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教案(精選2篇)
《讀后感》教案 篇1
五年級作文第七單元《讀后感》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開發習作資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切感悟,為學生在表達中張揚個性、表現“真我”基點厚實的生活基礎。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寫讀后感的興趣。
2、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寫讀后感的寫法。
3、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
4、 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體現個性,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導寫重點:
1、 寫讀后感是如何選擇感受點。
2、 如何在讀后感中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導寫過程:
一、交流激趣,初識讀后感。
1、“同學們,你們平時都特別喜歡讀課外書,哪些文章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結:像這樣在讀過一篇文章獲一本書之后,把自己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道德教育、啟迪說出來或寫下來,就是讀后感。
2、“同學們課前搜集了不少關于讀后感的資料,現在讓我們來一次“信息交流會,怎么樣?”
(1)請同學們現在學習小組內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慣于讀后感的資料?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2) 學習小組匯報,師生互動,加深對讀后感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輕松、活潑、民主的談話、交流,激發學生對讀后感的寫作興趣。
二、啟發點撥,指導構思
1、“剛上課,我們就交流了一些閱讀感受,怎樣把這些感受寫成習作呢?大家來出點子。”(小組討論)
2、教師小結:
第一、讀原文,抓重點。
認真閱讀原文,多讀幾遍,抓住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延伸下去,展開豐富的聯想。
第二、擺好位,側重“感”
在劇題寫的時候還應該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讀”的內容,這部分是文章的開頭,又要有“感”的內容,要結合實際,和“讀”的內容緊密聯系,做到“讀”“感”相連,有略有祥,有感而發。
第三、抓住“點”,聯實際。
有的同學讀文章后會有很多感受,而寫讀后感時不能面面俱到,應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地寫下去,這樣才能做到中心明確、觀點鮮明,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舒服。
第四、定標題,明寫法。
掌握讀后感的寫法,猶如蓋房搭建了鋼筋框架。因此要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讀后感的寫法。
其一:確定標題。標題有兩種寫法。一種直接命題,一般為“讀《╳╳╳╳》有感”或“《╳╳╳╳》讀后感。”另一種可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內容。副標題表明題材。
其二:掌握讀后感的基本寫法:為讓學生整體把握,快捷理解識記我歸納為這幾個字“引 — 議 — 聯 — 結。”
引——扼要寫出“讀”的內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點語句,很快引出感的觀點和中心。
議——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觀點進行分析議論,說明道理。
聯——就議論的中心展開聯想,繼續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聯系社會和自己的生活抒發感受。
結——結尾概括中心,總結全文,得出結論。結論可與開頭相照應,可歸納出結論性的意見,可強調某一重點,可發出號召。
3、同學們剛才總結了這么多要點,你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抓住“點”聯系實際)
小結:“我們讀了一篇文章有一本書以后,感觸很多,我們不能都寫,只有抓住一點才能寫深刻,否則泛泛而談,就變成了空喊口號了。”
4、怎樣抓住這一主要的閱讀感受“點”呢?
小結:“聯系自己生活是確定閱讀感受“點”的最佳方法。“
5、展示幾篇關于讀后感的例文。
6、引導讀寫結合,領悟表達方式。
(1)“你們認為,我們剛才展示的幾篇讀后感,達到了我們本次習 作訓練的要求嗎?”
(2) “根據同學們積累的經驗和課前閱讀的讀后感,你對寫好這次讀后感有哪些好的建議嗎?”
設計意圖:采取師生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愉悅的接收寫讀后感的基本方法和具體要求。為下面個性化創造和個性化表達奠定了基礎。
三、直抒胸臆,真情習作。
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篇文章獲一本書,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獨立構思,并完成習作初稿。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習作經驗,完成習作,這種由易到難的訓練,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四、集體評改,完善習作。
設計意圖:嘗試自改或互改,既提高了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有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合作能力。
習作點
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讀后感作文范文20則
《竊書記》讀后感
以前,我總認為,要是不用考試,傻瓜才會自覺讀書,所以,雖然爸爸給我買了好多名著,可我總是隨便翻翻了解一下書的大概就算完事了,我還覺得自己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今天,我有幸拜讀了林海音的《竊書記》,這篇文章深深的震撼了我,想不到這世上居然有這么嗜書的小女孩,我不禁為自己而感到自責和慚愧,同時也為一些學生感到悲哀,我們擁有這么好的條件,為看一本書而站幾個小時,也不用為看一本書而跑好幾個書店,我們隨時都可以看書,只要想看哪一本書,父母總會給我錢讓我去買,我還不珍惜如此優越的條件,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這篇文章我反復看了好幾遍,作者那強烈的求知欲深深的影響了我,我的腦海里閃出了這樣一個影片:在書店的一腳,有一個小姑娘,正翻著一本書,目不轉睛的看時,不知過了多久,可能是她餓了,從口袋里拿出幾顆花生米,塞在嘴里,一會兒,她又開始看書了,眼睛還不時的盯著柜臺看,注意著售貨員的反應和表情,臉上陶醉著幸福的表情。仿佛在她的心里讀書是世上最最美好的事。
我不由的想起了魯迅《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說的一句話:“竊書不算偷也。”因為兩人的竊書目的不同,一個為了一飽口福,一個為了一飽眼福,所以我想將其改為“竊書不算偷也。”
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我會辦一個慈善圖書館,進去看書絕不要辦任何手續,只要你懷著對書的一份真摯、熱情的心。
如山的父愛——讀《紙鋼琴》有感
天津麗苑 學生徐弘婧
“父親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來,裹著一身泥便倒頭大睡。”父親為何如此拼命?原來,它是為了給他酷愛音樂的女兒買一 架鋼琴。就這樣度過了五個春秋,錢終于湊夠了,可是,誰又能料到,再買鋼琴的途中錢被盜了。父親無奈,只好含淚送給女兒一架“紙鋼琴。”(引)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滿足兒女的愿望,為了培養兒女成才,為了拯救兒女的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也無怨無悔。(議)
記得,我們曾經學過這樣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了1989年,在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學不幸坍塌。一位孩子的父親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阿曼大,不顧他人的勸告,冒著生命危險在學校的廢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過了36個小時,他的雙眼已經布滿了血絲,兩只手上沾滿了鮮血,破爛不堪的衣服緊貼著他的身體。38個小時過去了,奇跡發生了:那個孩子得救了,那個班的孩子們也安然無恙。他和他的兒子阿曼尼緊緊的擁抱在一起。這位父親不僅拯救了他的生命,還拯救了他兒子全班同學的生命。(聯)
父愛是堅韌的;父愛是深沉的;父愛是厚重的;父愛如山!(結)
點評:
這篇讀后感是在作文指導后當堂動筆的真情細作,文章情真感深,該文尤為成功的地方是小作者能抓住生活中切實感受的“父愛”生發開去。按習作課堂所指導的“引— 議 — 聯 —結”寫法進行習作,并能所學所用,舉學過的實例恰到情深處,緊扣中心,抒發真情。習作整體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無半點牽強、嬌柔造作之勢,令人讀后不禁拍案叫絕。
如何寫讀后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呢?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三: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寫景和寫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讀后感》教案 篇2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訓練是寫讀后感。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小學高年級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種應用文體。根據這種文體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這種文體可分以下三步進行。
一、析“提示”,把握文體特點
教學開始,先引導學生閱讀寫作提示,讓學生懂得讀后感是閱讀文章后寫出的體會和收獲。其內容可以是對原文中心思想的感受,也可以是對原文某一觀點的理解和想法,還可以是對原文寫作技法的分析等。
然后可以一篇讀后感為例,指導學生細讀分析這篇例文,讓學生把握讀后感的文體特點:開頭概括原文,交代什么時間讀了誰的什么文章或著作,有什么樣的整體印象。然后針對原文的某些內容要點或中心思想或寫作技法,談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和收獲。最后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現狀或打算,或個人的想法、看法等,在這里,原文的內容是基礎,由此產生的感受和體會則是關鍵。
二、讀原文,理解原文內容
顧名思義,讀后感是先讀后感,其中讀是基礎,感是關鍵,感是由讀而產生的。要想有深刻的感受,就要認真地閱讀、理解原文,否則感受就無從生發,或感而不深。
為寫讀后感而閱讀文章,其方法和思路有別于一般性的閱讀。這種讀可分為三步:(一)初讀,整體感知原文,看看原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寫作技法等,哪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說哪一點最值得學習。(二)細讀,針對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用“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對原文進行深入分析。就主要內容而言,通過細讀,明確原文講了哪些內容、重點,這些要點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主要的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敘述的,就中心思想而言,要抓住原文中心重點詞句,想一想重點詞句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包含著怎樣的深層意蘊;作者為什么要確定這個中心等,就寫作技法而言,作者為了敘述某個內容,或為了表達感情,用了哪些寫作方法,用了這些方法后有什么好處,這些方法有什么特點。(三)深讀,根據原文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進一步理解原文內容,在讀與思的過程中,力求與作者想在一起,從而步入“文與我思同,我思與文合”的理想讀書境界。
三、談感受,表達體會或收獲
第一、引導學生依據讀后感的文體特點去構思文章。動筆之前,要想好寫作順序及內容要點,寫作過程中,還要不時提醒學生,原文的內容是基點,自己的感受是主體。
第二、引導學生準確歸納和概括原文的內容。要抓住要點深談一至兩點,不能面面俱到,引用原文要恰到好處,既不能過多抄錄,又不能置之不理。
第三、指導學生談體會一定要抓住原文要點緊密結合自己的實際,既不能脫離原文隨意想象,又不能沒有邊際地任意發揮,引導學生抓住一兩個要點談深談透,實事求是地談出自己的收獲及現狀,真心誠意地談出自己的打算和要努力的方向。同時,所談感受要新穎,要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深、實、真、新是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