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想象畫面說一說,體會意境美以及作者和媽媽之間的親情。
2.總結全文,拓展思維,啟發學生熱愛父母,孝敬長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想象課文中描繪的景象,體會意境美。
2.體會愛的溫馨。
教具準備:
錄音機、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念詞語,導入新課
(出示生字卡片)
照亮 滿意 香味 灰色 抱著 運載 溫暖
2、教師導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月光照射下的農村的景色美麗極了,真是太令人向往了。請大家有感情的朗讀1-5自然段。
3、我和媽媽伴著鳥鳴,鳥飛以及果園那邊飄來的果香走月亮,我和媽媽都去了哪些地方呢?請大家繼續讀課文。
(鞏固舊知識,導入新課。通過朗讀,再次感受月色的美麗,激發學生探尋新知識,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繼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的朗讀課文,思考:“我和媽媽都倒過那些地方”
2、指名反饋,教師指導學生找出相關的段落。(第七自然段)
3、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
4、教師出示句子,要學生自由讀,說說體會。
“我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
(1)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加點字的詞語,說說自己的感受.(我和媽媽走過許多地方)
(2)教師質疑為什么到溪岸是月光閃閃,而到果園就月影團團了呢?(指名反饋:月光照到水面上,隨波蕩漾,月光閃閃;照到果園里,樹上結滿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團一團的)
(3)教師:是呀,我和媽伴著月光走過許多地方,`.我們除了可以從"走過"這個詞語可以看出來,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省略號)
(4)引導學生想象"我"和媽媽還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里又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要注意和阿媽是在鄉村走月亮)
5、拓展思維,如果你和媽媽在繁華的都市走月亮,又會看到怎樣的一番景象,?(學生自由說一說)
6、教師小結:老師知道,在鄉村走月亮和在繁華的都市走月亮就是截然不同的,現存的更多的是源自自然的美麗,鄉村的月夜是那么柔和,那么靜寂,而城市更多的是人工的裝飾,繁華, 熱鬧,真是歌各有千秋呀.
7、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6-8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說月夜
1、教師導:多美的月夜呀。難怪作者會情不自禁的贊嘆:多美的夜晚呀。
2、知道有感情的朗讀這一句(贊嘆的)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美麗的鄉村月夜說什么呢?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月夜的景色是多么迷人 呀,可是更令人難忘的是媽媽那雙溫暖的手,她拉著我走過每一個月夜,每一天。走過生命的點點滴滴。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
3、調動學生情感體驗,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讓學生把畫好的想象畫帶來。
教學賽程:
一、播放音樂,創設情境。
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問:聽完后,你有什么感覺?
今天我們恰好要學習一篇有關月夜的文章—《走月亮》。(用多媒體出示課題)現在我們就來穿越時光隧道再次走進那個美好的夜晚!
二、欣賞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1、把文章中每一場景都表現出來,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樂,老師邊放課件邊按原文誦讀。
2、問:欣賞完后,你想說點什么嗎
三、伴樂朗讀,品味語言美。
1、指名逐段朗讀。(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出示文字。)
2、請學生來評價,教師加以指導。
運用音樂,把學生帶入一種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的融入課文內容。
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直觀,形象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各種感官上都得到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
巧抓時機,激發表達欲望,讓學生有感而發的談感受,培養說話的能力。
回顧課文內容,在音樂的熏陶下,感悟優美的語言描寫,在讀中品味。
四、以畫促學,自主探究。
1、小組交流
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呢同學們都把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用畫表現了出來,那就在小組里展示一下吧!同時向組里同學介紹一下你都畫了什么課文內容,為什么喜歡這些內容?
2、全班交流
找學生到講臺(運用實物投影儀)展畫,先配圖朗讀一下相關課文內容,再談談自己為什么喜歡。請其他同學評價并與展畫的同學交流。
教師隨機點撥夜景的優美,作者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與夜晚散步時所獲得的無限樂趣。
五、調動情感體驗,談感受。
1、你有沒有欣賞過美麗的夜景有沒有和媽媽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組里講一講,其他同學要認真聽,聽完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師隨機點播,其實美好的景觀,美好的情感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體驗就會發現。
六、擴展閱讀,延伸感悟。
選擇《童年書架》的兩篇文章——《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盼雨》讓學生任選一篇談感受。
《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用童話般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海濱夜景。《盼雨》以詩歌的體裁突顯了母子之間的深情。
七、小練筆。
這節課即將結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趕快把他寫在《日積月累》的筆記本上,字數多少不限。
營造自主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想象力,學生畫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因為他們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取舍。小組內交流可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機會。全班交流也是營造語言表達的環境,是口語交際的良機。
以學生真切的生活體驗為起點,使他們的經驗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聯系,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選擇與課文內容相似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學習,可拓展學生視野,是課內學習的有益補充和深化,使學生去實踐完全的自主分析。
厚積而薄發是培養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剛剛學完課文后,學生心里會積蓄許多感想,這時抓住時機讓學生去及時行筆定會有話可寫。寫的過程可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識字,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細節的能力。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識記理解新詞。
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意境和情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月亮)同學們,看到月亮,誰能吟幾句有關月亮的詩詞?
2.古人總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作了許多流芳百世的詩詞,也讓我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除了這些古詩,還有許多美妙的歌曲陶冶著我們的情操。你們想聽嗎?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了一首動聽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認真地聽,細細的品,讓月夜的溫馨、月光下媽媽濃濃的愛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過古詩,賞完歌曲,我們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樣平靜,伴著媽媽的笑眼彎彎,我們感覺好幸福!讓我們在這種心境下跟隨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題:走月亮)讀課題。
二、識字學詞
(一)識字
1.自主識字。
①請同學們翻開書,默讀課文,利用課后拼音認識生字并注音,標出文章段落序號,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②學生自學,老師巡視。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使其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并知道怎樣才能學好。確保學生自學的時間,使其能自主、自由地學習。
2.交流記字方法。
①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
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字(如形近字比較的識字方法,如“兔”和“免”,“俗”和“裕”。)
3.指名讀生字。
4.齊讀生字。
(二)學詞
1.出示詞語。
淘洗 柔和 坑坑洼洼 澆灌 銀毯 閃閃爍爍 風俗 運載 低垂 氣息 溝水汩汩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隨機糾錯(這個環節是為了發現問題,進行針對性點撥。)
4.齊讀詞語。
5.快速瀏覽課文,用筆畫出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
6.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難詞點撥。
設計意圖:確保學生自學時間,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自己發現問題的好習慣。
(三)寫字
1.自主完成練習冊“看拼音寫詞語”,師巡視批閱。
2.指導寫字。
①將批閱中發現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指導糾正。
②學生改錯。
3.學生互評,展示佳作。
三、熟讀感知
(一)熟讀課文
1.學生認真讀課文,并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2.學生自讀。
3.全班交流。(可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讀書中的文字)
(二)感知內容
1.月兒是那樣的明亮,月光是那樣的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師問:這么柔媚的景象,應該怎么讀呢?(指導朗讀)
發散問:還有可能照亮了什么地方?(學生交流)
2.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問:你能想象當時的畫面嗎?這么迷人的夜晚,動聽的旋律,試著讀讀它蘊涵的感情吧!
3.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我們走過
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象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問: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愛的主題)
(三)感知語言
(四)學生自讀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通順的句子多讀幾遍,直到讀通讀順讀正確為止。
2.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評一評。
設計意圖:熟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發現問題,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同時為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五)共同交流
1.出示問題:這么美好的夜晚,這么迷人的畫面,使我們仿佛進入了愛的天堂!細細讀讀課文吧!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段落等。
2.問: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有可能問:我和阿媽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體會出愛的存在、愛的和諧、愛的溫暖)
3.小結:其實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發現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幸福、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重點問題,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六)展示收獲
1.男女生比賽朗讀課文。
2.評一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比賽朗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
板書設計:
走月亮
月兒明亮 月光柔和
走過:溪岸 橋 果園 美好景象
我和阿媽看到
山 樹 草 花 星星閃爍 濃濃親情
聽到:秋蟲唱 鳥拍翅膀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復習回顧
1.揭示課題并板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走月亮》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2.復習檢測。
聽寫詞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現在老師要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二、專項訓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明確目標
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把文章讀得更美。
(二)充分自學
1.自讀,自我評價。(正確流利地朗讀)
2.同桌評價。
3.男生讀,女生閉眼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三)精要點撥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學生評價
2.學生自由讀。
3.指導朗讀,讀時注意讀出我的幸福之情。(點撥:朗讀時要注意語速、語氣、重音、節奏,做到抑揚頓挫,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4.學生自由練習。
(四) 強化訓練
出示課文片段: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我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象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1.自由朗讀。
2.展示讀。(指名讀課文,帶著幸福之情去讀,注意朗讀技巧。)
3.師評價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朗讀方法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月光下的美景以及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深情。
三、展示檢測
1.這兩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不僅讓學生對自己的收獲有了一個扎實的回顧,也讓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更加自信。
板書設計:
走月亮
讀出幸福之情
景美
情濃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走月亮》 習題精選(一)
1.我能認得清
一輛卡車的載(zǎi ( zài )重量是10噸。
據史書上記載(zǎi ) zài)趙州橋是李春設計建造的。
2.我會填:
(細細 )的溪水,流著(山草 )和(野花 )的香味,流著 (月光 )。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 ) 河床。卵石間有多少( 可愛 )的小水塘,每個小水塘,都( 抱 )著一個月亮。
3.我也會寫。
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從果園那邊飄來了果子的甜香。蟈蟈唱著,小鳥兒飛來飛 去,從田野那邊飄來了野花的香味。
《走月亮》 習題精選(二)
1.看拼音寫詞語
zhào liàng ā mā sǎ mǎn xiāng wèi
(照亮 ) ( 阿媽 ) ( 灑滿 ) ( 香味 )
wēn nuǎn bào zhe huī bái yùn zài
( 溫暖 ) ( 抱著 ) ( 灰白 ) ( 運載 )
2.連線
1高高的 4 鵝卵石 1 秋蟲 4新鮮的花瓣
2月光閃閃的 3 溪水 2 夜鳥 1唱著歌
3細細的 1 點蒼山 3照亮 2 拍打翅膀
4灰白色的 2小星星 4 運載 3 大道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今天參加了“全國協作區中小學新課標再學習暨課堂展示會”,天津紅橋區教研室特級教師張樹林老師的一節課,讓與會的老師們很受感動。
張老師身體較胖,帶眼鏡,60多歲,可能是由于年齡的原因,步履蹣跚。在上課之前,張老師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我不斷在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引導孩子與文本對話,自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通過這節課,老師們看一下,怎么來訓練孩子們的字詞語句,培養孩子們的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
部分課堂實錄:
師:起立,向老師們問好。
生:老師們好!
師:今天我們學習《走月亮》(板書課題)
三個字,什么意思?誰能勇敢地說一說?
生:在月亮下走著
師:很好!誰能說得更全面一些?
生:我在月亮下走著。
生:我和阿媽在月亮下走著。
生:我和阿媽在皎潔的月亮下走著。
……
教師引導:怎樣走?
生:……在月光下漫步。
師:太好了!為他鼓掌!
作者有什么心情?
生:愉快、高興、快樂……(學生說了很多)
師:作者為什么愉快?
學生說不出來。
教師引導:作者在哪兒走?
生:故鄉
師:為故鄉的愛,為故鄉兒自豪!
你能讀出為為故鄉的自豪和愛嗎?讀出聲來。咱們一起跟著作者走月亮。
生讀:“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
師:這不是月亮升起來,而是太陽升起來了。
生:反復地讀,直到讀出意境來。
師:為什么偏偏還要加上“從洱海那邊”升起來呢?改成從天邊升起來好嗎?
生:學生們回答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直到有學生說出月光與湖的相互映襯。
師:月光撒在湖上,波光銀銀,像撒上了一把碎銀子。天上的月亮靜靜的,水中的月亮還在隨波蕩漾,美嗎?
師:月亮升起來什么樣啊?讀出來。(又讓學生們反復地讀)
生:
師:此句子有特點,你發現了嗎?齊讀,注意體會。
生:讀
師:什么特點?
生:比較容易答出來,月亮照亮了三個景點,是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師:怎么用聲音區分呢?(教師提醒:什么地方清晰?)
生:學上們心領神會,讀的聲音由小到大,讀得很好!
……
找三位學生讀全文。
張老師讀一遍全文,下課.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張老師自始自終讓課堂充滿了活力,各種形式的讀貫穿始終,他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得好,是不是因為聲音高?”生答:“不是”。“讀書讀得好不好,要看她是否讀出了文中描繪的情景。夜晚應該是安靜的,讀的時候既要讀出景美,又要讀出月夜的靜謐,聲音要低緩、抒情。”
評論
聽一節好課,就是一種享受。
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事。
好課來自積淀! 咀蘭吹香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走月亮》教學反思
我們的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生活有怎樣的色彩,語文就有怎樣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語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樣 “聯系生活感受 促進文本感悟”,我就這節課的幾個片段進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畫面,激發感悟。
《走月亮》這篇文章為讀者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如畫的畫卷,例如在教學“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時,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調動生活體驗,發揮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之中。我問:“你讀這句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文本拉向了他們的生活,學生的回答繽紛多彩:“老師,我看到柔和的月光灑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閃一閃的!”“老師,我看到了一條瘦長瘦長的小溪,溪面上銀波蕩漾;我聽到了小溪歡樂的歌聲;我聞到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副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這時候學生再讀文章,就是帶著頭腦中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感受美讀了。
二、創設情境,驅動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倆之間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愛。在感悟“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 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學生仿佛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學生此時是激動的,情感是高漲的,學生讀得是那樣動情,那樣幸福。學生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的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
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生活,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走月亮》教學反思
《走月亮》這篇文章描寫的意境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句子去重點體會。
如: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把文中的優美句子一一找出,并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去讀,這需要老師具有極高的語感素養,教師自己要用柔美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用聲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月夜美景圖。雖然學生對于月光如水的靜夜意境之深邃似懂非懂,但由教師傳遞給他們的情感及透過文字和聲音描繪的畫面,讓學生深受感染,如身臨其境。不需多講,學生對文本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和領悟,語感也隨之得到培養。
此時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覺、情感觸摸語言,使學生與文本產生鳴。在教師的感染下,在學生充滿想象的感悟中。再加上 多媒體課件,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欣賞了月夜的美麗,而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興趣。
這篇文章不僅描寫的意境美,情感也真。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幸福、快樂,學生好像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的愛,學生此時的情感是高漲的,所以讀得是動情、幸福。情感不知不覺的滲透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情讀書。
《走月亮》教學反思
《走月亮》是第二單元里一篇語句優美、意韻悠長的散文。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悟真情”,在教學本文時,我想調動學生的經驗,情感和想象,讓學生不僅體會到意境的美,還感悟到親情的真。生活有什么滋味,語文就有什么滋味。閱讀教學中,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才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下面我就這節課中提的小問題:如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反思。
《走月亮》這篇文章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的畫卷,開始我設計的是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發揮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之中。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拉向了他們的生活,學生的生活各種各樣,學生的回答繽紛多彩,學生如果展開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副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這時候學生再讀文章,就是帶著頭腦中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感受美讀了。例如在教學“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這一部分時,但是遺憾的是學生的朗讀或者發言閃光點不是很多,說明我的引導還是不到位。
引導的不到位,比如在感悟“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時,這里突出的是母女倆之間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愛。我應該讓學生回憶和自己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但是只有個別學生情感是高漲的,仿佛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讀的動情,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地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才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 我覺得學生們下課后涌到前面七嘴八舌跟我說的時候比上課時要激動。
作為老師,我覺得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這些美妙的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生活,聯系自己,最終的目的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學生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7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
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和阿媽濃濃的親情。
2、激起學生讀的*,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教具準備:
歌曲《月亮船》
教法學法:
導讀法
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新課。
師:師生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和媽媽一起散過步嗎?你們去過哪些地方?當你和媽媽在一起散步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媽媽一起散步,再來感受一下吧。(板書課題:走月亮)
3、解題。(走月亮的習俗)
二、初讀感知,自主學習。
1、教師配樂范讀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小老師,不明白的詞語畫下來大家一起交流。
3、指名讀課文。
4、交流不明白的字詞。
5、開火車讀生字,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6、指導書寫。“載”和“栽”“裁”對比記憶。
7、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有怎樣的感受?
三、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這節課,讓我們再次隨著作者一起和阿媽手牽著手漫步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全班交流。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把描寫美好月夜的句子或段落畫下來,認真讀一讀,并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①、秋蟲夜鳥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園里的景色嗎?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氣,那她會看到怎樣的景色呢?④引導學生想象第八自然段的兩處省略號所蘊涵的內容。)
2、當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迷人的景色時,內心會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興,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找一找。
(引導學生通過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漫步時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讀。)
3、 我和阿媽走過了哪些地方?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景色串起來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朗讀感悟,體會情感。
配樂,再讀全文,用心和阿媽一起走月亮!
1、指名范讀,師評價。
2、小組比賽讀
3、學生評價
四、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1、你有沒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組里講一講,然后全班交流。
2、其實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發現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幸福、快樂。
五、課后作業
摘抄描寫月夜美景的段落或句子。
板書設計:
走月亮
景美—————情濃
(調動感官走月亮) 四次我和阿媽走月亮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七個生字“淘、哇、灌···”等,正確認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書寫:“盤、柔、牽···”六個生字。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積累文中優美的句子,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味語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以及“我”的快樂與幸福。 3、結合學生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4、體會“啊,我和阿媽走月亮”一句反復出現在表達情感和文章機構中的作用。 5、了解“語文天地”中的“金鑰匙”,初步掌握區別對待自讀時所提的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味語言美,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以及“我”的幸福與快樂。 2、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體會“啊,我和阿媽走月亮”一句反復出現在表達情感和文章結構中的作用。 4、學習區別對待自讀時所提的問題。
學習準備: 1,預習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畫出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并寫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3、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讀懂每個自然段。 4、再讀課文,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標記。 5、思考課后星號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月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能背一首你喜歡的有關“月”的詩嗎?(抽學生背誦) 2、中秋節那天如果坐在院子里上月吃餅你會有什么感覺?(抽學生談) 3、如果在月光下散步會有什么感覺?(板書課題)然后引導學生讀注釋了解“走月亮”的意思。 4、齊讀課題,猜測課文內容。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讀通讀順。 2、小組內開火車讀,互相幫助。 3、再讀課文,想想:我和阿媽走過了哪些地方?(讀后抽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村莊、小溪邊、田埂上) 4、課文用哪一句話將這些內容串起來的?請用“——”勾出來。 5、如果讓你將課文分成四段,你會怎么分?(認真觀察板書和剛才勾畫的句子)(抽學生回答) 6、課文講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走月亮看到了什么?(師引導學生看板書了解課文內容,抽學生來概括)師總結:剛才我們概括的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段意合并法)
三、學習分類處理自讀提出的問題 1、學生默讀課文,在文中再次標注自己的問題。 2、抽學生說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各個問題屬于哪一類,怎么樣來處理。(教師同時幫助學生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學生去理解什么樣的問題具有價值,怎么來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師總結:引導學生翻到金鑰匙的內容對剛才的學習活動進行回顧總結,了解判斷和分析的過程。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今天我們繼續隨著云南作家吳然的筆跡去進一步了解具有南方地方特色的風俗:走月亮。 2、齊讀課題。 3、開火車讀黑板上的詞語,有些詞可以初步理解,如淘洗,低垂等。 4、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想想;我們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二、細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意境美。 1、由上節課梳理的重點問題:“為什么說這是個美妙的夜晚”?引導學生讀書。 2、學習第一部分(1)、自讀第一大段,哪兩個詞是重點?(抽學生匯報,師板書:明亮,柔和,淘洗)理解“柔和” (2|)、月兒有多明亮?明亮得以至于可以看見——(引導學生了解板書上的內容) (3)、月光照耀下的村莊是怎么樣的?抽生讀,引導學生評價。(4)、省略句在這里表示什么?引導學生想象。(5)、你能用哪個詞來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村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月光下走月亮的,我的心情怎樣?引導學生讀好: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2、學習第二大段。 (1)、師:月光灑在小溪邊,小溪邊又是怎樣的情境?自讀本段,理解“運載”。 (2)、說說此時“我”的感受是什么?(快樂和幸福)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抽學生通過讀體會語言的優美。 (3)、引導學生體會“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3、學習第三大段。(1)、月光映襯下的小溪蕩著親情,蕩著童年的快樂和幸福,令人多么的愜意啊。月光灑在了田野里,果園里又是怎么樣的情景呢?(2)、女生讀本大段,男生聽,思考,此時自己能體會到什么?“秋蟲···”是從哪個方面來寫的?“甜香”呢?說明什么?“滿意”和“低垂”怎么理解。(3)、豐收預示著幸福,作者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向往。 (4)、引導學會讀“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4、學習第四部分。 (1)、學生自讀,說說自己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引導讀好相應的句子。 (2)、師總結:啊,多美的夜晚啊,以至于在這樣夢幻般的意境中產生了幻覺,感覺月亮也牽著星星的手在走,,人景融為了一體。 (3)、齊有感情朗讀
5、看板書總結,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多美的夜晚啊”
6、作者抒發了什么感情?(與阿媽濃濃的親情,我的幸福與快樂)
三、拓展練習 1、我們還走過那些地方?月光照耀下是什么樣子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閱讀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走月亮》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
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過嗎?月亮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這時候,阿媽喜歡牽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著。走啊走,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喲,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哦,阿媽,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樹葉做小船,運載許多新鮮的花瓣……哦,阿媽,我們到溪邊去吧,我們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過鮮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村道已經修補過,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經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莊稼了,收莊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補一補,這是村里的風俗。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一聲,銀光一閃……從果園那邊,飄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還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頭上那片果園里,這些好吃的果子掛滿枝頭。溝水汩汩,很滿意地響著。是啊,旁邊就是它澆灌過的田地。在這片地里,我們種過油菜,種過蠶豆。我在豆田里找過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飛啊,飛,飛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著頭。現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鍍亮的銀毯。哦,阿媽,我們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說中秋節放假了,阿爸就要回來了嗎?我們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有時,阿媽給我講月亮的故事,講古老的傳說;有時,卻什么也不講,只是靜靜的走著,走著。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嗅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走月亮》閱讀題目
1、聯系課文內容寫出你對“走月亮”的理解。
2、作者描寫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3、寫出你對文章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4.下面的話你是怎么理解的?讀一讀,寫下來。
(1)“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著月光。”
(2)“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5.“我和阿媽走月亮”在文中出現了兩次,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明明是“我和阿媽走月亮”,為什么作者寫“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走月亮》參考答案:
1.在月亮下行走,散步。
2.水塘,溪水,鵝卵石
3.我和阿媽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大自然的景色很美
4.(1)潺(chán)潺的溪水,穿過碎石、穿過草叢,散發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潔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閃閃。
(2)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無數個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5、出現了4次。因為我和阿媽每到一個地方,都感覺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都感覺到很愉快,所以反復的說,“我和阿媽走月亮”,這樣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充沛,。章更有感染力。
6.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媽比作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著,形象生動,寫出阿媽對我的種種啟示和引導。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認讀本課四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十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
4、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細心體察生活細節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伴隨著婉轉悠揚的音樂,課件展示一幅照片,是一個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景。
師:這節課,讓我們和作者一起走月亮!(板書課題:7、走月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并配以貝多芬的《月光曲》,文章內容隨著朗讀滾動著顯示在屏幕上。
2、學生自讀課文。
先要求學生獨立閱讀,初步掃除語言障礙;再請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幫助糾正讀音;最后點名分段讀課文,達到全班師生集體正音。
3、交流不明白的詞語。
教師向學生介紹云南、洱海、白族。多媒體出示有關云南風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云南風景有初步的印象。
其它詞語、句子通過查字典,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能自己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來進行全班交流,共同解決。
4、帶著問題讀課文。
a、說說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b、“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
c、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有怎樣的感受?
5、學生交流、討論。
不要求答案統一,只要學生回答得有道理即可,使學生達到能夠整體感知,鍛煉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師:首先,我們先來觀看一段flash動畫。
(多媒體播放flsh動畫: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對兒母女悠閑地漫步。此間,配以優雅的音樂。)
師:同學們,這種情景美嗎?
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隨著作者一起和阿媽手牽著手“走月亮”,漫步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看著美麗的景色,感受著媽媽濃濃的親情。
二、品讀課文
1、找出文中喜歡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師:請同學們體會著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讀課文,并找出你最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試一試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根據學生朗讀的具體內容,隨機點撥。)
設想學生找到的語句:
a:“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師:你為什么喜歡這里呀?
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回答,教師相機引導作答。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指導學生讀出那種美好的意境,在讀中,在傾聽別人讀中仿佛看到了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秋天月光下的美麗景色。
多媒體出示靜態畫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頭的樹,林間的路,一片幽靜、祥和的景象。進一步體會自己那種美好的境界,使學生產生如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秋天月光灑滿人間,月光下的各種景物清晰而又靜謐,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媽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師: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教師相機提問: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構成的一幅甜美畫面,體會到正是這種語言,才將本無情感的自然之物附著上甜美、歡快、幸福情緒,如流水綿綿不絕。
多媒體出示動態畫面: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麗,淙淙地流著,鵝卵石布滿河床,小水塘映著月光。
從而讓學生體會“我”和阿媽欣賞到的清澈美麗的溪水,聞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鵝卵石間的無數個可愛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數不清的月亮。秋風輕拂,無數個小水塘中的無數個小月亮隨著微波輕輕搖蕩。
師:這么美好的畫面,誰能用你的朗讀來體會體會呢?
學生通過朗讀宣泄看到這般美麗的景色時的心情。
c:“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從果園那邊飄來了果子的甜香”,“我們走過……走過……走過……走過……”“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好象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①、秋蟲夜鳥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園里的景色嗎?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氣,那她會看到怎樣的景色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展示flash動畫:月光下,秋蟲鳴唱,夜鳥飛翔。媽媽拉著“我”的手,走過溪岸、走過石拱橋……漫步的畫面。
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走過了那么多的地方,耳聞秋蟲唱歌和夜鳥拍打翅膀的聲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氣和果園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氣,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麗的月亮及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樣。
三、情感體驗
師:你們覺得“我”和媽媽幸福嗎?體現在什么地方?
使學生體會到:“我”和阿媽在美麗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滿情趣。
師:你有沒有和媽媽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組里講一講,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想自己和媽媽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時的幸福心情,來感受作者此時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媽媽、家人身上的溫暖氣息。
教師隨機點撥:其實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發現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幸福、快樂。
四、總結
《走月亮》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散文。讀著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一幅如詩、如畫、如室外田園般的畫卷中。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伴隨著音樂,再讀全文,用心和阿媽一起走月亮!
學生輕聲感情朗讀。
五、嘗試著背誦全文
六、布置作業
小練筆:在濃濃的親情中,我們學會了獨立行走,我們一步步長大成人。這伴隨生命每一刻的親情,你感受到了嗎?請同學們想一想,然后寫在小本本上。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識字,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細節的能力。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識記理解新詞。
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意境和情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月亮)同學們,看到月亮,誰能吟幾句有關月亮的詩詞?
2.古人總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作了許多流芳百世的詩詞,也讓我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除了這些古詩,還有許多美妙的歌曲陶冶著我們的情操。你們想聽嗎?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了一首動聽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認真地聽,細細的品,讓月夜的溫馨、月光下媽媽濃濃的愛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過古詩,賞完歌曲,我們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樣平靜,伴著媽媽的笑眼彎彎,我們感覺好幸福!讓我們在這種心境下跟隨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題:走月亮)讀課題。
二、識字學詞
(一)識字
1.自主識字。
①請同學們翻開書,默讀課文,利用課后拼音認識生字并注音,標出文章段落序號,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②學生自學,老師巡視。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使其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并知道怎樣才能學好。確保學生自學的時間,使其能自主、自由地學習。
2.交流記字方法。
①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
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字(如形近字比較的識字方法,如“兔”和“免”,“俗”和“裕”。)
3.指名讀生字。
4.齊讀生字。
(二)學詞
1.出示詞語。
淘洗 柔和 坑坑洼洼 澆灌 銀毯 閃閃爍爍 風俗 運載 低垂 氣息 溝水汩汩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隨機糾錯(這個環節是為了發現問題,進行針對性點撥。)
4.齊讀詞語。
5.快速瀏覽課文,用筆畫出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
6.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難詞點撥。
設計意圖:確保學生自學時間,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自己發現問題的好習慣。
(三)寫字
1.自主完成練習冊“看拼音寫詞語”,師巡視批閱。
2.指導寫字。
①將批閱中發現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指導糾正。
②學生改錯。
3.學生互評,展示佳作。
三、熟讀感知
(一)熟讀課文
1.學生認真讀課文,并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2.學生自讀。
3.全班交流。(可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讀書中的文字)
(二)感知內容
1.月兒是那樣的明亮,月光是那樣的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師問:這么柔媚的景象,應該怎么讀呢?(指導朗讀)
發散問:還有可能照亮了什么地方?(學生交流)
2.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問:你能想象當時的畫面嗎?這么迷人的夜晚,動聽的旋律,試著讀讀它蘊涵的感情吧!
3.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我們走過
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象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問: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愛的主題)
(三)感知語言
(四)學生自讀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通順的句子多讀幾遍,直到讀通讀順讀正確為止。
2.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評一評。
設計意圖:熟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發現問題,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同時為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五)共同交流
1.出示問題:這么美好的夜晚,這么迷人的畫面,使我們仿佛進入了愛的天堂!細細讀讀課文吧!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段落等。
2.問: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有可能問:我和阿媽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體會出愛的存在、愛的和諧、愛的溫暖)
3.小結:其實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發現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幸福、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重點問題,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六)展示收獲
1.男女生比賽朗讀課文。
2.評一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比賽朗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
板書設計:
走月亮
月兒明亮 月光柔和
走過:溪岸 橋 果園 美好景象
我和阿媽看到
山 樹 草 花 星星閃爍 濃濃親情
聽到:秋蟲唱 鳥拍翅膀??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復習回顧
1.揭示課題并板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走月亮》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2.復習檢測。
聽寫詞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現在老師要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二、專項訓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明確目標
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把文章讀得更美。
(二)充分自學
1.自讀,自我評價。(正確流利地朗讀)
2.同桌評價。
3.男生讀,女生閉眼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三)精要點撥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學生評價
2.學生自由讀。
3.指導朗讀,讀時注意讀出我的幸福之情。(點撥:朗讀時要注意語速、語氣、重音、節奏,做到抑揚頓挫,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4.學生自由練習。
(四) 強化訓練
出示課文片段: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我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象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1.自由朗讀。
2.展示讀。(指名讀課文,帶著幸福之情去讀,注意朗讀技巧。)
3.師評價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朗讀方法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月光下的美景以及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深情。
三、展示檢測
1.這兩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不僅讓學生對自己的收獲有了一個扎實的回顧,也讓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更加自信。
板書設計:
走月亮
讀出幸福之情
景美
情濃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題記: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才使鵝卵石日趨完美——泰戈爾
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風塵仆仆,從山西來到了桂花飄香的宜昌,在宜昌市伍家區實驗小學那間簡樸而窄小的會議室,支老師領著一群三年級的孩子,在溶溶秋月下靜靜地走著,走著,整整八十分鐘,我的心仿佛變得清凈無染,月亮的清暉灑向在座的每個人心里,夢幻般的寧謐之美彌漫心間,仿佛只有那間或閃動的銀白水波和曲曲延伸的鄉間小路才提示著自我的存在。
支老師課前沒有接觸學生,并且第一次把這篇意境深邃的課文在三年級上。
神奇的大手讓月亮升起來
師:要想走月亮,先得讓月亮升起來,哪兒寫月亮升起來了?誰來讀讀,連課題讀讀。
生讀:走月亮(聲音響亮,語速快)
師:這不是月亮升起來,而是太陽升起來了。月亮升起來和太陽升起來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這樣升起來的(師邊說邊用手模擬月亮緩緩升起來的情景)誰來讀?
生讀:走月亮。(讀得較輕)
師:有點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時候升起來?(齊:晚上)晚上周圍環境有什么特點?(齊:很安靜)對呀,夜晚特別靜,聽我讀:走——月——亮!(“走”字低聲、拉長,手隨聲輕輕波動。“月亮”讀得輕而柔,手隨聲緩緩升起。)誰再來讀,接著讀。
生讀:(學生邊讀,老師邊用手輕輕地打拍子)
師:挺好!大家一起來一遍。(生齊讀)我這兒產生了一個想法,你看,已經把月亮升起來講明白了,為什么偏偏還要加上“從洱海那邊”升起來呢?
生:因為洱海很美麗。師插:為什么不說從花園那邊升起來呢?花園也很美呀!
生:是要強調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師插:為什么要強調呢?
(學生答不上來了)
師:盯著我,考慮成熟的發言才是有價值的發言。聽我讀,看能聽出點什么?(手隨著朗讀打拍子,讀到“洱海”一詞時,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頓了一會兒)
生:因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師:是呀,天上一輪月亮,水中一輪月亮,天上的月亮靜靜的,水中的月亮還在隨波蕩漾,美嗎?這兩句會背了嗎?來試試!看我的手!
(生扣住教材,眼睛看著老師的手,齊背。隨著支老師的手勢,學生背得入情入景。)
支老師的大手就像一根神奇的指揮棒。這是一雙普通老人的手——寬大、厚實、筋脈突兀。但在課堂上,這雙手卻變得神奇起來,它時而緩緩波動,讓你醉意朦朧,時而恣意揮灑,讓你激qing涌動。支老師說:我無意中想了這么個辦法,就不會在孩子讀書時老用嘴巴去干擾他,也省得我張嘴了。樸實的話語似乎告訴我們:這沒有什么神奇之處。奇怪的是,我們卻無法像支老師那樣和諧而自然的用手指揮孩子們讀書。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勢的運動,而是一個老師對文本獨特的感悟!王小波先生認為“優秀的文體之動人之處,在于它對韻律和節奏的控制。”《走月亮》一文之韻律之節奏,被支老師用手傳遞地淋漓盡致。王小波先生還說過 “閱讀優美的文字會給我帶來極大的快感。好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隊,當地的傣族少女身材極好。看到她們穿著合身的筒裙婀娜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覺就想跟上去。閱讀帶來的快感可以和這種感覺相比。”支老師深厚的文化素養使他對言語之美高度敏感,他把他閱讀的快感,把他體悟到的文本的精微玄妙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不知不覺就想跟著他讀,跟著他走。你看,在支老師那雙神奇的大手指揮下,秋天的夜晚“靜下來了”,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躁動的學生靜下來了,外顯而張揚的聲音內斂了、深沉了。不知不覺中,這神奇的指揮棒奏響了小夜曲的序曲。
磁性的吟唱讓月亮美起來
一、師:還沒讀過書的請舉手。請你讀。
生讀: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師:挺好!誰還想讀?(又一生讀這段文字)
師:讀得有點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樣的?誰能讀出來?(先后兩個學生讀,體會不夠)聽我讀——(富有磁性的聲音彌漫整個會議室)知道“柔和”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讀出來——(學生明顯讀得輕柔了)
二、師:下面我需要課堂特別安靜。注意聽!聽我讀這三個“照亮”,你能聽出什么味道?是從遠處照到近處呀,還是從近處照到遠處……看聽不聽得出來。
(師邊讀邊輕輕地打拍子,第一個“照亮”讀得滄雅輕柔,仿佛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后兩個“照亮”讀得仿佛讓人看到月下的景物被鏡頭逐漸推近,越來越清晰)
生:我覺得是從近處照到遠處。“高高”表明山很高,一抬頭就看見了。村頭的大青樹感覺離地面很高,小路和大路延伸得很遠很遠。
生:我覺得是從遠處照到近處。因為老師讀得聲音越來越大,感覺月亮是從遠處慢慢照過來的。
師:遠處的景物在月光朦朧中能看清楚嗎?(生齊:不能)所以讀起來模模糊糊,到了村頭的大青樹就看得清楚點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腳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讀法。誰能讀讀?
生讀。(學生讀得很好)
支老師告訴我們,他在七十年代開始苦練朗讀功夫。他先對著錄音機讀課文,然后放給自己聽,讀得好的和不夠好的分別做上記號,再讀再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把多次打磨的錄音又拿出來讓同事聽,請他們提建議——“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支老師在朗讀這段文字時,要求有一個靜靜的環境,他的聲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靜謐、清涼的月夜美景圖,營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使其受到感染,達到如臨其境的地步,而聽者也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領悟,語感也隨之逐漸得到涵養提高。從孩子的朗讀中,我們仿佛看到:孩子心中升起了一輪美麗的秋月!
無痕的細節讓月亮妙起來
師:“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句話寫得最奇妙,還沒有悟透呢,咱們再讀讀,還有哪里很奇特?(“抱”字的形象、意味之妙前面已經體悟)
生:小水塘很奇特。師插: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咱們這兒還有長江呢!
生:奇特的地方在“河床”,“床”應該在陸地上的,不應該在溪水里。(聽課教師發出輕輕地笑聲)
師:哦,他對“河床”犯疑了,河水流過的那片范圍叫河床。(學生一臉疑惑,支老師立刻從講臺左側走到右側,邊走邊比畫著說)河水從這流到那兒去,那么這片地面叫河床,明白了嗎?
師:我給你們描述一下,注意聽,看聽不聽的出來。“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齊:多!)“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這水塘很大很大嗎?(生齊:很小!)比如你們坐的這個位置就是河床,你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塊卵石,你們現在是不是布滿了河床?但是卵石不可能一個緊挨一個,卵石間有空隙,每個空隙間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個小水塘,也許這么大,也許這么大……(老師用手比畫著)所以卵石間這里有水塘,這里有水塘,這里有水塘…(老師用手指點著)卵石布滿了河床,也就是小水塘布滿了河床,你再聯系下一句“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你現在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月亮。
生:卵石布滿河床,小水塘布滿河塘,我站在遠處看簡直滿地都是月亮,神奇極了!
生:天上有一輪圓圓的月亮,地下有無數個明亮亮的月亮!
就在這一刻,由學生物我兩隔、情景相離的知性對話,一下子登陸到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詩意對話,本來是平面的文字,在老師雪落無聲般的浸潤下,在學生充滿詩意和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來,豐滿了起來。一個無與倫比的銀白色的夢境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心靈,至此,你不能不驚嘆支老師無痕的高超教藝。
整節課,輕柔委婉,如行云流水,仿佛沐浴于溶溶秋月,陶醉于流著花香和月光的溪水,好一曲醉人樂韻!好一曲悠揚而曼妙的秋之月光小夜曲!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一、激qing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吧!(播放《月亮船》這首歌。邊聽邊和老師一起感覺)怎么樣,好聽嗎?(生:好聽)那就讓我們伴著這甜美的歌聲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七課《走月亮》(板書課題7《走月亮》)
二、品讀課文,理解內容,感受情感
上節課老師看你們讀得那么投入,我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你們愿不愿意給老師這個機會呀?(生:愿意)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生聽讀課文,想象畫面。師范讀)慢慢的睜開你們的眼睛,告訴我你此時此刻的感受。(生談感受:我覺得這篇課文很美;我認為這篇課文寫的很溫暖;太美麗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別深;我感受到了快樂……)嗯,你們說的可真棒!那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心來體會它的美吧(學生自由讀課文,感悟美麗)。
在柔和的月光下,這如詩、如夢、如世外田園般的畫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與你的小伙伴來分享吧。(學生分小組交流,師走入組中傾聽,相機提出問題幫學生理解內容)
誰第一個帶我們去感悟它的美?(學生匯報):
(1)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師:你為什么覺得它吸引你?生:月亮圓圓的發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別美麗。師: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應該怎樣讀呢?生:聲音應洪亮,大點聲。師:是需要大聲讀嗎?生:應該溫柔點,小點聲。師:你們自己試一試吧。(學生自己試讀,指名讀)師:誰還想讀?想一想這月光還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師:多美呀,還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我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生:我感到很溫暖,很幸福,很快樂。媽媽拉著我就像美麗的月亮拉著小星星;我感到了他們的母女深情)師:說得可真不錯,你能再讀讀嗎?生讀這一段。師:自己再讀一讀,看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感覺。(生自讀)師:誰愿意給老師和同學們再讀讀?(學生讀)師:文中還有沒有吸引你的地方?
(3)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生:卵石間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緊緊地抱著月亮,好像媽媽抱著我一樣)師:多溫暖呀!那這句話“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你是怎么感受的?生:溪水在流動,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風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隨著溪水飄啊飄,月光灑在溪水里,溪水流動月光也跟著動)師:這迷人的夜晚,動聽的旋律,讀讀它蘊含的感情吧!生讀文
(4)師;同學們你們看這句話:“阿媽,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樹葉作小船,運載許多新鮮的花瓣。阿媽,我們到溪邊去吧,我們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過野花的地方。”你能體會到什么?(生:白天和媽媽在一起,晚上還和媽媽一起去走月亮,很快樂)又有同學提到了倒數第二自然段,感受到了媽媽的愛。
這詩情畫意的文章,把我們帶入了愛的天堂,到處充盈著快樂、幸福、溫馨、甜美之情。讓我們再一次細細品讀課文吧!(學生讀全文,指名讀文)師:讀完這篇課文后,你最想說什么呀?(生:媽媽,我愛你!媽媽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媽媽我們之間的母子情最深……)師適時地給以表揚
三、拓展延伸
課下請同學們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古詩或小短文,積累在你的“采蜜集”上,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
教學反思:我今天執教的是冀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第7課《走月亮》的第二課時。這組單元的主題是感悟真情。真情是一種自然生命的洋溢,真情從不解釋,從不喧嘩。這里的真情有三個方面即鄉情、親情、友情。這篇課文反映的就是親情,用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形式表現出來,文章不僅描寫的意境美,情感也真。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哪兒美,怎么美”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意識到了應抓詞抓句去重點體會,但卻沒能走得扎實。
在學生談論聽教師范讀后的感受時,有一個引領點我卻給忽視了。當時有的同學談到了這篇文章寫得美,還有的同學提到了母女之間的感情深。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意境美,哪些地方體現了母女情深,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會使學生們很快投入進去,調動積極性。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也會有明確的目的,體會的會更深;而在實際教學時我給學生放了一個大問題: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心去體會它的美吧!學生讀文后在組內交流漫無目的,只是找出了自己認為很美的語句,并沒有如我想的那樣在談自己的體會,為此浪費了時間,效果也不佳。在匯報時并沒有采用小組匯報,互相補充,而是個人匯報,比較零散。雖然那些重點語句學生們都提到了,但我在引導他們感悟時,比較粗糙,并沒有咬文嚼字去使學生深入領會。比如: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學生談到了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環抱著月亮。這時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這個“抱”字,可我就這樣結束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的重要性沒能很好的發揮,學生互相質疑的積極性沒能開發出來,致使小組合作失去了意義,課堂氛圍沒能調動起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定會把每一步都走扎實,使語文課豐富起來!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調動所有感官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2、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的美麗景象,體會月光中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并由景及情,體會“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點:
進入本文所營造的寧謐、淡中蘊濃的氛圍。
教學難點:
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的美麗景象,體會月光中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并由景及情,體會“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你認真看過晚上陪伴我們的月亮嗎?
聽一段體現月夜靜謐的音樂,放朦朧的月景圖。
師:讓我們把耳朵、眼睛、鼻子和心都喚醒,帶著它們去月光下散散步。板書課題:《走月亮》
評價課題讀法,重新試讀。
(輕而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打開課本,咱們到書本上去看看月亮。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并感受課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三、再讀課文,研讀重點
師:要想走月亮,先得讓月亮升起來,哪兒寫月亮升起來了?誰來讀讀,連課題讀讀。
師:這不是月亮升起來,月亮什么時候升起來?
生:晚上。
師:晚上周圍環境有什么特點?
生:很安靜。
師誰再來讀,接著讀。
師:還沒讀過書的請舉手。請你讀。
生讀: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師:挺好!誰還想讀?
師:讀得有點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樣的?誰能讀出來?
師:下面我需要課堂特別安靜。注意聽!聽我讀這三個“照亮”,你能聽出什么味道?是從遠處照到近處呀,還是從近處照到遠處……看聽不聽得出來。
師:遠處的景物在月光朦朧中能看清楚嗎?(生齊:不能)所以讀起來模模糊糊,到了村頭的大青樹就看得清楚點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腳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讀法。誰能讀讀?
生讀。(學生讀得很好)
師:踩著月光的銀輝,我和阿媽走月亮。這柔和的月光,團團的月影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帶著你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心一起走月亮,并與你的小伙伴交流并分享。
Ppt
溪邊田埂
視覺(眼看)
聽覺(耳聽)
嗅覺(鼻嗅)
感覺(心想)
重點匯報討論點
1、 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
溪水在流動,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風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隨著溪水飄啊飄,月光灑在溪水里,溪水流動月光也跟著動。
2、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
3、阿媽,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樹葉作小船,運載許多新鮮的花瓣。阿媽,我們到溪邊去吧,我們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過野花的地方。
白天和媽媽在一起,晚上還和媽媽一起去走月亮,很快樂
4、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著頭。
5、現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渡亮的銀毯。
說話與不說話—我和阿媽走月亮
拉著阿媽溫暖的手—我和阿媽走月亮
師: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媽牽著“我”的小手,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
Ppt: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
月亮帶著星星走就像——阿媽和我走月亮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媽走月亮!這樣的夜晚美在哪?
板書設計:
走月亮
視覺
聽覺 景美———情濃
嗅覺 (調動五官走月亮)
四次我和阿媽走月亮
感覺
《走月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
3、調動學生情感體驗,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讓學生把畫好的想象畫帶來。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
師:今天是什么節日?(中秋節)你準備怎么過呢?
老師送大家一首歌,聽完后把你聽的感受給大家說一說.
請你帶著這種感覺把課文讀一遍.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媽媽一起散步,再來感受一下吧。
師:這節課,讓我們再次隨著作者一起和阿媽手牽著手漫步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讀課文
1.師:請同學們體會著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讀課文,然后找出最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并試一試談談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2.、你有沒有和媽媽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師隨機點撥:其實親情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發現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幸福、快樂。
3.整體回顧
《走月亮》這篇文章用優美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詩情畫意般的美景,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全文,用心和阿媽一起走月亮!
4.小結
說到親情,我們眼前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小路上,媽媽伸展雙臂迎接蹣跚學步的幼兒;風雨中,爸爸手持雨傘保護著放學歸來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孫子數天上的星星……
在濃濃的親情中,我們一步步長大成人。
這伴隨生命每一刻的親情,你感受到了嗎?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然后寫在采蜜集上。
三、自主探究。
1、小組交流
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呢同學們都把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用畫表現了出來,那就在小組里展示一下吧!同時向組里同學介紹一下你都畫了什么課文內容,為什么喜歡這些內容?
2、全班交流
找學生到講臺(運用實物投影儀)展畫,先配圖朗讀一下相關課文內容,再談談自己為什么喜歡。請其他同學評價并和展畫的同學交流。
教師隨機點撥夜景的優美,作者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與夜晚散步時所獲得的無限樂趣。
四、調動情感體驗,談感受。
1、你有沒有欣賞過美麗的夜景有沒有和媽媽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組里講一講,其他同學要認真聽,聽完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師隨機點播,其實美好的景觀,美好的情感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體驗就會發現。
五、擴展閱讀,延伸感悟。
選擇《童年書架》的兩篇文章——《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盼雨》讓學生任選一篇談感受。
《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用童話般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海濱夜景。《盼雨》以詩歌的體裁突顯了母子之間的深情。
六、小練筆。
這節課即將結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趕快把他寫在《日積月累》的筆記本上,字數多少不限。
營造自主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想象力,學生畫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因為他們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取舍。小組內交流可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機會。全班交流也是營造語言表達的環境,是口語交際的良機。
以學生真切的生活體驗為起點,使他們的經驗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聯系,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選擇與課文內容相似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學習,可拓展學生視野,是課內學習的有益補充和深化,使學生去實踐完全的自主分析。
厚積而薄發是培養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剛剛學完課文后,學生心里會積蓄許多感想,這時抓住時機讓學生去及時行筆定會有話可寫。寫的過程可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
教學反思:
我們的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生活有怎樣的色彩,語文就有怎樣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語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樣 “聯系生活感受 促進文本感悟”,我就這節課的幾個片段進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畫面,激發感悟。
《走月亮》這篇文章為讀者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如畫的畫卷,例如在教學“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時,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調動生活體驗,發揮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之中。我問:“你讀這句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文本拉向了他們的生活,學生的回答繽紛多彩:“老師,我看到柔和的月光灑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閃一閃的!”“老師,我看到了一條瘦長瘦長的小溪,溪面上銀波蕩漾;我聽到了小溪歡樂的歌聲;我聞到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副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這時候學生再讀文章,就是帶著頭腦中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感受美讀了。
二、創設情境,驅動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倆之間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愛。在感悟“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學生仿佛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學生此時是激動的,情感是高漲的,學生讀得是那樣動情,那樣幸福。學生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的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
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生活,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