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老師”》教學札記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65《人類的“老師”》教學札記
■第一課時
[教學情況回放]:在教學第一課時的時候,我以“為什么魚、鳥等可以稱作人類的老師呢?”這一問題為龍頭,然后請學生自己讀,檢查的時候,我則請孩子們來分類讀,這樣便于理清楚文章的思路,學生們自己選擇讀的小節,自由度比較大!上課時按“魚——鳥——鯨——雞蛋——袋鼠等”的順序來讀課文的。在這個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理解以下一些詞語:
1、教訓
(提出——給訓組詞——舉例比較兩句話中的教訓有何不同意思——結合課文有關語句理解——看到機毀人亡的慘禍這一教訓,你有何感想——朗讀)
2、未與末的比較
3、“流線體”的理解。
4、碎的寫法,以及均勻的理解(以捏物體配解說的方法理解)。
……
還讓學生在分節讀完后,整體地感知課文的脈絡,進行分段,先是學生自己分,結果分段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方法,比如分魚類與鳥類等,學生們分的時候根本不管它們連不連在一起,于是我引導學生分段。最后,同學們明白了書上介紹人類的老師時是有詳細簡略之分的,也弄清了文章“分總”的結構。討論了“人類的老師是誰?”這一問題。
[反思]:
1、我發現在引導理解詞語上學生興趣濃,可是在讀上,學生惹我發火了,其實這不能怪學生,而是我自己沒有讀的形式要多樣,注意在形式上吸引學生,只是注重學生不會讀的時候我請他讀四五遍。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將所有學生都放在心中,教學時要體現出來。
2、最近我發現自己課堂上時常因為學生表現不好而發火,發火的現象越發嚴重,強度越發大了,還有我的課堂上常常覺得自己要用半分鐘時間來思考該怎么教下一步……我想自己發火的原因主要是課前的預設太少,太粗,導致課堂上手忙腳亂了,這需立即改進。
■第二課時
[教學情況回放一]:
在教學第二課時的時候,我采取兩個主要環節,一是向課題課文提問,然后釋疑,二是變換角色,來講述自己(魚老師、鳥老師等)的本領。
第一個環節,學生圍繞課題提問。學生提了好些問題:
人類的老師是誰?
老師兩個字為什么要加雙引號?
動物怎么會是我們人類的老師?
難道彭老師沒有動植物厲害嗎?(一位學生問,彭老師只是我們班44位同學的老師,而動植物卻是全人類的老師,這是提出這個問題的理由。)
我尤其欣賞這個問題,我感覺這是課堂氣氛好了起來,快樂是學習之本。
“人類是怎么樣向動物學習的,動物教我們,還是我們去觀察動植物我們自己發現的?”
王成成這樣說,我覺得這非常好。
[反思]:
我覺得我對“難道彭老師沒有動植物厲害嗎?”這一問題的態度是正確切應該的,首先學生這樣說是有個性、有思想的體現,更何況,我們人難道就一定高動植物一等嗎?普天之下,萬物同是天地的孩子,都是黃河長江水哺育成長的呀,另外我發現對于這樣似乎有“侵師人格”的問題保持開放的姿態,對于學習是很有好處的。其實這是反對客觀主義的體現,因為,對此類問題強烈反對的老師,應該是純粹的客觀主義者,他們心中只有真理,沒有對生命廣闊的胸懷,這樣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心靈能夠放松嗎?學生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恐懼。自然,在這樣的教學熏陶下,學生不可能有什么平等的意識,不可能有什么對待世間萬物都用自己的愛去呵護,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彎曲言語人格的,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