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知識大比拼
一、活動目標1.通過學習本課,了解一些有趣的地名,并通過讀地圖、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競賽等形式,了解地名所蘊涵的歷史文化知識,學會整理資料,匯報資料。
2.開展了解家鄉地名的活動,體會其文化人文內涵,從而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活動,樹立合作、競爭、創新等意識。
二、活動方式 以競賽為載體,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活動。
三、活動難點 熟知中國地圖城市名稱及本地地名、路名的典故。
四、活動準備 收集本地路名、地名資料,籌備以不同的方式匯報資料。
五、活動過程
(一)課前:背景音樂――鼓浪嶼之波,背誦舒婷詩歌。
(二)導入新課
師:地名蘊涵著多少動人的傳說,蘊涵著許多的語文知識,在我們偉大美麗的祖國中,有著許多有趣的地名,你們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個地名知識大比拼,大家大顯身手吧。(揭示課題)
(三)競賽活動
1.宣布活動規則:
。1)以小組為單位,100分為基本分,每答對一道題加10分。答錯不扣分。
(2)請注意聽完題目后要等老師說“開始”后才能答題,書面回答用答題板寫,要求書寫工整,口頭回答用舉手表示,要求回答聲音響亮,吐字清晰。
(3)當別人回答問題時,要注意傾聽,遵守紀律,紀律好的小組加20分。
2.活動開始(活動內容:p65“初顯身手”和“筆下生花”):
第一關:找找詩里的地名。(課內4道,課外6道)例:
。1)出示幻燈,讀一讀詩句。
。2)找一找詩中的地名,簡要說說該地名的相關典故。
。3)說說該古詩的另兩句,并完整讀讀古詩。
課外:你還知道哪些帶有地名的古詩?
第二關:猜城市名,編地名謎語。(課內4道,課外自編,例;飛流直下三千尺!淬y川〉)
第三關:搶答,說地名(課內3道,課外3道)
課內見p65,課外:a.說出三個帶顏色詞的城市。b.說出三個帶數字詞的城市。c.說 出三個帶方位詞的城市。
3.小結:
(四)展示匯報“家鄉的路”
1.小組匯報――
a.書面展示:手抄報、地名調查報告、簡介一個地名的來歷。
b.亮相匯報:詩歌朗誦(仿寫詩歌“美麗的集郵冊”)、義務小導游表演“家鄉的路”、歌唱家鄉的路(仿編歌曲“鼓浪嶼”)、用地名編謎語(卡片展示)。
2.學習鼓浪嶼數字地名歌謠(閩南語)。
(五)活動總結
1.師:今天活動的內容都是在語文書里p65,請大家翻開,用最短的時間看一遍,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學生自由翻閱)
2.師:我是小記者,我想采訪我們這些學習的主人,今天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感到最得意的是什么?
3.師:通過活動,我們又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喜歡嗎?語文活動就是這么精彩,這么有趣。
4.摘錄今天的收獲。
摘錄:有關地名的古詩、有關地名的典故、學寫調查報告、寫寫今天的收獲。
六、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應大力提倡。我們力求改變的是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形成,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學習品質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為此,圍繞學習目標,即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一些有趣的地名,并通過讀地圖、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競賽等形式,了解地名所蘊涵的歷史文化知識,學會整理資料,匯報資料。再通過了解家鄉地名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愛鄉愛國的情感。我努力創設和營造豐富、和諧的語文學習環境和應用環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整合品德與社會、地方課程等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編、演、畫、唱、競賽等匯報形式,以活動為核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表達與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調動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完成對語言直觀的操作,并由此產生交際需要,將知識儲備與語文素養,進行交流與探究,真正激發每個學生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享受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