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精選3篇)
《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福安市德藝學校小學部:李正通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 賽詩激趣、初涉雨詩
自從學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以來,同學們都爭相與詩文為友,背誦了大量的古詩,課前你們敢和老師比賽背古詩嗎?
。▽W生躍躍欲試。)
這么有信心,那我先開始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首詩可是和雨有關聯的,你們也能背誦這樣的詩句嗎?
學生爭相背誦,教師相機點撥,營造濃濃的賽詩氛圍。
小結: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啊!這么多的雨詩中有讓人心情舒暢的斜風細雨,有紛紛揚揚令人思緒萬千的黃梅雨,還有令人稱奇驚嘆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態,在不同詩人的眼中也總是風情萬種,這節課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走進一場特別的西湖雨。
一、揭示詩題,簡介詩文
板書課題,提示“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白怼弊肿筮叺摹熬破俊敝锌刹荒苌倭艘粰M啊!
(學生齊讀詩題)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6月27日蘇軾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醉酒題詩)
師生交流資料,加深對作者及此詩的了解:1. 蘇軾的文學成就及寫作風格(能更好了解這首詩的寫作特點)2. 蘇軾對西湖的喜愛(了解蘇軾寫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驟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要發音正確、吐字清晰。
指名讀(指導發音“遮”、“卷”)
再指名讀(提示詩的節奏)
學生點評后,教師小結:讀詩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詩就叫“有板有眼”,還想讀讀嗎?
學生自由練讀。
剛才老師發現╳╳同學讀的特別認真,就請你當回小老師領著大家一齊讀讀。
2.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所發現,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結合你的發現想象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煼蹲x,生想象畫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這是場急雨,黑云翻滾、雨大風大,來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詞讀句,聯景悟境
蘇軾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這場來去匆匆的驟雨,可他卻抓住了每個精彩的瞬間,將它們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寫得多么精妙!請同學們再身臨其境讀讀,找出你最欣賞的詩句,寫下你的感受。
(視學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這個“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滾、涌動、云翻墨滾……)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平時有見過嗎?(生說)從“黑云翻墨”中,還讓你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個別讀、男生讀、齊讀)
這句中的 “遮”是個生字,你能用“遮”組成哪些詞語呢?(生組詞)詩中什么遮什么? (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
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
2.“白云跳珠亂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
。ǹ吹搅擞旰艽螅⿵哪睦锔惺艿?(“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2)播放“驟雨”的課件
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A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歡哪種?
借助課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樣的雨是什么樣的”,并在反復的讀中對比自己的想法和詩人的表達方式,感受“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3. “卷地風來忽吹散”
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風狂)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昂觥弊肿屇愀惺艿绞裁?(雪來得快,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字中感受汪倫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讓李白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喜)……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4.“望湖樓下水如天”
“忽”字給李白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齊讀這一句)
(播放背景音樂《贊西湖》)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四、回歸整體、誦背全詩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誦全詩)
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誦全詩)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齊背……(生齊背全詩)
五、拓展雨詩、以讀現景
課前我們背誦了許多描寫雨的優美詩篇,剛才又領略了這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老師這里還收集了幾句也是描寫雨的詩句,想看看嗎?
交流三句描寫急雨狂風的詩
。ㄕn件出示,教師讀)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宋 陸游 《大風雨中作》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 李攀龍 《廣陽山道中》
喜歡這些詩句,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放聲讀讀,說說你最欣賞哪一句?結合學生的發現,引導學生把感受從讀中表達出來。
1.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2.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3.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六、升華主題、傳承經典
課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話:
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顯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傳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歐洲經典的長廊安靜肅穆,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
。▽W生齊讀)
教師總結:就象你們剛才一樣,希望同學們今后都能書聲瑯瑯,傳承祖國經典文化,沐浴書聲,健康成長。
《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2
[教材透視]
《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兩首古詩都描寫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詩格律整齊,文字優美,詩句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其中《望湖樓醉書》生動地記敘了夏天西湖景色的變幻,表現了景物的動態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中沒說送別,則顯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的美麗,是詩人通過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膾炙人口詩篇。
[設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 才能把古詩讀寫真切,理解得更透徹,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情感的熏陶。
簽于上述認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達到資源共享,追求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努力鍾煉語言,詩化課堂,以情感為線,語言為鏈,建立起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對話,使學生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古詩意思,能說出詩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領悟詩人“以景寄情”的表達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感受古詩的豐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到過西湖嗎?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指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看似不經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2、師: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二、初讀古詩,引生入境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與《望湖樓醉書》這二首詩,想想,這兩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2、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小結: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領略了六月時西湖不一樣的風光,并寫得獨具特色。
[設計意圖:初讀是學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環節,應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背文本讀通順。這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
三、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設計意圖:以學定教,根據學生所描述的進行組織教學,體現學生教學的生成性]
3、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儆靡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或用你得過的?或課外看到的詩文描述這美麗的夏日之菏。放《荷花》錄音(葉圣陶爺爺寫的)
[設計意圖: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4、師:一千年前的一個夏天,你,就是大詩人楊萬里,隨同友人剛剛走遠凈慈寺,清風拂面而來,一幅賞心悅目的景象映入眼簾……
師: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5、師: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起來!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愤@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F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的詞表達出來。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生讀3次(請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上建立起各自對古詩的最初理解,同時用自己的語言來置換詩句,對場景是進行描述,為學生創造了實踐語言的機會。]
6、師:是呀,同學們感受到的這些都能在詩句的景物描寫中得到印證,F在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詩句,在品讀過程中,你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做個記號,然后向組內同學探討,解決不了的,我們在課堂上一起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間的協作既達到了學習資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學生的問題更為集中更顯出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地導點拔就能實破學生們的瓶頸,使學生對古詩有更深刻的領悟而奪性化的見解。]
7、學生自由感悟,就問題互相探討。
8、學生反饋、互相解疑、品讀詩句。
9、誦詩詠詩情
、賻煟赫自娒鑼懥宋骱虾苫ǖ拿利,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熒椭魳罚粗嬅婀餐b讀古詩)
、诨刈x:“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計意圖:充分地感受了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
四、學習《望湖樓醉書》
1、導入:美麗的荷花固然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邊我們隨著著名的詩人蘇軾去領略一下,西湖邊的另一種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寫詩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題,讀題,釋題。
簡介“望湖樓”:望湖樓在西湖之濱,“登樓憑欄,取山形,嶺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綠凈,樓閣內境中懸”,確為西湖名樓。
3、小組合作研究:
、 自由朗讀詩歌,反復讀,達到瑯瑯上口。
② 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
、 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一種自然形象,從哪些詩句可見?任選其中一句或幾句用朗讀或自己的話來描繪。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
4、反饋:
、佟拔艺业搅四木洹薄拔矣谩瓉砻枥L”
、诮處熯m當點撥。
下雨前:“黑云翻墨”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亂入船”此時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見到這樣的暴雨嗎?請用一個詞來形容?
雨 后:“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雨過天睛,你想到什么?體會詩人心境的舒暢。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對語言的獨特體驗,挖掘字里行間蘊含的人文內涵。]
5、回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6、小結: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是多么的神奇。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動態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樂美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讓我們通過讀來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吧!
7、朗讀:① 自由讀 ② 指名讀 ③ 指導讀
、 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兒,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設計意圖: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8、配樂吟誦。
五、回歸整體
1、學完了兩首詩,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如雨后空氣,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再次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計意圖:找準詩中的契合點,進行概語、總結、回歸、使整堂課的結構回歸一個“圓”。]
2、配樂齊讀兩首古詩
六、總結延伸
1、總結: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所能領略到的也只是古詩的點滴魅力,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解讀感受到的是屬于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是我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學們說的是,文學的大門永遠向是愛好它的人們敞開的,原同學們都能在更多的詩歌、閱讀中獲得美的體驗。
[設計意圖:課堂之外天地寬,讓每個學生對詩歌作品的獨特體驗延續到課外,讓他們在更廣泛地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獲得心靈的豐盈,才是詩歌教學的真正目的。]
2、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設計意圖:把代表教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有選擇作業的權力和自由,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的五花八門,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各種學科知識間的整合,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3
讀書就要提問,自己認為什么東西對,還不夠,還應向別人請教。------------題記
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主要是寫景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蘇軾,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號東坡,又稱東坡居士。為什么他的父親會給他取軾,是因為軾的意思是古代車馬的把手,也就是希望他以后能學好本事,能夠駕馭車馬。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背景吧!據說,蘇軾從小就非常聰明,當他長大當官后就經常沾沾自喜,常常得意忘形,以至于后來被削了職,經過這一變故,他開始變得穩重,心胸也變得開闊了,之后他就經常作詩,來抒發他寬廣的胸懷。上面這首詩的大意是:烏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樣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一陣疾雨就落下來了,湖面中的雨點像珍珠一樣散亂地濺起來落入船中;地面上刮起的大風忽然把烏云全都吹散,從望湖樓上往下一望,湖面像天空一樣開闊、平靜,西湖又恢復了它平時的姿態。這首詩,由云講到雨,有由雨講到晴,記敘了夏季里西湖景色的變幻。用“翻墨”比喻烏云,逼真,生動;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充滿動態美;第三句再次強調了西湖景色變化之快;最后一句講西湖經過一番風云變幻,又恢復了它美麗的姿態。四句詩表現了由云而雨,雨過天晴的全過程。
只有像作者這樣會仔細觀察,注重細節變化的人,才會寫出這樣充滿動態美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