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教案(精選2篇)
《倉頡造字》教案 篇1
《倉頡造字》與《”冊”“典““刪”的來歷》
教學目標:
1、學生會講結繩記事和物語的故事。
2、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
4、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 互動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點:
尋找資料,了解一些漢字的來歷。
課前準備:
課前搜集關于一些漢字的來歷的資料等。
一、提出學習目標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漢字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愛漢字,就是愛自己的祖國。一個漢字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漢字到底是是怎么來的呢?
2、提出學習目標
(1)讀通讀順《倉頡造字》一文,講講“結繩記事”“物語”的好處與問題。
(2)讀《“冊”“典”“刪”的來歷》一文,了解“冊”“典”“刪”的本義。
(3)課外資料搜集展示。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關于《倉頡造字》
1、我會讀通、讀順這個故事,并能準確地讀準生字詞。
2、“結繩記事”方法幫助記憶和表達。
3、“物語”方法幫助記憶和表達。
4、倉頡是從模仿鳥的足跡開始的,進而根據事物的形狀創造了漢字。
(二)關于《“冊”“典”“刪”的來歷》
1、我知道這三個字的出現和我國歷史上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竹子和本頭上寫字有關。
2、我還知道了“象形”和“會意”是漢字產生初期三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三)資料搜集展示:
1、漢字之最。
(1)漢字中筆畫最多的字是齉(nàng),共36畫。
(2)漢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個字中就能遇到一個。
(3)漢字中形聲字占82%。漢字中左右結構的字最多,占漢字總數的67%。
(4)漢字中讀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ā,ná,nà,né,něi,nuõ,nèi,nuò
2、漢字起源的傳說: 契刻記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的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于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右圖是在甘肅省西寧縣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3、一些漢字的來歷。
(1)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2)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于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3)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4)五代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字。
(5)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識的涌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后覺不妥,于19xx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
(四)創作性展示
想象“結繩記事”、“物語”的好處和問題。
三、知識的拓展延伸
課外再搜集更多關于漢字的相關資料,了解其它漢字的來歷。
《倉頡造字》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動畫,了解漢字的起源。
2、學識一些簡單的象形文字,并能與之對應的現代文字進行匹配,樂于參與活動。
3、知道漢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從而萌發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5、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活動準備:
掛圖54號、《倉頡造字》故事改編、動畫短片、象形文字與對應的現代文字字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象形文字字卡“⊙”。
提問:這個圖案像什么?
2、小結:這是古代的一種文字,叫象形文字。
引問:它們是怎么來的呢?
二、欣賞故事及動畫,了解中國文字的起源。
1、教師結合掛圖講述故事。
2、提問: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古代的人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記錄事情的?這些方法好嗎?
倉頡又是怎樣想到用圖畫符號來表示事物的呢?
3、小結:象形文字是倉頡這個人造出來的,是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
三、學識象形文字與對應的現代文字。
1、欣賞動畫。
2、猜測、驗證。
根據動畫中出現的三十六個活動的象形文字,以鼠標點擊、停頓等方法讓幼兒進行猜測。
如當出現“ ”時,動畫表示為暫停,讓幼兒通過剛才的動態畫面,感知這是水在流動,象形文中如何表現?它又與我們現代文字中的哪個字相匹配?之后動畫中出現現代文字。
3、提問式小結:從古代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現代文字,都是誰造出來的?(是我們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補充:現在,世界上有好多人都在學習我們中國的文字。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文字還會成為世界上的通行語呢!
四、延伸活動:
區角活動:找朋友(意在進一步激發幼兒對中國文字的興趣)
在區域角中擺放上象形文字卡及相對應的現代文字字卡,讓幼兒開展“給文字找朋友”活動。還可滲透一些不曾認識過的象形文字字卡,讓幼兒根據圖形(象形文字特點)來找出與其相匹配的現代文字。
活動反思:
1、我執教的這節課時間有點晚,是因為剛好那天去了烈士陵園,不過晚有晚的好處,我可以基于其他教師課堂上的經驗與反思,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修改。
2、當然,活動前我對象形文字的相關知識也進行了考究。知道了象形文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據我了解,埃及的象形文字比我國還早)。是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
3、晨間活動時,我就帶了孩子去幼兒園的“文字墻”接觸了象形文字(如:這個字像什么?)。因此當活動中出現“⊙”的象形文字時,小朋友很容易就說出來,這像太陽,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倉頡造字》,由于故事本身編寫得比較枯燥、口語化不強,不為幼兒所理解,于是我根據三張掛圖對故事進行了改編,使之簡單、易懂。活動中通過提問,幼兒基本能理解故事內容。但是,如果單憑故事中(包括結合圖片)的闡述想讓幼兒了解象形文的由來,以及找與之相對應的現代文字,對幼兒來說比較抽象,比較難。即使一時間幼兒能理解,但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表面的。于是我又從網上找來了動畫短片(老師所說的倉頡造字短片我找不到)——父親教兒子識字。生動、形象的講解,不但讓幼兒更進一步地了解了中國文字的起源,還通過動畫中活動的象形文字,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了象形文字和與之對應的現代文字的關系,猜測環節就得到了這一驗證。在幼兒對中國文字興趣盎然的時候,我順勢而下,運用提問式小結,把活動帶向更高一個境界——讓幼兒自然地萌發“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為另一個目標的達成做了服務。
應該說整個活動是比較成功的。只是本人略有困惑:在這個活動中,有兩個概念如何詮釋?一是現代文字;一是漢字。在活動中如何轉變?
小百科: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