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馬懿》聽課有感
今天十分有幸,聆聽了王彧釗老師執教的《孔明智退司馬懿》,王老師整堂課輕松地游走在三國栩栩如生的人物特點與學生的碰撞中,雖然是五年級的最后一篇課文,更是一篇古白話文,絲毫沒有阻隔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顯現出老師的睿智與大氣。整堂課聽下來,王老師是以“智退”為切口,通過“空城計”來感悟孔明之智。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題眼“智”字,然后圍繞這個“智”字展開教學。整個課堂教學流程向心力強,學生通過找句子,讀句子,說體會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著冷靜、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例如司馬懿的大軍十五萬(150000),而孔明只剩大軍二千五(2500),單從數量上對比就差了足足60倍。這一對比,學生能夠很快地理解敵我力量的懸殊。
其次教師以語言感悟為本學好古白話小說。教學探子飛馬報信中,“報”字的拖長,巧妙運用,突出了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的緊急軍情。
在朗讀孔明布置空城計的命令時,有些學生讀的不好,王老師頓生智慧,“丞相說話吞吞吐吐,神色慌張,看來丞相心中無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幽默的評價語不但貼近課文內容,而且能讓學生明白不足之處,真是恰到好處呀!學生讀的好,王老師又當即評價“丞相說話神定氣閑,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敵妙計,我等盡可放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有節奏地讀好孔明的話,感受孔明當時的沉著冷靜及巧妙布置。
教師在教學中還重視訓練學生運用書中的句子,提取有用的信息,把兩句話合成一句話來說。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采用師生合作的方法,結果效果非常好。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左童子手捧寶劍;(生接讀:右童子手執麈尾。)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生接讀: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師:還有一種改法呢!“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一童子在左,手捧寶劍;(生接讀:一童子在有,手執麈尾。)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生接讀: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最后的課外拓展部分,王老師不是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整本書,而是選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章節,進一步感受更豐富,更精彩的孔明之智的形象。讓課后閱讀的推薦不再成為形式,學生在教師推薦后的閱讀成為最大可能。例如: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