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精選15篇)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課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述。寫了七月間游人最理想的去處是騎馬上天山。“七月間新疆的戈壁灘炎暑逼人”反襯了此時天山的涼爽。“這時最理想的是騎馬上天山”是這一段的重點,也是全文的總起。
課文的2、3、4、5自然段分別描寫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字里行間蘊含著對奇異景觀的贊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間身心的美好感受。
寫雪峰一段,突出了它高矗巨大、寒氣撲面、云影飄動的特點。同時描寫了進入天山會立刻感到像秋天似的涼爽,在太陽的照射下白云在高大的學峰間投下云影,像白緞上繡上了幾朵銀灰色的暗花的切身感受。
寫溪流一段,突出了溪流傾瀉時浪花飛濺,緩流時魚兒跳躍、清澈見底的特點。同時描寫了溪流傾瀉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浪花飛濺像千萬朵盛開的白蓮;緩流時則感受到寂靜的天山無限的生機。
寫原始森林一段,突出了它蜿蜒翠綠、蔥郁幽靜的特點。同時在字里行間蘊含了作者置身其間的愜意和流連。
寫野花一段,突出了它五彩繽紛、綿延、耀眼、絢爛的特點。同時抒發了作者看見山色柔嫩,山形柔和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嫩脂似的感覺;看到那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蘭、白、紫,覺得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和騎行其間感到格外精神。
課文的最后一段,總說天山的無邊繁花勝過春天的花園。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采用“雖然……但是……”的轉折復句的形式表示了不是春天勝似春天的意思,充滿贊嘆之情。
二、教法研究
1.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作者描寫了七月天山的那些景物,由此達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認識課文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讀中想一想,文中每處景物的特點是什么,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天山景物的特點,初步感受語言的優美。練習填寫課文中的表格。
2.深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那些句子寫得好,細細地品讀課文,讀出味道來,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在與同學的對話交流中學習課文運用比喻、排比、反問地修辭把天山的美景描畫的形象、具體,表達情感。并及時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一、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四、課前準備
學生借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借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教師制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五、課時安排:1——2課時
六、學習過程:
。ㄒ唬┯迷O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贊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里,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ǘ┏鍪菊n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ㄑ菔荆┨焐剑簛喼拗胁康拇笊较,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云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 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里,王母娘娘就在這里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F在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2、解題,了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演示)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里。)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鞔_: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煙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后,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艷;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ㄋ模┘毱氛Z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后進行小練筆:
(1)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游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征,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3)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夸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課后小結:
練習設計
學什么
認識“緞、澗”等8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感受北國天山的美。
怎樣學
一、讀拼音,寫句子。
qī yuè dē xin jiāng ,zuì lǐ xiǎng dē shì qí mǎ shāng tiān shā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詞語,大聲朗讀下面的詞語,并記住這些詞語。
山澗 五彩斑斕 俯視 幽靜
縈繞 矯健 白皚皚 綿延
測一測
1、讀準下面的多音字,并組詞。
chòng ( 。 ìn( )
重 飲
zhòng ( 。 ǐn( 。
二、照樣子寫詞語
重重疊疊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這篇文章語言特別優美,能默寫幾句你喜歡的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寫句子,用上“像……像……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提高
寫一寫
我們海南省也有許多風景區,可以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那里的風光嗎?如果在介紹的過程中能用上幾個恰當的比喻句,也許能更好地表現那里的特點。快點試一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較多,課外書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游,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并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游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并進行背誦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2
【課文分析】
天山是我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亙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天山終年積雪,盛夏,戈壁灘上雖然炎暑逼人,但一進入天山,便涼爽宜人,則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里的夏天有著秋天般的涼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寫出了獨具豐韻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個不同的方面,重點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
【學習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并積累。
【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痹娙斯P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鞔_: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3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川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瀏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煉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燎原廣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你能向大家介紹你從課本上了解到的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嗎(學生介紹)
今天我們隨同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在出發之前,我想把我搜集到的一些天山風景圖片展示大家,大家想看嗎(播放圖片)
問:美嗎七月的`天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共同去感受吧!(出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詞語(課件出示):個別讀——開火車——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同學們再讀課文時注意抓住作者觀察點的變化,畫出地點變換的句子.
2,老師明確,學生交流.
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
3,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請你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景點,細細地讀一讀,看看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自己喜歡的部分.
(1)教師發放學習目標卡表(課件出示)
(2)小組合作學習
5,交流.(課件出示)
四、有感情朗讀喜歡的段落
五、小結:
課文按照從外到里的瀏覽順序,采用比喻和襯托,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描繪出了天山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天山文字的贊美,喜愛之情。
六、作業: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的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
七月的天山讀后感
為什么天山在七月比其它地方要涼爽?我為什么要喜歡這篇課文呢……讀一下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讓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吧!天山是一個,是一個很長的山脈,它(天山)一年四季,也可以說是長年積雪。“啊!真涼爽!真美啊!”是去天山的旅客經常說的一句話。
天山在七月的時候,的是去山上騎馬,來到山上的“花海”。是多么美好!!!
啊!七月的天山是多么美好!
哦,對了,我還沒說我為啥喜歡這篇課文呢!
嘿嘿,天山如此美麗,可是作者把天山寫的比現實還要美!比如:“再往里走,天山顯得越來越美。”和其它……
我帶來了涼爽,愉快的天山,我愛你。
七月的天山基礎字詞
詞語解釋:
戈壁灘:是蒙古語譯音,意為“難生草木的地”。為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無土壤發育,植物稀少,按成因可分風化的礫質戈壁,水成的礫質戈壁和風化的沙質戈壁。主要分布在蒙古南部,我國內蒙古北部。塔里木、柴達木等盆地山麓,也有礫質戈壁帶分布。
山澗:山間的水溝。
洄水渦:水流回旋。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4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川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瀏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煉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燎原廣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你能向大家介紹你從課本上了解到的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嗎 (學生介紹)
今天我們隨同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在出發之前,我想把我搜集到的一些天山風景圖片展示大家,大家想看嗎 (播放圖片)
問:美嗎 七月的天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共同去感受吧!(出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詞語(課件出示):個別讀——開火車——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同學們再讀課文時注意抓住作者觀察點的變化,畫出地點變換的句子.
2,老師明確,學生交流.
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
3,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請你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景點,細細地讀一讀,看看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自己喜歡的部分.
(1)教師發放學習目標卡表(課件出示)
(2)小組合作學習
5,交流.(課件出示)
四,有感情朗讀喜歡的段落
五,小結:
課文按照從外到里的瀏覽順序,采用比喻和襯托,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描繪出了天山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天山文字的贊美,喜愛之情.
六,作業: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的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
七月的天山讀后感
為什么天山在七月比其它地方要涼爽?我為什么要喜歡這篇課文呢……讀一下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讓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吧!天山是一個,是一個很長的山脈,它(天山)一年四季,也可以說是長年積雪!鞍!真涼爽!真美啊!”是去天山的旅客經常說的一句話。
天山在七月的時候,最好的是去山上騎馬,來到山上的“花!薄J嵌嗝疵篮茫。。
!七月的天山是多么美好!
哦,對了,我還沒說我為啥喜歡這篇課文呢!
嘿嘿,天山如此美麗,可是作者把天山寫的比現實還要美!比如:“再往里走,天山顯得越來越美!焙推渌
我帶來了涼爽,愉快的天山,我愛你。
七月的天山基礎字詞
詞語解釋:
戈壁灘:是蒙古語譯音,意為“難生草木的地”。為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無土壤發育,植物稀少,按成因可分風化的礫質戈壁,水成的礫質戈壁和風化的沙質戈壁。主要分布在蒙古南部,我國內蒙古北部。塔里木、柴達木等盆地山麓,也有礫質戈壁帶分布。
山澗:山間的水溝。
洄水渦:水流回旋。
【詞語積累】
錦緞 幽靜 縈繞 綿延 絢爛 矯健 白皚皚 高懸的山澗 閃耀的銀鏈
清澈的水底 閃閃的鱗光 寂靜的天 五彩斑斕 無限生機 蜿蜒無盡
重重疊疊 斑斑點點 五彩繽紛
《七月的天山》教學探索集
編者按:“學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學探索過程中,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對我們自身的提高,對教學手段的優化,是很好的補充。
本文收錄了會員朋友或原創或整理或轉載的與《七月的天山》教學探索有關的作品,希望能對大家教學有幫助。
在此,一并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及會員們的熱情關注,如果原作者反對轉載,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一個工作日內處理,并向你致以深深的歉意。
如果朋友們愿意與大家交流,請提供更多原創作品到華語網,與老師、同學們一起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學探索集
說明:如果你需要的是小學語文《七月的天山》學習資料,請訪問 小學語文→八冊 。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浙江省義烏市福田小學 朱樂平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
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么?”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
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
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松。
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
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
他們說:“正因為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著多么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
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
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
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游。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于是我引讀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朗讀到位,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學探索
山東省威海市北竹島小學 時吉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于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 “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探索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課文教學完后,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么簡潔明了,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中心小學 鄧晶文】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運用現代媒體 突破重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任憑教師怎樣啟發、化多大力氣去分析。引導舉例。學生還是不能正確理解內容。達不到突破重難點之效。運用現代多媒體則能創設情景。變難為易。變抽象為直觀。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月的天山》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天山的美進一步領悟大自然的神奇秀麗。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書面語言用生動的畫面展現出來。配以適當的音樂。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猶如身臨其境般領悟、理解。當學生觀看課件時。學生好像自己是作家正在暢游天山。盡情體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和諧神奇之美。此時的重難點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和學生的想象體驗變得清晰易懂。教師稍加點撥。再加上學生深情的朗讀。本課的重難點就迎韌而解了。
【湖北省宜城市南街小學 黃軼鳳】
〖創設“美”的意境 陶冶審美情操〗
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學四要素之一。而電化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將諸多美的因素滲透到電化教學中去。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境中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
如教《七月的天山》一課。將雪白的墻壁作為幕布。隨意調節投影焦距。讓天山的雪峰、雪水匯成的溪流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地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眼前出現了天山那巨大的雪峰、融化的雪水。閃耀的銀鏈。盛開的白蓮。緩慢的回水渦……教師隨時稍稍移動畫面。讓學生產生策馬進天山的感覺。與此同時。播放一段優美的夏夜圓舞曲。在視覺、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里學生不僅領略到了一個柔和、靜寂、夢幻般的形象美。也從文章的意境中體會到了語言美。
兒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環境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悅。同時也使他們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領會、把握的興趣。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魏蘭英】
〖展開積累競賽 掌握學習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積累量,專門設立了積累本,還通過多種途徑展開積累競賽,如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設立了“今天你讀書了嗎?”的評比欄;好詞好句摘抄。讀書筆記展示。成語接龍比賽。古詩文朗讀比賽。朗讀擂臺比賽。好文共賞。手抄報競賽!耙徽n一整理”;日積月累的拓展和延伸等……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享受到豐厚的語言材料積累的樂趣及成就感。有益于今后的自主積累。
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欣賞力。選擇有價值的語言進行積累:
1、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全神貫注》等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詞句!镀咴碌奶焐健分忻鑼懮酱ê恿鳌⒆匀话賾B的詞語……還有成語、諺語、歇后語等。學完每課后。鼓勵學生把諸如此類的詞語抄下來。
2、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如細節描寫具體生動的句子。
3、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
如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積累這樣的詞句。不僅能使學生領悟語言的表達方式。還能使學生從中學習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
4、富有哲理、意味深長的句子。
正是這些做法的實施。使很多同學的語文學習積累有了進步。有了收獲。有了提高。
【重慶市梁平縣屏錦鎮第一中心小學 張冬梅】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來理解〗
課文中有些句子,如寫景寫場面的。一般可以通過想象。聯系生活中、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情景去理解。在四年級《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中“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彩就像白緞上繡了幾多銀灰色的花!币痪。只要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句中的情景。就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們還可聯想到電影、電視中的類似的鏡頭。腦海里馬上繪制出一幅美妙的圖畫來。從而自然地進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5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
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后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著,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于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稍诮涣鞯倪^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么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為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有主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讓獲得不同感受的學生都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就是教師需要動腦筋的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愿說。而最初,我只是為了解決導讀中的問題,進行發問,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尷尬局面。我想,我的問題可以改為:讀了課文,天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寫使天山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讀出來。結合著讀課文,學生也輕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時訓練了朗讀。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課文教學完后,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么簡潔明了,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詳細教學設計和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略讀課文。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學期起,開始出現略讀課,形成了與精讀課并重的基本課型。教學《七月的天山》,必須兼顧到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
一、美美地讀(12分鐘左右)
第一遍為朗讀,要求讀通讀順,讀得流暢自然。說一說七月的天山給我們總的印象。
第二遍為默讀,要求讀出線索來。
課文開頭說“騎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關于“騎馬上天山”的表述,這是明顯的一條線索。劃出表示課文明線的句子,然后讀起來,讀中理解段落的兩層次構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條線索是隱伏的線索,課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寫到了“水”,尋讀這些寫水的句子,體會這條隱伏的線索。
第三遍為默讀,讀中想象畫面,拉出教學線條:第二自然段側重寫水,第三自然段寫樹,第四五自然段側重寫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鐘左右)
1.開展美點尋蹤活動: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默讀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
2.同學們自由發言。
3.綜合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
課文的寫景之美:水之美、樹之美、花之美,動靜結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課文的意境之美:在絢麗多彩的景物中,詩人騎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這是意境之美。
課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臨溪觀水之際,雪水飛瀉,渦流洄漩,魚群清流,生機無限;作者的情,表現在打馬穿林之時,翠林蜿蜒,重重疊疊,那么幽靜;作者的情,表現在走馬觀花之中,花海無邊,五彩繽紛,滿心喜悅。這些景中飽含著作者的喜悅、熱愛與贊美,情景交融,十分動人。
課文的線條之美:首先是寫作線索明晰,“騎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貫穿全文;其次是游蹤清晰,移步換景,“進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處”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記(16分鐘左右)
1.出示、比較幾個比喻句:
①太陽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
、郏ㄑ┧┰谏侥_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軡M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
先由學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較四個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靜態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動態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個自然段練習摘抄,指導學生梳理畫面:
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第三自然段:重點感受修飾語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相比于精讀課,本課的教學應該有其獨當之任。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對于略讀課的學段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其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則在學習略讀的基礎上“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將相同學段精讀課目標與略讀課目標,乃至不同學段略讀課目標相比較,可知第二學段略讀有這樣的特點,即閱讀要有速度,應該更多地訓練默讀,在默讀中訓練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如果純粹復制精讀課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是對這一學段略讀課教學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閱讀結果以及可以運用的閱讀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3)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可以這樣進行解讀:(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該用略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通過比較快的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寫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匯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從閱讀方法考慮,通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關于教學活動展開
教例刪繁就簡,通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為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同,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了,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著說著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著說著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后老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內容,目的是為幫助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并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扎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6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于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磥硪屨n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于王曉燕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俊敝该膶W生先說到了 “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 “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磥硪屨n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織里實驗小學 張玲娣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咱們都生活在江南,美麗的西湖,古樸典雅的蘇州園林令人神往.那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師: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生:天山真美!
生:我仿佛走進了一個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
師:咱們一起去看看天山的風光.隨著導游線路觀看圖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師:這么如詩如畫的天山,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 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 "
生:(再次默讀課文)
師:那些句子讓你感受到了美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為白緞子,雪峰間的云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整個雪峰就變成像一塊繡著花的白緞子,多漂亮呀!
生:還有,作者把從峭壁斷崖上瀉下來的雪水比作銀鏈,既寫出了雪水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動啊!
生:作者還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討人喜愛,這里也流露了作者當時那種喜愛之情.
師:我很贊同同學們的看法,的確,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見的景物變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除了比喻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揣摩,欣賞
生:我還覺得作者用詞很巧妙,很有特點,如一開頭寫"炎暑被遠遠地拋在后邊"這個"拋"字,寫雪水流下時用"飛瀉"這個詞,讓人感到雪水流下時很有氣勢.
……
【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課文教學完后,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么簡潔明了,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并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掛圖:畫有導游線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課件。
◆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
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過度語。
二、學生自學
帶著過度語提示問題,初讀課文,并讀準生字,找出新詞。
整體感知,提問:文章似乎是個向導,帶著你游覽,能看出導游線路嗎?
教師指導:隨著導游線路觀看圖象或網頁瀏覽,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三、引導讀通
結合看畫面,指導讀好課文各個小節,讓學生說說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同時正音、解詞、通讀句子。
四、合作學習
你覺得哪些語段、詞句寫的好?這段話或這一詞語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組里閱讀交流,說出感受,請同學發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請教老師。
五、班級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在班上匯報討論情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體會不到位的進行點撥,并結合朗讀加深體會。
六、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在學生交流后,問他們是否喜歡讀這樣的游記,并讓學生在課外自由選擇讀些這方面的書,也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資料,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同學交流。
七、摘抄優美詞句
有條件的設計專門的摘錄本子,指導摘錄的格式,提醒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要進行這樣的摘錄。
八、作業:復習詞語卡。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8
【詞】
錦緞 幽靜 縈繞 綿延 絢爛 矯健 白皚皚 高懸的山澗 閃耀的銀鏈
清澈的水底 閃閃的鱗光 寂靜的天 五彩斑斕 無限生機 蜿蜒無盡
重重疊疊 斑斑點點 五彩繽紛
【句】
1、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云影就像白緞上組合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3、沿著白皚皚群峰的雪線以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撐開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9
【疑點】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一文有這樣一句:“融化的雪水,從高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流……”有的人認為“銀鏈”的“鏈”改為“練”會更好。
從語境來看,這名話是說春水從山澗傾瀉而下形成一條條細長的白色瀑布。白布,可以說成“白練”。練,潔白的熟絹之義。
如:練巾(白色的頭巾);練衣(白色布衣)江白如練等!版湣,作為名詞只有兩個意思:一是本義鉛礦;二是鏈條,如:鐵鏈等。雖然“鏈條”有細長之義,但用來形容山澗瀑水不太合適。至于“練”與“鏈”的關系,也有把“鏈”假借為“練”的。例:明朝魏禧《大鐵椎傳》有“如鎖上練”,“練”通“鏈”,鏈子的意思。但“練”假借為“鏈”的情況是沒有的。況且這是小學課本中的現代文,語言必須規范,更不談不上通假現象。
其次,從瀑水的質地來說,“銀鏈”顯得沉重僵硬,而“銀練”則顯得活潑柔美。所以認為,此處的“鏈”改為“練”,“銀練”是否更符合作者所表達的本意呢?
【解答】
第一、“從語境來看,這段話是說春水從山澗傾瀉而下形成一條條細長的白色瀑布。白布,可以說成‘白練’!殹瑵嵃椎氖旖佒x”。這段話說的是雪水從山澗上向下傾瀉不錯,但這不是“春水”,課文題目說“七月的天山”、課文第一句話說“七月的新疆”、最后一句話說“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都可以說明。問題不在于課文寫的是否為“春天”的天山,我們關心的是作者碧野是否一定要把所看到的景象描寫成你所說的“一條條細長的白色瀑布”!冬F代漢語詞典(第5版)》這樣解釋“瀑布”:從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詞典中的解釋,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瀑布”需要“遠看”,近看恐怕不容易看出來效果。因此,我們說作者沒有用什么與“瀑布”有關的字眼是和他的著眼點、他的觀察位置有關系的。作者在文章中說“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正好提供了相關的信息,那就是他是相對地近這些水流的,如果他能夠看出“布”或者“練”的感覺,那應該是在相對較遠的距離、“遠看”的時候,可要是“遠看”的話,這“千百條”恐怕就不容易分清楚了,遠看應該是完整的、分不清細條(特別是“千百條”,這數字可不小哇)的“布”。所以我們說,“練”的改法,恐怕和作者的觀察位置、描寫內容不相符合。
第二、“雖然‘鏈條’有細長之義,但用來形容山澗瀑水不太合適”。這個理由,嚴格說來是不成立的,因為沒有提供證據。說“用來形容山澗瀑水不太合適”等于沒有論證。在多數人看來,山澗中的雪水在一開始融化之時總不至于像長江大河那樣很大吧,特別是在天山上,雪水由少及多,漸漸匯成較大的水溜總是典型的情況,因此,說這些匯成大水溜的小水“細長”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吧,這應該比說瀑布更合適一些。
進一步要追問的是,“銀鏈”是不是就一定不能修飾、形容山澗瀑水呢?我通過 google網站搜索了一下,湖南吉首市有一處瀑布,名曰“銀鏈瀑布”。(聞名華夏的貴州黃果樹瀑布群中就有“銀鏈墜潭瀑布”,也有的文字是“銀練墜潭瀑布”,這至少透露出一種信息,那就是“銀鏈”在有的人看來可以修飾瀑布。)另外,一些文人墨客,也在作品中用“銀鏈”來限定修飾水,比如黃火青《毛澤東視察大沽炮臺遺址》“海河像一條銀鏈,橫在河灘的盡頭”。類似的表達還有不少,不一一列舉。由此不難看出,“銀鏈”是可以形容山澗瀑水的。
第三、“從瀑水的質地來說,‘銀鏈’顯得沉重僵硬,而‘銀練’則顯得活潑柔美”。“銀鏈”顯得“沉重僵硬”這個斷語,我們不能同意。一個物件是否沉重僵硬,有時不是由其質地決定的,有時它要由和它對比的另一個物件來確認,“沉重、僵硬”要看和誰來比。即便是按純粹的金屬特性來說,學過化學的老師都知道,“銀”這種金屬質地相比于銅鐵來說,要“軟”得多。我們說是不是“沉重、僵硬”要看和誰比,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苗家姑娘掛在頸項或手腕上的銀鏈,給人的感覺是既不“沉重”也不“僵硬”,相對來說,還有一種柔和、靈動的感覺。再如和個別民族關系不大的首飾,你像銀鐲、銀手鏈,都不能說“沉重、僵硬”吧?在高山深谷中流動的細長的雪水,說是“銀鏈”不但不顯 “沉重、僵硬”,恐怕還要輕柔得多呢!
第四、關于“銀練”這個詞語!般y練”這個詞語,在我所檢索的元代以前的材料中沒有見到。那時的語料顯示,即便是強調“練”之“銀白”,也不會用“銀”字,而常以“皎、白”代之,比如,“兒家本住南陽縣,二八容光如皎練”“又取雄黃及二尺白練絹”,有時“練”與“黃”搭配,不限與“白”相關的詞語。我在元明時代的語料中,發現了為數很少的幾例“銀練”,比如“你看那劍戟如銀練,旗幡彩帶飄,是好氣勢也”(《全元曲》),不過,我不太肯定這幾例中的“銀練”就是“銀白色的白絹”,因為,當時的“銀鏈”也寫作“銀練”,比如“說時遲,那時快,一丈二的絨繩,六尺的銀練子,套好了挽手藏在背后”(清《三俠劍》)。當然,就是“銀練”能夠在文獻中使用,這個詞語放在“閃耀的”后面仍舊存在問題,因為《七月的天山》作者說的“閃耀”指的是“(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這個“銀鏈”雖然“白”,但還不至于給人有“光亮閃耀的感覺”。而“銀鏈”則不然,金屬的“銀鏈”自然可以隨光線的照射而反射出相應的光亮,我們在今天都還說“銀鏈閃閃”。天山的雪水能夠反射日光,不正像那閃耀的“銀鏈”嗎?換句話說,用了“銀練”,雪水的靈動就顯示不出來了。
最后、我來說說“練”與“鏈”的關系。你說“‘鏈’假借為‘練’”,這個話應該調整一下,即“‘練’假借為‘鏈’”。魏禧《大鐵椎傳》有“如鎖上練”,“練”通“鏈”這個例子是對的。這樣看來,把‘鏈’假借為‘練’就錯了。其實我想說的是,這篇課文中用“銀鏈”跟什么“通假、假借”就沒什么關系,而且,我們也沒有說過這種關系。所以“況且這是小學課本中的現代文,語言必須規范”這話也就可以不去探究了。
綜合上面的看法,我覺得,“銀鏈”比“銀練”更符合當時所描寫的情景,將其換成“銀練”是不合適的。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0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中心小學 鄧晶文】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運用現代媒體 突破重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任憑教師怎樣啟發、化多大力氣去分析。引導舉例。學生還是不能正確理解內容。達不到突破重難點之效。運用現代多媒體則能創設情景。變難為易。變抽象為直觀。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月的天山》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天山的美進一步領悟大自然的神奇秀麗。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書面語言用生動的畫面展現出來。配以適當的音樂。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猶如身臨其境般領悟、理解。當學生觀看課件時。學生好像自己是作家正在暢游天山。盡情體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和諧神奇之美。此時的重難點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和學生的想象體驗變得清晰易懂。教師稍加點撥。再加上學生深情的朗讀。本課的重難點就迎韌而解了。
【湖北省宜城市南街小學 黃軼鳳】
〖創設“美”的意境 陶冶審美情操〗
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學四要素之一。而電化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將諸多美的因素滲透到電化教學中去。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境中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
如教《七月的天山》一課。將雪白的墻壁作為幕布。隨意調節投影焦距。讓天山的雪峰、雪水匯成的溪流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地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眼前出現了天山那巨大的雪峰、融化的雪水。閃耀的銀鏈。盛開的白蓮。緩慢的回水渦……教師隨時稍稍移動畫面。讓學生產生策馬進天山的感覺。與此同時。播放一段優美的夏夜圓舞曲。在視覺、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里學生不僅領略到了一個柔和、靜寂、夢幻般的形象美。也從文章的意境中體會到了語言美。
兒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環境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悅。同時也使他們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領會、把握的興趣。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魏蘭英】
〖展開積累競賽 掌握學習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積累量,專門設立了積累本,還通過多種途徑展開積累競賽,如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設立了“今天你讀書了嗎?”的評比欄;好詞好句摘抄。讀書筆記展示。成語接龍比賽。古詩文朗讀比賽。朗讀擂臺比賽。好文共賞。手抄報競賽。“一課一整理”;日積月累的拓展和延伸等……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享受到豐厚的語言材料積累的樂趣及成就感。有益于今后的自主積累。
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欣賞力。選擇有價值的語言進行積累:
1、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全神貫注》等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詞句。《七月的天山》中描寫山川河流、自然百態的詞語……還有成語、諺語、歇后語等。學完每課后。鼓勵學生把諸如此類的詞語抄下來。
2、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如細節描寫具體生動的句子。
3、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
如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積累這樣的詞句。不僅能使學生領悟語言的表達方式。還能使學生從中學習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
4、富有哲理、意味深長的句子。
正是這些做法的實施。使很多同學的語文學習積累有了進步。有了收獲。有了提高。
【重慶市梁平縣屏錦鎮第一中心小學 張冬梅】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來理解〗
課文中有些句子,如寫景寫場面的。一般可以通過想象。聯系生活中、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情景去理解。在四年級《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中“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彩就像白緞上繡了幾多銀灰色的花!币痪洹V灰龑W生想象一下句中的情景。就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們還可聯想到電影、電視中的類似的鏡頭。腦海里馬上繪制出一幅美妙的圖畫來。從而自然地進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1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占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復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于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并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了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向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后,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于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美。這樣的閱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為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范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么?”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賞“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币痪湓挄r,為什么用“浮”呢?恰當嗎?有一個學生說: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沒過了馬頭,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馬在行走,就顯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樣。又如:在體會“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一句時,生乙說:是因為這里的山高,云就顯得很低,投射在雪峰上,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學生的體會不得不讓我佩服。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松。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他們說:“正因為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著多么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游。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庇谑俏乙x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朗讀到位,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要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磥硪屨n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要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游記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腦海里就浮現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開著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蓮。 “天山”二字,已經足以讓人浮想聯翩。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綻放得越為濃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對于這樣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讀課文的要求只在一課時的時間內既解決大量的生字詞,又讓孩子們賞讀品位文字,對于孩子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能完成,還是要試試看。
首先,我以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孩子們帶入既定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既有高聳入云的山峰,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既有一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節課我們跟隨葉圣陶老人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遭,這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來,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對照拼音,將生字讀準,將句子讀通,較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讀后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頗多,如:矯健、斷壁懸崖、飲馬、絢爛、白皚皚,自由讀,提讀,教師帶讀,分組讀?偹銓⑸衷~障礙掃清了。
這篇課文的插圖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現天山的美,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我進行了范讀,要求學生心到、眼到、手到,邊聽邊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們劃下來。
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不太強,讀完后我問學生作者在文章描寫了哪些景物,舉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數,無奈,我還是帶領學生逐段找了一下?赡苁俏覜]有充分將學生帶領到課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個別學生孩子做小動作,F場氣氛實在糟糕,令我十分沮喪;蛟S,還因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們都累了。
想像教參上的教學預計那樣帶領孩子們賞析諸如“拋起水花”“銀白的水鏈”之類的佳詞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時間成了我的獨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詞好句一定要賞析一番才能內化到學生的腦子中去呢?我們的散文教學中有好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道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嗎?這樣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硬著頭皮終于把課文從頭到尾過了一遍,讓孩子們再讀,邊讀邊劃下自己喜愛的語句。好了,讀完了,全班進行交流,這時班級里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唯恐老師忽視了自己。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天山的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有的說野花,它五彩斑斕,滿山遍野;有的說塔松,密密麻麻的枝葉之間只能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光;有的說小溪,它清澈見底,藏有活潑可愛的小魚……
我再濃縮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個字來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們異口同聲:“美!”我說:“是啊,這單元里我們跟隨作者們來到了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白銀一般的----洞庭湖,有著奇異的石鐘乳和石筍-----雙龍洞,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國可真是 ----美!”
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為了進一步學習文章中的佳詞妙句,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詞好句,做一篇讀書筆記。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較多,課外書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游,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并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游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并進行背誦交流。
《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第三節課是語文課,教學《七月的天山》。課前自己也作了一定的準備,瀏覽了名教師的教學流程,覺著她的教學生做摘記這一點是非常可取的。我也打算來教學生,我的理解是,老師重要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反思自己這個單元的教學,在這方面,我做的還非常的不足啊。心里常感到不安那。
先記錄下,我上這課的思路。
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7月的天山》.板書
請看導讀,你讀懂了什么?
。ㄉ杂勺x)
你讀懂了什么?
生1:要注意抓景物的特點。
還有呢?
生2:這文章寫了哪些景物?
是的,首先寫了哪些景物,還有抓住景物的特點。還有呢?
生3:告訴我們要做摘記。
恩,要學會作摘記,記錄好詞好句。
初讀:
下面,我們走進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W生小聲讀)感覺讀的不是很認真。這是我在小黑板上寫詞語,下次寫的詞語在上課文前把她先寫好,節省時間?梢栽谶@段時間里,走進學生,督促他們的朗讀情況。
走進文本,概括課文:
好,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ㄒ簧卮穑貉┓濉⒀┧⒃忌、野花。并讀了相關的句子。)
真美,把他們用波浪線劃出來。(在這里我沒有請學生品句子,悟句子,只是單純的老師分析,這是我這課最失誤的地方。要改進。)
第二段還寫了什么?(生沒反映)還寫了,溪流。(板書)
通過同樣的方法,概括了3、4段的景物。感覺學生還沒有讀透課文,反應不好,回答不出來。
分段,括大意:
是我在牽著大家的鼻子走,生的概括能力很差,以后要多多的訓練。
做摘記(此時,鈴聲響起,我才剛剛開始。進度太慢了。)拖課了,這事盡量少發生吧。
自己要多讀書,課前多準備。多讓生去讀,去說,自己盡量少說,讓課上的生動點。以后的進度是每課3個課時,2課時教課文,1課時做課堂作業本,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2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好詞佳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
3.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天山的美景,從中受到熏陶。
教學重點:
識字、學詞、讀文理文
教學難點:
讀文理文
教學創新點:以讀為線,積累好詞好句,抓取主要內容知大意,搭建知識遷移的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略讀課文的一般教學步驟是:讀提示,明要求,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后抓住一兩個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表達方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準備:
制作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師導入:學生齊讀課題。
2.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全文一共多少個自然段?朗讀1、2,要求學生仔細傾聽,注意生字的讀音,教師用“似的盛開飲馬”三詞反饋傾聽的情況。學生自由朗讀課文3、4、5,要求讀正確、讀流暢。
3.請1-2位中上生學生根據拼音讀生字。
緞duàn澗jiàn俯f
蹄tí濺jiàn延yán
鞍n
4.組織小組開火車賽讀重要詞語,檢查識字狀況,在反饋中糾錯并反復糾讀。
錦緞山澗俯視
馬蹄濺起綿延
馬鞍高聳透射
寂靜增添細碎
柔嫩絢爛白皚皚
重重疊疊斑斑點點
5.要求學生標畫含生字的詞語之后,組織學生接龍朗讀課文,看是否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順暢。教師注意板書學生讀錯的字,反饋預習情況,組織學生查字典標注:高懸峭壁斷崖銀鏈鱗光絢爛無邊繁花
6.教師過渡:學習一篇略讀課文,僅僅滿足于借助字典認識一些生字,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你們能不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閱讀提示里邊提出的任務。老師讀一讀閱讀提示,你仔細聽,看閱讀提示里面提出了幾個任務。
7.學生表述任務:
。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2)它們有什么特點?
。3)抄寫優美的語句。
8.教師過渡,學生默讀課文,解決問題
。1),教師幫助學生縮減語義并訓練其有條理地、反復整體表達:《七月的天山》先寫水,再寫原始森林,最后寫花。
9.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仔細地讀,解決問題
。2),教師組織學生依次交流:要求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子伸展語義,教師相機挑選出比喻句和排比句指導朗讀并分析寫具體的方法。
10.學生借助課件幫助小結所學:《七月的天山》先寫水,再寫原始森林,最后寫花。作者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來具體描寫這些景物的特點,是按游覽順序寫的。
11、教師小結:
。1)理解反問句,抄寫好的句子;
(2)積累詞語練習:
教學反思:
以分解對零散,以組合促概括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币髮W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后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么明顯。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4
【說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說預設】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1、學生借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借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2、教師制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課時安排】
1~2課時。
【說程序】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爆F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贊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里,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ㄑ菔荆┨焐剑簛喼拗胁康拇笊较,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云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里,王母娘娘就在這里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F在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2、解題,了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暴ぉぃ▽W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
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⑴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里。)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⑵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繪方法:
①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
、诒扔,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堑谌渭袑懱焐降脑忌郑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煙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后,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壤首x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艷。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后進行小練筆:
⑴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游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征,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墙k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夸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
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篇1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閱讀課文《七月的天山》,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明確我們今天的學習任務是什么?(板書課題《七月的天山》)
抽生說學習任務 (課件出示:學習任務) 齊讀學習任務
2、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碧焐降降资莻什么樣的地方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天山簡介)
3、著名作家碧野描寫的天山綿延數千里,地域廣袤,景物優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騎著馬去天山看一看吧!
4、請同學們同桌論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生詞的字音,互相糾正字音。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你發現哪些字需要重點識記?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文章似乎是個向導,帶著你游覽天山,你能看出導游線路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勾出相關的句子,也就是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
2、讓我們隨著導游線路去欣賞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吧。
3、有同學騎過馬嗎?你什么時候騎過馬?騎馬時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一邊騎馬,一邊欣賞美麗的風光,你的心情會怎樣?(開心、愉快)現在請同學們帶著愉快的心情,騎著馬,和老師一起進入天山欣賞美麗的風景。請同學們齊讀第二自然段。邊游邊想想 “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4、讀了第二自然段,你喜歡作者筆下的什么景物? 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寫得如此令人陶醉? 它有什么特點? (相機出示課件)
雪峰 作者用了 比喻 襯托了雪峰 高聳、巨大 的特點 (出示課件 抽生讀片段 齊讀片段)
雪水 (1)作者 用詞準確 “飛瀉”體會到了雪水流動時的磅礴氣勢 (2)作者用了 比喻 寫出了雪水動人的姿色(出示課件 抽生讀片段 齊讀片段) 溪流 作者寫溪水中的石子和魚群 襯托溪水的清澈
5、看到這高聳巨大的雪峰、飛瀉而下的雪水、清澈見底、五彩斑斕的溪水,你想做些什么?(拍照留念、寫詩贊美……)馬上要離開這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依依不舍)看了這些美景,我們將要再往里走,去欣賞下一處風景,此時的你有什么樣的想法?(下一處風景會是什么呢?美不美……)
6、讓我們再往里走,看看下一處風景是什么?(出示課件 )(抽生讀)第三自然段寫了天山的什么?(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原始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1) 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 (2)以“密密的塔松”、“重重疊疊的枝丫”、“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 (3)以馬蹄濺水襯它的幽靜!
7、皚皚白雪、密密叢林、斑斑日影、嘩嘩水聲是這樣如詩如畫,讓我們一起揚鞭策馬,以朗讀代替漫行天山。(朗讀課件片段)
8、游完了原始森林,我們將走進天山深處,去看看那里又有什么樣的風景呢?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這寫得最美的是什么景物?(板書:野花) 作者分別從哪些方面寫了野花的美?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在書本上做出標記。(相機出示課件)
(1)“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綿緞……像……彩霞那么耀眼……像彩虹那么絢爛”──繪其色艷。(板書:色艷)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寫得如此令人陶醉?(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這么美好的溪流兩岸,想策馬觀賞的跟老師一起去欣賞嗎?齊讀片段。 (2)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寫了野花的美?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板書:多)“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板書:高)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馬,這么美的天山你想騎馬到花海中去走一走嗎?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9、游玩了天山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板書:美)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贊美天山的。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贊美天山? 體會作者用關聯詞 “雖然……但是……” 以及反問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是沒有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表示了不是春天勝似春天的意思,贊美了夏日天山的的美。
10、老師在游天山時,看到美麗的風景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些照片,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再次感受那天山的美吧。
四、小結:天山美如畫卷,大家從文字上就可以欣賞到天山的美,猶如漫步天山,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請同學們再次自讀課文,感受語言的魅力。并完成課后作業:(出示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