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案例
星期五上第十冊語文21課的時候,講得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第一回,文章主要寫了石猴的來歷以及石猴如何當上猴王的過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上課時間我讓學生以自學為主,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石猴是怎么出世的?石猴又是如何當上美猴王的?學生很開心,因為又有自主的時間的。每個人都很認真的看課文,因為是他們感興趣的文章。看完課文后,有很多同學開始了“竊竊私語”——討論。這是我上語文課的一點要求:略讀課以大家自學為主,小組可以進行討論。我覺得這樣學生可以更加自主也可以更好的來學習語文。同學們很聽話,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
最后是搶問搶答時間。也就是回答我的提問。叫起來回答的同學都很好的把我的問題答清楚了。輪到學生提問不懂問題了。錢柯萊又站起來了。這是一個很聰明,思維很活躍的小男孩,平時總是有很多的問題,就像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劉墉一樣,不上奏是不可能的。
他也是,語文課不提問題也是不可能的。他慢慢站起來問了:“老師,為什么猴子也用我們?nèi)说恼Z言,而且還懂文言文?”
我心里真是覺得無奈,因為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應(yīng)該明白的,更何況我印象中的聰明學生。不過既然有提問,就應(yīng)該要解決,于是我請別的同學來回答。
“因為是孫悟空寫的,孫悟空神通廣大。”
“不,是如來寫的,他的法力比孫悟空高呢。”
“我感覺是觀音設(shè)的局,是想造就孫悟空,然后去西天取經(jīng)。”
“。。。。。。”
我心里想笑,不過一半是苦笑。居然沒有同學說出《西游記》是神話小說這一點。于是我暗自搖搖頭,心里想著:“小魔鬼們(我一直這樣稱呼我的學生),心思該從《西游記》里回來了。
“其實我們應(yīng)該從《西游記》本身去思考一下,大家想想這是一部什么小說,然后應(yīng)該就明白了。又有幾個學生回答了,但還是沒人說出這個答案。最后終于一個小女孩站起來:“老師,因為《西游記》是神話小說,是虛構(gòu)的,就像我們平時看的童話小說一樣,很多東西都不是真的。”
我笑了,很開心。還是有學生能夠找出問題所在的。真怕學生就停留在童話的世界里回不到現(xiàn)實。其實我心里明白并不是班上的學生不夠聰明想不到這一點,只是他們腦子還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世界里,不愿意出來。
其實作為老師的我,內(nèi)心也是很矛盾的,我很抱歉我打斷了孩子們的活躍思維,但是學習語文有時候也需要“殘忍”的,不能一味的縱容孩子們。這個恐怕也是很多語文老師的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