀,錢塘江薄霧籠罩、小山若隱若現(xiàn),江面顯得那么寧靜、甜美,盡管江潮還沒有來,可是
(5)引讀:這時候,江潮還沒有來,可是,海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2、學習第4、5節(jié)
(1)過渡:午后一點左右潮水來了,看啊!(觀看錄像片段)
(2)你覺得錢塘江大潮怎樣?(雄偉壯觀、波濤澎湃、浩浩蕩蕩)板書:聲勢浩大
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地將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寫清楚的。
(3)默讀4、5兩節(jié),用直線劃出描寫錢塘江潮水的句子。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xiàn)得十分清楚。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huán)節(jié)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АT诮虒W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jīng)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里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fā)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guī)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