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案(通用2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莞、姹、嫣”。會寫7個生字“脊、莞、錦、姹、嫣、暇、頗”。
2.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 等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德國風俗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德國風俗特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優美的德國音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題激趣
1、猜猜他是誰:
提示一、他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對印度梵文有很深的研究。
提示二、他享有“東方學者”的盛譽,當選“感動中國2006年度十大人物”。
提示三、年輕時留學德國十年,后著有留學回憶錄《留德十年》。
對,他就是季羨林爺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也是選自《留德十年》的。齊讀課題,有詩意地讀讀課題,有哲理地讀題目。
2、你對季羨林先生了解嗎?交流相關資料,了解寫作背景。
3、導入,讀題。
4、讀了課題后,你心里面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問?
(自己的花為什么要讓別人看?)當你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們一定想到了我們自己養花的情景來。你家里養花嗎?你家養花是給誰看的?
5、季老要寫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自由地讀書。出示要求:
①讀到生字或優美的詞語、句子,及時用筆把它圈劃下來,然后多念幾遍。
②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畫出來,在旁邊畫個“?”,一會兒提出來。
2.檢查自讀效果。
(1)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姹紫嫣紅、脊梁
(2)指導寫字:
嫣
(3)引導理解詞語:
姹紫嫣紅:姹、嫣:嬌艷。形容各種花朵嬌艷美麗。
花團錦簇:錦:有文彩的絲織品;簇:叢聚。形容五彩繽紛,十分鮮艷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辭藻華麗。
應接不暇: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4)指名朗讀,引導正音。
3、你有哪些問題不明白?請提出來。
引導學生提問,并在書中標記。
4、這些問題,在我們學習文章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好嗎?
5.學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德國小鎮的課件,播放德國的音樂。
看圖,思考:德國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體會德國這個民族愛花。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6、這個愛花的民族養花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訓練細致觀察的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4.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還記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2.昨天,我們隨著季羨林先生,游覽了德國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者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課件出示)
3.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齊讀)
二、品讀學文
1.默讀課文,體悟風情。
師:是什么讓作者發出這樣的贊嘆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體現奇麗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體現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畫出來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奇麗的景色!”
學生匯報交流(請學生說,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a、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體會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戶戶”表現“奇”)
b、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隨機出示課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表現“麗”),用“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造句。
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花的詞語? 此時,你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想象,交流。體會景美,板書“美”。
指導書寫。
(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a、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師: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師:想去親眼看看這美麗的景色嗎?
b、播放課件,欣賞。
師:走在這樣的小鎮上,你有什么感受呢?
c、指導朗讀、背誦。
3.體會“民族的奇特”
師:這么美的景色是怎么產生的呢?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理解德國民族
養花的奇特。
4、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書)
(1)結合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誰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境界嗎?
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舉例子,
教師小結。
5.朗讀升華
師:正是這種“我為人人”的境界,讓我
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他們“家家戶戶都在養花……”(生接讀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課件出示)
師:正是這樣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走過任何一條街……(生接讀第3自然段寫景的部分,課件出示)
6.理解“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1)導語
師: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會)
從哪看出來?四、五十年后,當作者回到德國看到“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如此長的時間景色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出示句子,齊讀)
(2)理解“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美麗到底指什么?
(美麗除了指美麗的花,也許作者還指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師:在美麗的花背后,卻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齊讀)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a、師:正是這樣的境界,使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四十五年前,仿佛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夢的?
引導學生談理解。(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來理解)
b、拓展閱讀,幫助理解。
推薦課外閱讀作品。
師: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我們來看看他寫的一本書——《德國印象》的一個片段。
讀書,思考,理解“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
c、小結。
四、積累語言:摘抄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德國人就喜歡養花,而且家家戶戶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你們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嗎?原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文中有許多新的詞語,不知大家在預習的時候解決了沒有?
課件:莞爾一笑 脊梁 應接不暇自顧不暇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3、指名讀,糾正字音。齊讀。
4、那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說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呢?
三、精讀全文,交流感受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鋼筆畫出有關的句子。
2、學生匯報:
(1) 隨機出示相關的重點句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學生讀——教師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生:仿佛看到了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師: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學生練讀,指名讀,評價)
(2)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兩句的確耐人尋味,意味深長,默讀一下2、3自然段,結合上下文,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吧!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段: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聯系生活中還有哪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學生舉例:班級圖書角、輪流打掃衛生……)
教師課件演示:叢飛事例
學生談感受
(3)走在德國,滿眼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正是這奇特的民族,才有這奇麗的景色,才能做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四、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 2、推薦書目《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