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通用4篇)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2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又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釋。對于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托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夸張綺麗,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著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么詩呢?了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并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于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于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后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一、讀詩
出示古詩后,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余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后,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現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并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復,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三、悟情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3
《望洞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比賽背誦古詩。
2、洞庭湖簡介。
3、作者簡介。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2、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檢查自學情況。
四、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ㄒ唬┳x一讀: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畫一畫:用畫筆畫出這首詩優美的意境,展示給大家看。
五、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六|、布置作業。
學習作者的寫法,運用色彩的描述,寫生活中的事物,并且會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朗讀背誦、復習檢查《望洞庭》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課文背景、作者簡介。
三、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哪些詩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四、檢查自學情況。
五、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指導掌握朗讀的基調,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想一想:
1、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視)——
2、詩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這樣?
3、議一議。
。ㄋ模懸粚懀
1、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的是哪一句?用一段話把你讀后的感受寫下來。
六、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此前教學《山行》《絕句》《望廬山瀑布》等古詩,學生在入學前就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所以上課時他們往往急欲表現其背默的本事,無法沉下心來學習體會詩歌。因此,我就將計就計,一上課先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展示背誦水平,然后自學生字詞后默寫古詩,接著才開始理解詩意,練習吟詩成誦。
課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這兩首古詩孩子們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誦和默寫就成了一個難點。而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根據“理解記憶”原則,本課教學擬按如下思路來進行:初讀了解大意,學習生字;精讀品味欣賞,理解詩意;熟讀成誦感悟,體會感情。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宄踝x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范度讀,要求:正確、節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媪私獗尘
1、初次釋題
2、為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游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時的作品。
、缋斫庠娋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游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不理解的地方?
、、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才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連夜出發。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的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杵肺对娋场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復,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窃俅纹奉}:峨眉山月歌。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檎b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游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默寫《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F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