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捕、蟬、閉、立”6個生字,會寫“童、黃”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創設情境,角色體驗的方法理解詩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愛。
課前準備
電腦、投影儀、多媒體課件、展示平臺、紅筆。
教學過程
一、交流體驗,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在夏天都喜歡玩些什么呀?(游泳、數星星、劃船……)
2.師:你們的生活有點單調,農村的孩子生活可豐富啦!(課件出示圖片)看,農村的孩子會——在田地間自由奔跑;他們會——在小河里游泳;會——到荷塘去摘荷葉,頂在頭頂當小傘;還會和牛兒在水中戲水。
4.這悠閑自在的生活,你們喜歡嗎?在清代,有一位大詩人,名叫袁枚,他也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里,(課件出示插圖)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筆把所看見的、聽見的寫進了詩中,名為《所見》。(課件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5.請同學們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課題并注音)
6.誰能借助拼音讀讀課題?(注:“所”是平舌音。)齊讀課題。
二、識字體驗,初讀感知。
1.詩人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詩,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注意讀正確,讀流利。(一讀——讀準字音)
2.看,生字寶寶從詩中跳了出來!誰來當小老師帶讀?(注:蟬是翹舌音。)
3.生字寶寶摘掉拼音帽子,你們還會讀嗎?(自由練讀,開火車認讀)
4.我再打亂順序考考你們,看,第一行的這三個字,發現了嗎?它們可以用動作來表示。咱們做個小游戲:我說你做。看誰做得對?
(1)閉:閉上小眼睛。你閉得可真緊啊!同學們,睜開眼睛看,這就是——閉,閉眼的“閉”。(男生讀,女生讀)
(2)立:全體起立。這個小朋友站在這兒,好像一棵小松樹,筆直筆直的,這就是——立,站立的“立”。(齊讀“立”)
(3)捕:誰能用動作來演一演?對,用手捉就是“捕”。它和下面這個“蟬”字合起來,組成好朋友——捕蟬。(齊讀)
(4)蟬:見過蟬嗎?
預設:與“蠶”混淆。
這兩個字讀音不同:一個平舌音,一個翹舌音。字形不一樣,指得事物也不同。
我們來看看蟬的圖片。(播放蟬的圖片和叫聲)在夏天,蟬常常趴在樹干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所以,它又叫“知了”。農村的孩子拿著一根細細長長的竿子,上面裝個小網,去林子里捉蟬。
(6)牧:誰能給它組個詞?我們把放羊、放牛、放馬的孩子,稱為——“牧童”。
(7)“林樾”:誰來讀讀這個詞?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對,大家看這兩個字的偏旁都是——木,說明與“樹木”有關。(出示圖片)你們瞧,密密的樹,一棵挨著一棵,形成了綠色的樹陰,這就是——林樾。(再讀)
5.調皮的生字寶寶回到詩中,誰來讀一讀?(二讀——讀通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