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1
【目標預設】1、認識5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詞意,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
2、有感情讀詞,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
3、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2、喜愛宋詞。能融入課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寧靜祥和之美。
【設計理念】這首詞由景見人,因人及事,以事傳情。作者將景、人、事、情融為一體,以明快、流暢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恬淡、愜意的田園美景。對于這樣意境幽美的詞,在教學中應積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詞的韻律、節奏和情感。重點抓住描寫小兒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詞意。
【設計思路】
本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景,下片敘事。作者描繪了一幅寧靜清新、悠閑美好的鄉村家庭生活畫卷。在教學時,教者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詞。真切地領會詞的意境美、情感美。領會“醉”的深刻含義。
【預設流程】
1.開門見山,了解宋詞。
2.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3.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4.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5.吟唱課文,追溯詞源。
6.拓展延伸,詞韻裊裊。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了解宋詞
1、師板書“村居”。同學們,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什么?(預設)(就是“農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詩《村居》以及田園生活畫面。
2、師小結:同學們能聯系生活浮想聯翩,老師真佩服你們。但今天我們學習的“村居”不是詩,而是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師板書“詞”。和“詩”一樣,“詞”也是一種文學體裁。說白了,“詞”就是興起于唐代、興盛于宋代配樂而唱的詩,因先有樂,后有詞,所以也稱“曲子詞”。《村居》就是這首詞的題目,而為“村居”所配的樂曲是…師板書“清平樂”,師:誰來讀一讀?生讀。師點撥樂的讀音。“清平樂”也就是詞牌名。詞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 “虞美人”、“滿江紅”等都屬于詞牌名。那么,認識了詞,再讓我們響亮地讀一讀這首詞的全稱吧!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中間要略有停頓。生讀:《清平樂 村居》。
3、師:了解了課題,接下來我們應該解決什么?生:作者。
師:你說得真好!誰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生:辛棄疾。師板書作者。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所查閱的關于作者的資料?生介紹,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偉大的詞人。(播放畫面)
4、師:接下來,我們將輕松地走入課文,去用心品讀這首清詞麗句。
二、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1、師: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每個字音讀準確、讀響亮。生放聲讀文。
2、師正音。一生讀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讀。
師:這首詞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要略有停頓。細心的小朋友們,我們從詩與詞的
外形上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生:詩句字數相同對仗工整,而詞句字數或長或短,這是為了吟唱時和所配的曲調押韻。因此,詞還有一個小名叫長短句。有趣吧?
師:誰再來展示讀一讀?生讀,注意上下兩片之間的停頓。請男女同學分別讀上、下兩片。生再齊讀。師板書剝。讀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殼。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剝香蕉;去掉大蒜皮則稱為剝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稱為剝桔皮;去掉蓮蓬的外皮就叫生:剝蓮蓬。好,齊讀。生齊讀。生書寫“剝”字。
師:再請生讀課文,看著屏幕讀。一生讀。師強調“蓬”作為韻腳的讀音,這是古詩詞中和仄、押韻的需要。應該讀蓬音。如:“小、草、好、媼;東、籠”。生齊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三、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1、師:請同學們邊默讀課文邊觀察畫面邊思考每句話都寫了什么。生默讀。師:好,這首詞寫得樸素易懂,請聯系插圖說說哪些話你自己就讀懂了。
生:無賴。師板書無賴。師:聯系生活,說說你對無賴的理解。(生:活潑可愛)再讀讀感受小兒子的天真可愛。
師: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兒子的天真可愛?生:臥剝蓮蓬。
師:他剝蓮蓬時還會有哪些姿勢?生:躺著、趴著、打滾等。
師:這一個臥字真是神來之筆呀!那么詩人是怎樣點評這個小兒子的?生:最喜。
師:你知道這“最喜”是什么意思嗎?生:最喜就是最可愛,最討人喜歡。
2、師:還讀懂了哪些詩句?生:鋤豆就是在豆田中鋤草。織:用竹條編織雞籠。
師:請你讀一讀相關詞句。生:“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師:請你點評一下這兩個兒子吧!生:這兩個兒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啊!
3、師:誰還想說你讀懂了什么?生:翁媼(一個老公公,一個老婆婆)。
師:現在,老師把兩位老人家請出茅屋。你來對照畫面,讀詞中的句子。生:“白發誰家翁媼。”師:齊讀。生齊讀。
師:我們看看這對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師:怎樣聊天?生:喝酒、帶著醉意,醉就是帶著醉意。師板書“醉”字。
師:請你讀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播放詞句:請齊讀。
師:那你知道什么是吳音嗎?生:吳音(作者當時被貶居住在江蘇上饒,當地的方言就叫吳音,是一種溫柔綿軟,婉轉動聽的語言)
師:哈哈,我們肯定聽不懂。
師:老夫婦不僅喝醉了,而且還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著。
師:“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親相愛親親熱熱的樣子。師板書相媚好。
師:老兩口操著吳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們在用當地方言聊什么嗎?生自由想象答。師:說不定看著兒子大了想給兒子說房媳婦呢,也說不定在回憶自己年輕時談戀愛說的悄悄話呢。
師:孩子們長大成人已經能幫父母耕田持家,老兩口喝點小酒,說說笑笑,享受著天倫之樂。多么溫馨幸福的畫面呀!雖然生活清貧,但一家五口其樂融融,沉醉其中,就連路過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讓我們也帶著醉意,感受這醉人的生活畫面吧!師引讀“醉里吳音…”生齊讀。
3、師:還有誰讀懂了別人沒讀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邊綠草茵茵。
師:那么看著那一叢叢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讀這句話?生讀。
師:周圍綠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樣嗎?生說:清澈、潺潺、淙淙。
師:小溪里會有什么?生:有小魚、蓮花和蓮葉,并散發著清香。
師:屋矮檐低,門前溪流潺潺,岸邊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輝。這么美麗的居住環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們來讀讀整首詞好嗎?生齊讀。
四、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1、師:讀著看著,看著想著,這首村居就是描寫一家五口生活的畫面。請默讀,想象畫面。生默讀。
2、師:假如你就是作者,路過這座小山村,請問,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畫面?生:茅屋、小溪。師:書上是怎么寫的?生讀詩句。
師:接著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兩位白發蒼蒼的老兩口在聊天。師:請你讀書上的詩句。生讀。
師:再接著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畫面?生說:大兒、中兒,小兒。師:請你讀讀詩句。生讀。
師:好哇同學們,我們隨著詞人的腳步走走停停,用想畫面說畫面的辦法就能記住整首詞。這種學習方法你喜歡嗎?生:喜歡。
3、師:那么細心的小朋友,你一定發現會這首詞中有個字被反復使用,是哪個字呢,誰知道?生:“溪”字。
師:仔細看書這三個“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說。師板書:溪上、溪東、溪頭。
師:看到這幾個表示地點的詞,你想到什么?生:說明這里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把周圍的景物串連起來。
師:你真是個有想象力的孩子。三個“溪”字串成了詞的脊梁。詞人沿“溪”而行,周邊的景物盡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腳步飄飄然,怎一個“醉”字了得。
師:那么同學們想不想寫好這個“溪”字?生想。生書寫“溪”及“奚”字。
4、師:如果此時,你與詞人一道漫步溪邊,看到這戶人家老人在飲酒聊天,青年在辛勤耕作,小兒在臥剝蓮蓬…說不定你也詩興大發想吟詞一首呢!請你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來點評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吧!生:溫馨的村居。和諧的村居。無憂無慮的村居。充滿親情的村居。美好的村居。溫情的村居。令人向往的村居。富有詩意的村居。清新秀麗的村居。和睦的村居…
師:村居生活多么安寧和諧!田園風光多么清新動人!用一個字來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樣?生:美!師板書“美”。
師: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讓我們吟出大詞人對村居生活的贊美與喜愛之情吧!《清平樂 村居》起!生讀。
五、吟唱課文,追溯詞源
師:一首詞就是一首歌。學習之初老師就介紹了,詞是配樂而唱的詩,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樂”的韻律,而今人則為它配上了現代的樂曲,同學們想不想聽聽?喜歡的也可以跟著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詞韻裊裊
師:感受了這首清新歡快的田園小令,再請同學們欣賞這位豪放派大詞人的另外兩首作品,請看屏幕:自讀后,齊讀。
師總結:可憐白發生!同學們,喜歡這位大詞人和他的作品嗎?生:喜歡!多美呀!詞中有畫,畫中融情,余韻裊裊,傳誦不息。唐詩宋詞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記住:腹有詩書,生接:氣自華。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清平樂 村居》,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給父母聽。
2、背誦《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板書設計:
清平樂
村居 (詞)
(宋)辛棄疾
青青草 溪上 景美
醉 相媚好 溪東 美 情更美 剝
無 賴 溪頭 人美
教材簡析:《清平樂 村居》(清平樂)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小令,好似一幅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賞心悅目的感覺,抒發了詞人對村居生活的喜愛和向往之情。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勞動場景,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田園圖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在寫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這些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組合成一幅清新的畫面,淳樸、自然;在寫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悅,接著由遠及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真活潑的神態。
詞的上闋長短句相間,而下闋句式整齊,每句韻腳相同,節奏感強。詞的上片開篇寫景,構成了清新優美的農村環境,為人物出場作了巧妙的鋪墊。緊接著描寫了白發翁媼醉里歡容,談笑相悅,其樂融融的溫馨生活。詞的下片描寫老夫婦三個兒子的活動。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2
【教材簡介】
《清平樂 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江西上饒帶湖閑居時,寫的一首表現農村生活的詞作。全詞不用“人在圖畫中”的詠嘆來直接抒發主觀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靜處閑看,移步換景,客觀摹狀,攝取了特具畫意詩情的人物活動鏡頭。詞中以“溪”縈回映帶,意脈連綿,情思不斷,組合成了江南農村的清秋風景畫和勞動風俗畫,字里行間表達了詞人對安寧平靜的農村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了對安居樂業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憑借朗讀、聯想,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說一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通過朗讀、聯想,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1、板書“居”,組詞。想到了什么?然后板書“村居”。指名背誦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題名也叫《村居》的詩,不過,它的前面還有三個字“清平樂”(板書)。(播放舒緩悠揚的音樂)“清平樂”是詞牌名,又名“醉東風”,它相當歌曲的譜子。看,咱們的語言真有意思,三個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屏幕出示辛棄疾的生平,學生看之后提取關鍵詞,譬如:字幼安,號稼軒。文武雙全的傳奇英雄。詞作的風格:農村詞,英雄詞。)
4、放聲誦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讀順,讀正確。(學生讀詞,教師做手勢進行指揮。)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新詞:翁媼 鋤 蓮 相媚好 剝
2、指名學生讀一讀,一邊正音,一邊加以滲透。
〔鋤——鋤禾(指名背詩)——鋤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導讀“青青草”。)
蓮——蓮花——蓮蓬(為了讀起來響亮點,讀第二聲)〕
3、齊讀。
4、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在哪兒呢?(指名說,相機板書:翁媼 大兒 中兒 小兒)
5、這么多人和景,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一處景,將它們像珍珠一樣串了起來,找找看,看看誰是火眼金睛?(學生交流,指名回答。板書:溪)這個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為咱們是桃溪小學的一員。如果,把這個“溪”換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發現?(齊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現在大家看,這是怎樣的一幅村居圖?(出示課文插圖,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③安居樂業的一家人……)
三、走進村居,在詩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認為誰是最幸福的?說一說你的理由。(學生交流)
2、在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從哪兒可以看出他們是沉醉?(學生交流)景美,心情舒暢,或許也會喝點老酒,微帶醉意。
“醉里吳音相媚好”,詩人先聲奪人,突出翁媼親熱聊天,用吳方言說著貼心話的樣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聲奪人的“法寶”,你的作文定會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
3、句式訓練
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見翁(媼)夸贊媼(翁)說:“ 。”
4、學生自由交流。指名談一談。(男女同桌之間扮演翁媼,自由暢談。)
5、其實,兒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話題。聽——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顏開地對媼說:“大兒子可是咱家的壯勞力,地里的活都讓他承包了。”
2)媼笑著說:“這呀,是幸虧沒有戰爭,大兒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認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該幫他娶個媳婦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兒子,簡直和你一樣的心靈手巧。
……
6、出示“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齊讀)大兒幸福嗎?中兒呢?(指名回答)
句式訓練:
大兒的幸福,在于( );中兒的幸福,在于( ) ;翁媼的幸福,在于( )。
7、當看到最小的兒子的時候,翁媼會是怎樣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學生交流,指答。板書 最喜 )小兒子是“無賴”,翁媼怎么會“最喜”呢?(學生交流)
理解“無賴”。當父母看到你頑皮的時候會怎么說?
小兒子為什么最讓人喜愛呢?(學生交流)哪一個字表現了小兒的活潑可愛?指名說一說。
8、俗話說:皇帝中長子,百姓愛幺兒。前者想到的是責任,后者讓人欣慰。小兒子偷偷地躲到溪邊,躺在那里嘗新蓮子,可真是個精靈鬼。你看,他一邊津津有味地剝著蓮蓬,一邊還津津有味地數著“一顆,兩顆…… ”,讓我們好好地端詳他剝蓮蓬的樣子。(學生交流,理解“臥”)
這個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個“臥”字,不僅讓我們想象到有趣的畫面,還引發了大家的感慨:“動”的時候是那么的隨心所欲、無拘無束;“靜”的時候是這樣的專心致志,全神貫注。一動一靜竟然融合在一個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羨慕“小兒”嗎?為什么?(學生交流)
9、看到“蓮蓬”,你會想到哪些詩?
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兒可能就是剛剛“偷采白蓮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詞人醉了:他陶醉在鄉村生活的淳樸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之中。讓我們也一起來陶醉一番,陶醉在鄉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親相愛之中。(齊聲誦讀,然后背誦。)
11、我們再來看這一家老小,居住在這樣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別說了。如此清貧的日子,他們卻其樂融融。因為即使是這樣簡單的幸福,在當時,許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詞人閑居在上饒老家二十多年,寫了許多詞,形成了“稼軒體”。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卻一直充滿憂慮,憂慮著北方戰場,真是“此生誰料,心在‘戰場’,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這種安居樂業不僅僅是一家兩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遺民淚盡胡塵里”的凄慘。所以說這樣的農村剪影在詞人的心中只是“別調”。他心憂天下,在《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的這一情懷。
四、將“醉”字進行到底
賞析《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一)、初讀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詩人辛棄疾心中的基調是什么?(媒體出示)
2、想一想,“破陣子”這一詞牌表達得意境是怎樣的?(慷慨激昂)你聽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洋溢著愛國、報國的激情。)哪一句寫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壯志未酬?(“可憐白發生”。)
(二)、探詢“醉”的緣由
1、這首詞開篇就“醉”,它和《清平樂·村居》里的“醉”一樣嗎?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俗話說“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詩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學生交流,指名讀一讀。(配上激昂的音樂)
3、詞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樂業,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過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詞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齊讀)
4、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樂融融。“驀然回首”,卻發現咱們和這幸福的一家人,還是半個老鄉呢。(出示吳方言分布圖)讓我們用我們的“吳儂軟語”來讀一讀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配樂,學生用吳方言讀詞,體會。)
五、作業。
同學們,詩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其中,描寫兒童的古詩詞更是膾炙人口,別有韻味:一個“臥”字,精彩紛呈。在課外閱讀積累中,睜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擷到其中亮麗的一枚。試試看,怎么樣?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古代文學,導入課題。
古代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詩、詞、曲。在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嗎?
詞,有好多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有一個名字。如:“水調歌頭”、“西江月”、“清平樂”……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明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全詞。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認真地閱讀課文。要求先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詞中寫了些什么?
1、自讀。
2、指名朗讀。
三、引導細讀,理解詞意。
古代的詩、詞,語言很精煉,內容卻很豐富。閱讀時,不能像閱讀一般的文章那樣,一看就懂,必須反復的閱讀、思考、吟誦,才能真正理解其內容。
閱讀古代的詩、詞,不僅要理解每一個字、詞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寫的情景。
1、閱讀1、2句。
這首詞,是寫作者在農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雖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圍的環境卻是很美麗的。)
2、閱讀3、4句。
接著,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對白發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親昵地交談著。他們交談些什么呢?)
3、閱讀下片。
白發翁媼親昵地交談著。但是,他們是用方言——“吳音”交談的,作者根本聽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斷他們的交談,上去詢問他們,只得站在遠處進行觀察。作者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的情景,終于明白了。
請同學認真地閱讀下片,想一想,那對白發翁媼在交談些什么?
4、回讀全詞。
閱讀古詩、詞,還要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心情怎么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作者在農村中,看到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繼續品味“醉”字。)
四、背誦、翻譯。
五、欣賞插圖。
課本的編者根據詞意,畫了一幅插圖。請大家認真地觀察,進行欣賞,也可以對插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六、作業。
1、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2、書面翻譯全詞。
3、收集有關的材料,想一想,一個偉大的詞人為什么羨慕居住在農村的人呢?
(二)
一、復習,揭題。
在四年級的時候,同學們學過了一首毛主席寫的詞——《卜算子詠梅》。今天,我們又要學習古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板書)
“清平樂”是古代詞中的一種,它的格式是怎樣的呢?大家學了課文就會知道。
二、自讀初悟,了解主要內容。
1、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全詞。并想一想,這首詞寫的誰?
2、指名朗讀。齊讀。
3、提問。學生答后,板書:白發翁媼。
三、引導細讀,深刻理解詞意。
1、提問,討論詞所描寫的主要情節。
作者知道“白發翁媼”是誰嗎?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誰家)
這一對“白發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們在交談些什么嗎?(他們用“吳音”在交談。)
2、追問,討論理解詞的主要意思。
作者聽不懂他們所交談的內容,也沒有上去進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們所交談的內容。大家再細細地閱讀全詞,想一想,這對白發翁媼交談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從詞的1、2兩句中,可以知道:我們雖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圍的環境是很美麗的——小溪從我們的屋旁流過,岸上草木青青。
從詞的下片所寫的內容,可以知道:我們還有三個勤勞而又可愛的兒子呢!
這些都是作者觀察了周圍的情景,猜想出來的。)
3、深問,體會翁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一對白發翁媼居住在這樣自在的農村,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里感到怎么樣?
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他的心情又怎樣?
四、反復誦讀,背誦全詞。
五、翻譯全詞。
(一天下午,天氣沒有中午那樣炎熱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聽到一陣親昵的話語。轉身一看,一對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們的茅屋前,親切地交談著。他們說的“吳音”,我一句也聽不懂。我不忍打斷他們的交談,只得站在遠處看著……
我向他們的周圍看了看,猜到了他們交談的內容。他們雖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圍的景色是美麗的。他們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個勤勞而可愛的兒子。這怎么能不使他們高興呢?
我呆呆地望著……)
五、比較欣賞。
出示毛主席的詞《卜算子詠梅》,引導比較,找出《清平樂》的特點。(“清平樂”有上下兩片;上片每行的字數不等;上下片的韻腳是變化的。)
六、作業。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媼”“剝”兩個生字,理解“翁媼”“吳音”“相媚好”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詞中描繪的情景,體會田園生活的美。
3、了解宋詞的常識及辛棄疾的生平經歷。培養學生對祖國獨特文學形式的喜愛和欣賞的感情。
【教學重點】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生活的和諧美。
【教學難點】理解“相媚好”“無賴”等詞語。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宋詞及辛棄疾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背誦詩詞,導入新課
1、課前學生背誦新近積累的宋詞:
歐陽修《采桑子》、陸游《卜算子·詠梅》、晏殊《破陣子》。
2、揭題:
剛才,同學們背誦的都是宋代詩人的作品,你能說出這些作品的體裁類別嗎?(宋詞)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首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清平樂·村居》。
3、讀課題,注意“樂”是“音樂”之“樂”。說一說預習中學會了什么。
4、教師補充介紹宋詞常識和辛棄疾生平。
二、自學課文及檢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讀正確、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資料。
2、學生自學,教師個別指導。
3、交流與檢查:
⑴ 指名讀,正音。教師給予評價,指導適時停頓。
⑵ 再讀全文,詞義質疑,現在小組內交流,再舉手匯報。
⑶ 說說詩詞大意。
三、習字
1、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個別指導。
2、抄寫詞語。
四、作業
熟讀這首詩。
第二教時
一、交流已經學會的內容,明確本課任務
1、關于課文,你已經學會了什么?
2、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對照檢查:
⑴ 聽寫詞語:
低小、吳音、蓮蓬、雞籠、翁媼。
⑵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注意是否韻味。
⑶ 說出詞所描繪的情景。
過渡:看來我們對這首詞的學習還需要更深入些。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體會詞的情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精讀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借助插圖展開想象:詞中寫的是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情?
2、同小組交流。
3、發言與指導:
⑴ 景:
描述的時候要注意語言的完整與優美,注意順序。
關鍵詞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擴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莊稼。
過渡:
你覺得這樣的鄉村景色怎么樣?更美的是鄉村的人。
⑵ 人:
注意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家?有哪些人?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關鍵詞句: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⑶ 詞人想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關鍵詞:
“醉”、“喜”、“相媚好”。
4、小結:
田園生活美如畫,村居人家樂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詩人一樣,想用手中的筆來描繪此情此景。快打開本子試一試吧!
5、簡單交流后,再次誦讀全文。
三、拓展閱讀
同學們如果對辛棄疾的詞感興趣,課后可以選讀下面幾首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
2、了解詞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初識宋詞。
1、知道今天我們學什么嗎?(請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詞(學生接著說)。是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詩詞”國度,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相信同學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詞,老師想考考大家,老師說前半句,你們一起說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師提供前半句,讓學生接著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這些詩詞連起來讀一遍。
3、這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詩詞。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駐足于農村,寄情于田園,用詩詞表達自己對農村那份濃濃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板書:清平樂村居。“樂”這個字讀yue,一起讀課題。
4、清平樂,是詞牌名。什么是詞牌名呢?出示小資料:清平樂,詞牌名。中國古代,詩人寫成了一首詞,按一定的旋律來吟唱,這旋律的名稱,就是詞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種曲調,一種節奏。
清平樂,是詞牌名,那么“村居”呢?——是這首詞的真正的題目。所以在書寫課題的時候中間空一格或者用間隔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中間要略有停頓。一起再讀課題。
二、自主初讀,感知詞韻。
1、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大家拿起課文,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正確,讀流利。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指名讀。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讀正確
預設: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首詞的最后一句中,有一個多音字——剝bao、bo(板書)
誰來讀一讀這個“剝”字?請把這個詞放到句子中讀一讀。這里的“剝”是指把東西的外殼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蓮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讀這個句子。
注意:“蓮蓬”的“蓬”。
還有一個生字,誰來讀一讀——媼。連著前面的“翁”一起讀。請你領著大家讀一讀。
4、注意了這些字音,誰來把這首詞連起來讀一讀。這次要求看著屏幕讀。(屏幕出示)
5、指名讀。教師指導:讀通、讀正確并不難,但是,同學們,讀詞跟讀詩一樣要慢點,如果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奏來,讀出味道來了,比如說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頓了,注意“檐”字的`聲音——稍微的延長,這就叫綿音,讀詩詞就要這樣讀得停而不斷。來,在位置上自己再練一練。大家一起讀。
6、讀著,讀著,你有沒有發現除了題目外,詩和詞還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了便于比較,我把這首詞,變了個樣。(屏幕出示)白發誰家翁媼和大兒鋤豆溪東之間有一空行,說明它有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詞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詩的每句話對仗都很工整,字數一樣,而詞的每句話字數可以不一樣。因此,詞還有一個小名叫長短句。
7、分男女同學讀,女同學讀上片,男同學讀下片。
三、品讀賞析,感悟詞境。
(一)想象畫面,把握詞意。
1、同學們,俗話說“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這么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饋。
3、隨機朗讀、理解。(理解:吳音,他們是用什么語言聊天的)
4、連起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這首詩的意思就明白了。咱們把自己的感覺、體會放到詩當中去,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詞。
(二)品讀詞句,進入詞境。
1、我們通過想象,基本讀懂了這首詞的意思。但是,還不夠。有人說,一首好詞就好像一壺好茶,越讀越品就越覺得香氣縈繞,韻味深長。所以,我們讀詞就要讀到詞人的內心深處去。那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吧。來,再讀課題。——清平樂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樣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讀著這句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還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讀著“青草”我們就想到綠色的小草,那么讀著“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個字我們的理解就更豐富了。誰來讀讀第一句。評價:你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這如茵的綠草。
同學們,你們還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小溪?——聯系最后一句話,你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小溪?是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陣清風吹來還讓人聞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畫面啊,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們一起讀。
3、同學們,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們都是一家人(出示圖片)。在這五口之家里,給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人呢?
預設一、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誰來讀讀這句詞?說說看,你為什么最喜歡小兒?那就把你的喜歡之情讀出來。
這句話中的“亡賴”在生活中聽說過嗎?那么在這句話里,你覺得“無賴”是這個意思嗎?請你們再去讀讀這句話,你覺得哪個字寫出了小兒的“無賴”呢?——臥。
這里的臥,它有一種姿勢,趴著。趴是臉朝下,同學們,這個頑皮的小兒剝蓮蓬還會有哪些姿勢?一會兒趴著,一會兒躺著,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這個小兒還會有什么姿勢?
請你們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腳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兒剝蓮蓬時的表情?臉上笑嘻嘻的,也許嘴里還嘀咕著什么?嘀咕著什么呢?看著他的晃動的小腳丫,看著他剝蓮蓬的模樣,送他一個成語?小兒真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是啊,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可見,此小兒真乃——無賴。是啊,多么活潑、可愛、頑皮的小兒,誰能把小孩子臥剝蓮蓬的童趣讀出來。注意表情笑著讀。
預設二、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小兒是那么調皮可愛,那么他的兩個哥哥呢?誰來讀一讀。大兒子是那么勤勞、二兒子那么懂事、心靈手巧。
預設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除了這三個兒子,還有哪兩個人讓你們覺得很美?老爺爺、老奶奶。也就是滿頭白發的老年夫妻。
為什么老兩口讓你們覺得很美,你看都滿頭白發了,也許牙齒都掉光了,還美?美在何處——(老爺爺、老奶奶年紀都這么大了,但他們還互相逗趣、說笑,就像年輕人一樣),用書上詞說——相媚好。好一個相媚好,年紀都這么大了好這么相親相愛的,是不是,有些驚訝,來,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讀。——教師指導讀,不僅你驚訝,辛棄疾也很驚訝,你看他都禁不住走進茅屋去問了。哪個詞在問?(誰家)白發誰家翁媼?注意這個“誰家”,讀出問的語氣。
是啊,年紀都這么大了,還這么恩恩愛愛,親密無間。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讀這句詞。
兩位老人就這么坐著,笑著,聊著,心里那個美喲,你瞧,老兩口幾杯酒下了肚,話就多了起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捋著胡子笑著說:老伴呀,;聽著老爺爺的話,老奶奶也樂得笑開了花,說:老頭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說說。
教師引導:同學們,老兩口那個高興呀,老爺爺笑著說:想當初咱們認識的時候,往事——歷歷在目,一晃就是——幾十年了,現在咱們老了,雖然老了,可是孩子們卻讓我們——放心那,高興那。正應了那句恩恩愛愛,白頭偕老。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再讀這句話。
(三)提煉詞眼,沉醉詞境。
1、哎,這里的“醉”僅僅是指老兩口喝醉了嗎?——他們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讀書要聯系上下文,從詞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讀出了什么?——他們家生活條件并不好,很貧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為什么老兩口還那么樂乎乎的,還陶醉了呢?老兩口到底“醉”在哪兒——請把你的想法簡要地寫在紙上。
3、是啊,生活貧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樂、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兩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爺爺、老奶奶一家人嗎?陶醉的還有誰?——作者。是啊,詩人辛棄疾,也深深地陶醉了,來,我們讀出詩人那醉醉的感覺來。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讀這首詞的時候,還有誰陶醉了?——我們。來,讓我們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樂朗讀整首詞。
5、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們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體驗詞情。
1、同學們,一份溫馨和諧、自在的鄉村生活為什么讓詞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書:心醉田園);他在陶醉之余又會想些什么呢?老師相信讀了這段文字,你會有深刻的感悟: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復失地,渴望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為抗金而不懈努力。42歲時遭受投降派的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壯志難酬、報國無路是悲憤的,但他仍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
2、同學們,看了這段資料,我們想你們一定明白了辛棄疾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著這安寧祥和、溫馨和諧的村居生活,辛棄疾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
3、同學們,你們都說出了辛棄疾當時的心聲。那就讓我們把這份心聲融入我們的筆尖,把這首詞端正美觀地書寫在字帖上。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圖文結合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2、農村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優點,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物質條件比現在差得多,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沒有車輛,交通落后,農村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當時社會動蕩,連年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目睹著這一切,他渴望見到農村平靜、安寧、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來到了農村,終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貧樂?村居”圖
3、圖上是怎樣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介紹嗎?(對照畫面學生練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你準備用什么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清貧樂?村居”。配樂朗讀。
二、初學詩意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正音)
3、集體交流檢查,指名同學讀文、點評。(指正讀音bāo剝)
4、男女生賽讀,齊讀。
5、再讀課文,對照圖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獲:(注意學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兒鋤豆……二兒……”
7、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翁媼”老年婦女
“臥剝”伏在地上剝東西
“吳音”吳地方言
8、對照插圖說說整首詩意。
9、指名學生試說,集體練說。
10、再對照詩意再現畫面,說說你眼前呈現出了哪些畫面。
三、分塊品讀
1、教師引導過渡,出示“清貧樂?村居”分解圖。
2、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面來理解、想象、解說。
3、學生自由選擇準備。(想象要豐富)
4、集體交流。(體會與指導讀書相結合)
(1)小兒臥剝蓮蓬。我似乎看到了、聽到了……
(2)大兒鋤豆溪東。
(3)“二兒正織雞籠”二兒會怎樣想……
(4)“醉里吳相媚好,……翁媼”
這一對老人會聊些什么?(大兒、二兒、小兒……以后的生活)
指名讀這二句話,想象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們繼續往里走,還會見到什么畫面?
2、同桌互說交流。
3、指名說。
4、辛棄疾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5、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品味情感,表達了什么感情。
六、小結、作業
選擇剛才你選擇的畫面,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3、通過讀懂課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祥和而寧靜的意境,感受農家生活快樂、愜意、悠閑、和諧。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能看圖描述。
【教學重點】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教學難點】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能看圖描述。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插圖、古典音樂(古箏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1、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燦爛的明珠,在宋代,詞的創作達到了巔峰。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板書課題:清平樂村居)誰來讀課題?
2、正音:樂(yuè) 齊讀課題
(簡介)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讀課題時,中間注意停頓,再一起讀一遍。
3、讀到“村居”,我們就會想到農村,在你的印象中農村是什么樣的畫面呢?(指名說)
4、設疑:辛棄疾的詞中究竟描寫了怎樣的鄉村,怎樣的人家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學習這首詞。
二、初讀感知,誦讀正音。
1、幻燈出示整首詞,自由朗讀,把每個字讀正確,讀響亮。
2、指名2-3名學生讀。(同學們注意聽了, 老師請一個同學讀的時候,你們也要在心里跟著讀)相機正音:翁媼 蓮蓬 臥剝
3、指導朗讀:
(1)詞和詩一樣,要讀出節奏來,只有把節奏讀正確,才有獨特的音韻美, 這首宋詞有上下兩闋,兩闋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咱們一起來試著讀一讀。(出示劃分節奏的詞)
(2)此也可以排列成詩的格式來讀,你看——(幻燈出示),請男同學和女同學來比一比,看誰讀的節奏感美。
三、品讀賞析,感悟詞境
(一)想象畫面,品悟詞意。
1、(出示插圖與句式提示)這首詞樸實易懂,聯系插圖及注釋,哪些詞語、句子你自己能讀懂?你從中看到一幅幅怎樣的畫面?請結合這個句式,發揮你們的想象:讀著 ,我仿佛看到(聽到) 。
(自由品讀,一邊讀,一邊看著圖想象每句話的畫面。)
生交流(預設):
▲感悟人和
大兒、中兒的勤勞孝順
(1)古詩詞的語言和現代語言不一樣。“豆”是莊稼,真正鋤的應該是豆田里的雜草。
(2)中兒是指——?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這兩個兒子怎樣?怎么夸他們?
(3)表達訓練: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這個詞,你會怎么夸?
小兒調皮可愛。
(1)品“亡賴”
①“亡”與現在的“無”同音同義,是古漢語的讀法。
②這句話中的“亡賴”在生活中聽說過嗎?你覺得文中的“亡賴”是什么意思?(相機板書:亡賴)具體表現在哪里?(臥)從“臥”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這個頑皮的小兒子剝蓮蓬時還會有哪些姿勢?從剝蓮蓬的姿勢中可以體會到小兒子怎么樣?(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潑 調皮可愛)
③練習說話:看看圖,想象一下小兒頑皮的樣子,剝蓮蓬時的表情、言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指導朗讀:小兒那無拘無束 調皮可愛的樣子實在讓人喜歡,那就把咱們的喜歡之情讀出來。
▲感悟景美
(1)讀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機板書:茅檐 青青草)
(2)綠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條什么樣的小溪?
(3)指導朗讀:如果你就是溪邊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從你身邊流過,讀出你的感受。
小結:瞧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農村真是自有一番樂趣呀。那就讓我們走進畫中,聽他們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媼”
“翁媼”分別是圖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畫面,老爺爺和老奶奶的關系是?(夫妻)所以,在這首詞里“翁媼”的意思是?(一對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吳音”
師相機講解“吳音”:辛棄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在江西上饒,上饒在春秋時期屬于吳國。“吳音”就是吳國的地方話。這老兩口在用當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邊看圖邊想象,他們會聊些什么呢?聽著他們聊天的內容,看著他們聊天的樣子,你能體會出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嗎?(相機板書:相媚好)
(二)提煉“醉”字,漸入詞境。
引導學生感受“醉”之“陶醉”。(師:多么溫馨、悠閑自在的生活!老兩口怎能不感到滿足和幸福呢!這兒的“醉”僅僅是喝酒后的“醉意”嗎?它還指什么意思?(陶醉)這老兩口為什么而陶醉了?請一位同學再來讀讀著首詞,其他同學聯系上下文一邊聽一邊想。
(5)交流
(6)指導朗讀:這對老夫婦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們讀書的時候,是誰在陶醉? 讓我們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樂朗讀整首詞。
四、生成畫面,描述詞境。
1、這首村居描繪的是一戶農家的生活畫面。同學們默讀這首詞,把這些畫面在心中理理順。
2、交流看到的畫面
師:我請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詞,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象,你按順序分別看到了什么畫面。出示句式:我看到這樣的畫面 ,詞中是這樣寫的 。
▲風景圖
你先看到了什么畫面?在這首詞里是怎么寫的?不看書,你能把這句話說一說嗎?
▲相媚圖
你接著看到了什么畫面?老兩口恩恩愛愛,這首詞中是怎么寫的?
▲三兒圖
最后你會看到什么畫面?
3、你看,我們用想畫面、說畫面的方法,就可以試著把整首詞的內容給記住了。請同學們看著這幅插圖,同桌之間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這是什么樣的村居生活?
(和諧美滿的村居生活 快樂的村居生活 充滿詩情畫意的村居生活)
五、簡介作者,深悟詞情
過渡:同學們把作者辛棄疾的感受都說出來了,這戶人家住的雖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看到這一家幸福安寧的生活,其樂融融的場景,作者辛棄疾也深深陶醉了,創作了這首詞。辛棄疾大家了解嗎?
1、出示作者資料,介紹詞人辛棄疾以及他的生活經歷,幫助學生領會作者對農村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2、體會詩人情感:讀完這段資料,我想你們一定明白了辛棄疾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著這安寧祥和、溫馨和諧的村居生活,辛棄疾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
3、齊誦全詞(讓我們把這份心聲融入到我們的朗讀中吧!)
4、我們讀了這么多遍,我想那愜意、悠閑、和諧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記在我們心中了。我們來試著背一背這首詞,能背的同學就盡量背,記不住的也可以看著書讀。(出示畫面師引背)
六、總結課堂,鞏固延伸。
1、現在這村居生活和諧美好的畫面就像這首詞中的那條小溪緩緩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間,流淌永遠——永遠——
2、出示課后作業
(1)回家把這首詞有感情地吟誦給爸爸、媽媽聽。
(2)結合詞的內容,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畫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清平樂 · 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景美)
~~~相媚好~~~ (人和)
~~~無賴~~~ (情真)
~~~醉~~~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
2、了解詞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初識宋詞。
1、知道今天我們學什么嗎?(請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詞(學生接著說)。是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詩詞”國度,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相信同學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詞,老師想考考大家,老師說前半句,你們一起說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師提供前半句,讓學生接著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這些詩詞連起來讀一遍。
3、這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詩詞。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駐足于農村,寄情于田園,用詩詞表達自己對農村那份濃濃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板書:清平樂村居。“樂”這個字讀yue,一起讀課題。
4、清平樂,是詞牌名。什么是詞牌名呢?出示小資料:清平樂,詞牌名。中國古代,詩人寫成了一首詞,按一定的旋律來吟唱,這旋律的名稱,就是詞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種曲調,一種節奏。
清平樂,是詞牌名,那么“村居”呢?——是這首詞的真正的題目。所以在書寫課題的時候中間空一格或者用間隔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詞牌名和題目中間要略有停頓。一起再讀課題。
二、自主初讀,感知詞韻。
1、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大家拿起課文,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正確,讀流利。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指名讀。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讀正確
預設: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首詞的最后一句中,有一個多音字——剝bao、bo(板書)
誰來讀一讀這個“剝”字?請把這個詞放到句子中讀一讀。這里的“剝”是指把東西的外殼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蓮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讀這個句子。
注意:“蓮蓬”的“蓬”。
還有一個生字,誰來讀一讀——媼。連著前面的“翁”一起讀。請你領著大家讀一讀。
4、注意了這些字音,誰來把這首詞連起來讀一讀。這次要求看著屏幕讀。(屏幕出示)
5、指名讀。教師指導:讀通、讀正確并不難,但是,同學們,讀詞跟讀詩一樣要慢點,如果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奏來,讀出味道來了,比如說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頓了,注意“檐”字的聲音——稍微的延長,這就叫綿音,讀詩詞就要這樣讀得停而不斷。來,在位置上自己再練一練。大家一起讀。
6、讀著,讀著,你有沒有發現除了題目外,詩和詞還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了便于比較,我把這首詞,變了個樣。(屏幕出示)白發誰家翁媼和大兒鋤豆溪東之間有一空行,說明它有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詞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詩的每句話對仗都很工整,字數一樣,而詞的每句話字數可以不一樣。因此,詞還有一個小名叫長短句。
7、分男女同學讀,女同學讀上片,男同學讀下片。
三、品讀賞析,感悟詞境。
(一)想象畫面,把握詞意。
1、同學們,俗話說“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這么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饋。
3、隨機朗讀、理解。(理解:吳音,他們是用什么語言聊天的)
4、連起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這首詩的意思就明白了。咱們把自己的感覺、體會放到詩當中去,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詞。
(二)品讀詞句,進入詞境。
1、我們通過想象,基本讀懂了這首詞的意思。但是,還不夠。有人說,一首好詞就好像一壺好茶,越讀越品就越覺得香氣縈繞,韻味深長。所以,我們讀詞就要讀到詞人的內心深處去。那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吧。來,再讀課題。——清平樂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樣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讀著這句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還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讀著“青草”我們就想到綠色的小草,那么讀著“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個字我們的理解就更豐富了。誰來讀讀第一句。評價:你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這如茵的綠草。
同學們,你們還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小溪?——聯系最后一句話,你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小溪?是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陣清風吹來還讓人聞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畫面啊,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們一起讀。
3、同學們,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們都是一家人(出示圖片)。在這五口之家里,給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人呢?
預設一、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誰來讀讀這句詞?說說看,你為什么最喜歡小兒?那就把你的喜歡之情讀出來。
這句話中的“亡賴”在生活中聽說過嗎?那么在這句話里,你覺得“無賴”是這個意思嗎?請你們再去讀讀這句話,你覺得哪個字寫出了小兒的“無賴”呢?——臥。
這里的臥,它有一種姿勢,趴著。趴是臉朝下,同學們,這個頑皮的小兒剝蓮蓬還會有哪些姿勢?一會兒趴著,一會兒躺著,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這個小兒還會有什么姿勢?
請你們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腳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兒剝蓮蓬時的表情?臉上笑嘻嘻的,也許嘴里還嘀咕著什么?嘀咕著什么呢?看著他的晃動的小腳丫,看著他剝蓮蓬的模樣,送他一個成語?小兒真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是啊,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可見,此小兒真乃——無賴。是啊,多么活潑、可愛、頑皮的小兒,誰能把小孩子臥剝蓮蓬的童趣讀出來。注意表情笑著讀。
預設二、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小兒是那么調皮可愛,那么他的兩個哥哥呢?誰來讀一讀。大兒子是那么勤勞、二兒子那么懂事、心靈手巧。
預設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除了這三個兒子,還有哪兩個人讓你們覺得很美?老爺爺、老奶奶。也就是滿頭白發的老年夫妻。
為什么老兩口讓你們覺得很美,你看都滿頭白發了,也許牙齒都掉光了,還美?美在何處——(老爺爺、老奶奶年紀都這么大了,但他們還互相逗趣、說笑,就像年輕人一樣),用書上詞說——相媚好。好一個相媚好,年紀都這么大了好這么相親相愛的,是不是,有些驚訝,來,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讀。——教師指導讀,不僅你驚訝,辛棄疾也很驚訝,你看他都禁不住走進茅屋去問了。哪個詞在問?(誰家)白發誰家翁媼?注意這個“誰家”,讀出問的語氣。
是啊,年紀都這么大了,還這么恩恩愛愛,親密無間。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讀這句詞。
兩位老人就這么坐著,笑著,聊著,心里那個美喲,你瞧,老兩口幾杯酒下了肚,話就多了起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捋著胡子笑著說:老伴呀,;聽著老爺爺的話,老奶奶也樂得笑開了花,說:老頭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說說。
教師引導:同學們,老兩口那個高興呀,老爺爺笑著說:想當初咱們認識的時候,往事——歷歷在目,一晃就是——幾十年了,現在咱們老了,雖然老了,可是孩子們卻讓我們——放心那,高興那。正應了那句恩恩愛愛,白頭偕老。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再讀這句話。
(三)提煉詞眼,沉醉詞境。
1、哎,這里的“醉”僅僅是指老兩口喝醉了嗎?——他們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讀書要聯系上下文,從詞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讀出了什么?——他們家生活條件并不好,很貧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為什么老兩口還那么樂乎乎的,還陶醉了呢?老兩口到底“醉”在哪兒——請把你的想法簡要地寫在紙上。
3、是啊,生活貧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樂、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兩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爺爺、老奶奶一家人嗎?陶醉的還有誰?——作者。是啊,詩人辛棄疾,也深深地陶醉了,來,我們讀出詩人那醉醉的感覺來。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讀這首詞的時候,還有誰陶醉了?——我們。來,讓我們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樂朗讀整首詞。
5、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們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體驗詞情。
1、同學們,一份溫馨和諧、自在的鄉村生活為什么讓詞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書:心醉田園);他在陶醉之余又會想些什么呢?老師相信讀了這段文字,你會有深刻的感悟: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復失地,渴望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為抗金而不懈努力。42歲時遭受投降派的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壯志難酬、報國無路是悲憤的,但他仍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
2、同學們,看了這段資料,我們想你們一定明白了辛棄疾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著這安寧祥和、溫馨和諧的村居生活,辛棄疾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
3、同學們,你們都說出了辛棄疾當時的心聲。那就讓我們把這份心聲融入我們的筆尖,把這首詞端正美觀地書寫在字帖上。
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圖文結合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審題
1、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芭。
2、這節課,老師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3、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
4、古代的詞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形式,每一種格式有一個名稱。《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5、齊讀課題,讀到“村居”,你會想到什么?
二、讀文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課文。
3、指名同學讀文、點評。(正音“剝”、“媼”)
4、男女生賽讀,齊讀。
三、讀懂
1、投影“村居”的殘缺圖
2、讀詩想象:圖上缺什么?
3、用自己的話補充圖意。(師隨機打出相應畫面)
“翁媼”
“茅檐低小……
“溪上……”
“最喜小……” “臥剝”
“大兒鋤豆……
“二兒……”
4、隨機理解:
相媚好、吳音、除豆
5再讀課文,對照圖,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嗎?
無賴(讀句和看圖結合起來理解)
醉 (醉什么意思?誰醉?為什么而醉?)
四、讀好
1、自由讀
2、指名讀
3、男女對讀
五、背好
1、方法:一邊讀詞,一邊看圖,眼珠移動。
2、嘗試記憶
3、指名背
4齊背
六、說好
此時,你看著圖,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想法。
七、欣賞
古詞今唱《清平樂 村居》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理解課題。
1.這節課我們先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欣賞幾幅功力非凡的國畫。(播放課件:一組國畫)
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它講究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疏密,有時它還留有許多空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國畫上一般還題上字,蓋上印章,使之成為一幅完美之作。
2.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播放課件:課文插圖)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如果請你給這幅畫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請同學們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時邊板書邊說“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所以中間要空一格)
4、指導讀題:要把課題讀好,你認為要注意什么?你能給大家提個醒嗎?
(“樂”的讀音,詞牌與詞題中間要略有停頓)
5.題目的意思能理解嗎?(鄉村人家)
6、過渡:辛棄疾在《清平樂村居》里描寫了怎樣的鄉村?怎樣的人家呢?讓我們打開課文,來讀讀這首詞。
(設計意圖:第一,在悠揚舒緩的音樂中欣賞精美的國畫作品,傾聽老師的抒情解說,使學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國畫的特點——空白,為后面的訓練:“抓住空白,展開想象,擴寫句子”埋下伏筆。第二,由課外國畫引入課文插圖,讓學生給畫取名,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從而輕松地說出了各具特色的畫名。)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師:老師本來想范讀,可今天嗓子不好,你們愿意代老師讀嗎?代老師讀,一個要求“讀得正確、流利”。為了確保能讀得正確、流利,誰愿意給大家提個醒,哪些字詞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們馬上就要代表老師讀了,預習時讀了幾遍?為了替老師爭光,把小老師當好,你們把這首詞再讀兩遍,怎么樣?
2.自讀課文。
3.指名讀,師生評。
(設計意圖:老師以自己嗓子不好創設了一個特殊的情境——請學生做小老師代老師讀,為老師爭光。這樣就給了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為了能當好小老師都能積極主動地去讀。)
三、二讀課文,讀出節奏。
1.古詩詞的朗讀,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還要讀出詞的節奏美。要讀出節奏美,就要體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頓。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頓的地方,讀時要做到“停而不斷”(老師范讀),而不能……(舉反例)。
2.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筆來,你覺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頓,用“/”劃出,然后試著讀出詞的節奏美,我相信小老師一定會比剛才讀得更好。
3.指名讀,師生評。
(設計意圖:這一塊的教學對學生閱讀有了新的要求,為了讓學生領會“讀出節奏”,老師通過兩種范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對于整首詞的節奏,老師沒有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分出不同的節奏,讀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讀課文,熟讀成誦。
1.師:這46個字的詞,如果老師范讀,一定不用看書,站在講臺前背誦出來,那多自在,多瀟灑,也更能體現老師的風采,你們做小老師,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誦出來嗎?你們再準備準備,好嗎?
2.指名背誦。
點評:老師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讀成誦,展示小老師的風采。
五、學生質疑,理解詞意。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已經讀了這么多遍了,再將圖文結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詩詞畢竟難懂,到目前為止,你還有什么字詞難以理解?
2.質疑。(如果學生能解答,可讓學生說說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師點撥。(吳音;無賴的古今義;臥剝蓮蓬;)
(設計意圖:教學內容疏密有致,學生質疑時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詞,老師沒有一一作答,只讓已理解的學生很快地一說而過,重點放在理解“吳音”和“臥剝蓮蓬”上。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吳音的特點,使學生真正領悟了白發翁媼的親密、浪漫。又通過兒童化的語言描述了吃蓮蓬的滋味,讓學生感知了小兒的“無賴”。教學節奏張弛結合,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陶冶了學生的身心。)
六、四讀課文,讀出畫面
1.讀書時,如果一邊讀腦海里能一邊出現與之相關聯的畫面,那就真正讀進去了,老師能做到,我相信你們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們就低低地吟誦,甚至可以閉起眼睛來吟誦,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學生試著邊低聲吟誦,邊想象畫面。
3.指名學生說說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樂朗誦。
點評:學生說出畫面,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紹了這首詞的意思,一舉兩得。
七、五讀課文,讀出情趣。
1.讀到現在,你覺得哪一句最有情趣?為什么?(一老一少)
2.老師范讀。(動作表情適當夸張,展現出老人的親昵、小兒的頑皮)
3.各自練習。(可設計動作)
4.指名讀。
5.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棄疾先生是什么態度?
6.對這首詞的作者辛棄疾,誰了解?(課件:介紹辛棄疾).
7.誰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辛棄疾“喜”什么?聯系寫作背景想想為什么“喜”?
8.剛才我們給這幅圖起了個名,現在能不能在這幅圖上題一句話?
9.小結: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延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學們以后在宋詞中盡情遨游,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老師的范讀,把這首詞內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原來古詩詞還可以這樣讀,并努力嘗試著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過朗讀外化出來。)
八、作業:抓住空白,展開想象,擴寫句子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在表現手法上與國畫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古詩詞語言含蓄,給讀者留下許多空白,也就有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能不能把你認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過你的想象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呢?比如“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也多了起來,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當然,你也可以寫鄉村的景色,還可以寫大兒、二兒、小兒。
(設計意圖:訓練繼續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為主,并把內在的言語轉為書面語言。)
教材簡析: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1.讀通讀懂這首詞,體會農家樂,感受田園生活的純樸。
2.能體會這首詞的情趣,并能根據自己的感悟讀出情趣。
3.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
重點難點:體會這首詞的情趣,感悟這首詞的意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設計理念:一、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將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動態過程。其中的轉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自主的閱讀,自能的感悟,自動的內化。因此,本節課我始終以讀為主,通過反復朗讀,要求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賞析,解讀這首詞。二、注意從文本出發,從學情出發,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綜合效應。三、正確處理課堂的張弛虛實,圖文有機結合,不求面面俱到,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留下廣闊的空間。
設計思路:圖文結合,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本課自然之景與和諧生活有機交融,相得益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吟詠、觀察插圖、想象畫面等方法,步入這首詞所創設的美好境界中去,從而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情感。同時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理狀態。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詞的韻律美。
2、正確理解文中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課文描繪的畫面,體會課文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詞圖對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課文插圖)瞧,這就是作者筆下的村居風景。結合插圖,聯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了呢?
2、學生自由說(教師相機點撥,總結學法:看來結合課文插圖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們理解古代作品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3、還有哪些字、詞、句不明白的嗎?(“無賴”“相媚好”兩個詞語的教學)
(1)、無賴:借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無賴是什么意思呢?(不講道理,不聽話......有貶義之意)那一個無賴的孩子怎么會說最喜呢這不是很矛盾嗎?那你覺得在這里“無賴”是什么意思呢?(頑皮,調皮)在生活中其實我們的父母也經常會用這樣看似批評的話表達對我們的疼愛之情,你能想起來嗎?(讀出無賴)
(2)、相媚好:由“媚”字展開教學,媚字左邊是一和女右邊是一個眉,好象是說年輕女子的眉毛,美嗎,好嗎?那課文中誰會說誰好呢?(翁說媼)是嗎?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釋:互相夸獎對方的好。他們會怎樣夸獎對方呢?
(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在一個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正親熱的坐在一起,正說著些什么?你聽......
(學生先自己互相說,教師點撥后指名說)
4、多么恩愛的老兩口,多么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啊!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一起去描繪如詩如畫、清新恬靜的鄉村生活,把你最感興趣的一個小畫面寫下來?(學生寫后交流,教師相機點撥評價:多么好的環境、多么樸素的一家人)
5、再讀全文,整體感受。
二、咬文嚼字,體會情感美
1、你能用一個字說說你讀了課文后的感受嗎?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歸路,那咱們就不回去了,咱們一起去和這家的公公、婆婆、還有三個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誰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說話(同桌進行)
3、看來這些孩子都能說普通話,交流起來比較方便。可是這對老夫妻,年級大了,耳朵也不太好,還只會說吳音,我們怎么和他們聊天呢?這樣,老師和你們一起去和他們二老聊聊?
4、設置問題:“你家這么多人就住在這小茅屋里?你們為什么還總是笑容滿面呢?”
(學生自由表達)
心安茅屋穩,家貧菜根香,難怪二老的臉上總是笑容滿面呢!這樣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師幾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小詩歌!
5、“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辛棄疾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紹)
(學生自由說,教師注意提升)
6、在那個戰爭不斷兵荒馬亂的時期,這樣一家人的生活誰不向往,這樣的生活誰不沉醉呢?讓我們一起再讀課文。板書(醉)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課后多讀一些宋詞,在宋詞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
2、了解詞的一般特征。
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重點難點:讀中悟情,讀中悟境。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對詩導入
1、屏幕出示:教師說詩歌上句,學生對下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這些詩詞連起來讀一遍。
2、這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詩詞。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駐足于農村,寄情于田園,用詩詞表達自己對農村那份濃濃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
3、板書:清平樂﹒村居。“樂”這個字讀yue。”清平樂”是詞牌名。出示小資料了解詞牌名。 “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二、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通過朗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合作學習
這首詞語言明快,淺顯易懂,因此老師先不講,讓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歌的意思,你們有信心做好嗎?
如果在理解詩歌意思的時候遇到困難我們該怎么辦?
(1、看注釋 2、查閱工具書 3、聯系上下文 4借助插圖 ……)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四、全班交流
通過剛才的自學嗎,你理解了那一句詞的意思,跟大家說一說。
1、“大兒鋤豆溪東”,是說大兒子在溪東的豆地里除草。
2、“中兒正織雞籠”,是說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師:從這兩句詞可以看出兩個兒子怎樣?(勤勞、懂事、做事認真、能干……)
3、交流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意思。
對比理解“無賴”一詞的用法:
(1)他是這一帶出了名的地痞無賴,人人見了怒不敢言。
(2)“你這個小無賴!”媽媽瓜了小弟弟的鼻子一下,親昵地說。
4、理解“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意思。
師:除了三個兒子,詞中還提到了兩個人物,他們是誰呢?(翁、媼)
翁和媼在做什么?(喝酒、聊天)
“醉”怎么理解?(喝了酒,有些醉意。)
“相媚好”是什么意思?你來猜一猜。(親密的樣子;相親相愛;逗趣取樂……)
你能說說這兩句詞的意思嗎?(不知誰家的白發蒼蒼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操著悅耳的吳音,在醉里閑談取樂。)
放飛想象:猜一猜這對親密的老夫妻可能在談些什么?(談他們的三個兒子。)
情景模擬游戲:選擇扮演翁或媼向老伴夸一夸三個可愛的兒子。
5、還有那兩句詩我們沒有說到?交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將“青青草”換成“青草”行嗎?(不好,“青青草”寫出了小溪邊的青草茂盛的樣子。)
透過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小溪?
出示:我仿佛看到了 的小溪。(潺潺的;清澈的;碧綠的;嘩嘩流淌的;開滿荷花的;游動著小魚的;彎彎曲曲伸向遠方的……)
6、齊讀全詞,邊讀邊想像詞中的畫面。
7游戲:我說你對。找同學按順序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其他同學馬上對出這名同學描述的是那一句詞。
師:你先看到了什么畫面?
一生:一座茅屋又低又矮,小溪邊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
其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畫面?
……
8、出示:這是 的村居生活。(幸福美好;親親熱熱;甜甜蜜蜜;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詩情畫意;安居樂業……)
9、出示辛棄疾資料,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10、感情朗讀全詞。
11、文中的“醉”僅僅指喝醉酒嗎?
五、擴展閱讀
對比欣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建議閱讀:《青玉案》、《菩薩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朗讀并背誦課文。
2、在感知、體驗、表達的閱讀對話中,體會詞的意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教學重點】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
【教學難點】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都知道“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燦爛的明珠,詩的創作創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詞的創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辛棄疾寫的一首詞。
二、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1、誰把課題讀一遍。這個“樂”字還有什么讀法?“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讀課題時,中間注意停頓,再一起讀一遍。
2、讀到“村居”,我們就會想到農村,在你想象中農村是什么樣的畫面呢?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首詞,看看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什么樣的。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每個字讀正確了,讀響亮了。哪個字讀音沒有把握的,自己先想辦法解決。
3、指名讀生字。再指名讀課文,適時指導“剝”的讀音。講解詞的上闕與下闕以及朗讀。
三、精讀課文,品悟詞意
1、(出示插圖)這首詞樸實易懂,聯系插圖,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讀懂?
要點一:
讀到“青草”,我們仿佛看到了綠色的小草;那讀這“青青草”呢?多一個字我們的理解就更豐富了。來讀一讀這句話。綠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條什么樣的小溪?
再讀這句話。
要點二:
古詩詞的語言跟我們平時的表達習慣不一樣。“豆”是莊稼,真正鋤的應該是草;“中兒”就是二兒子。你會怎么夸這兩個兒子?讀一讀這句話。誰來說說這最小的那個孩子呢?這里的“無賴”是頑皮、可愛的意思,那從哪兒看出小兒子“無賴”呢?
指導理解臥剝蓮蓬。你能把臥成其他的詞嗎?如“躺”“趴”“睡”。
比較一下這幾個詞,哪個更好一點。
“臥”字把時趴時躺時睡的小孩子寫活了,更寫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愛。
把整個下闕讀一讀。
2、這首詞還有哪兒你不好懂的呢?
要點: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話是有點難度,看看這句話中有哪些詞語你能讀懂的?“翁媼”分別是圖上的哪位老人呢?邊看圖邊想象,你還能讀懂哪個詞語?
“醉”喝酒后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個地方在三國時期歸吳國,所以稱吳音。這里就是指老兩口在說話,聊天。
那么他們怎么樣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嗎?
那么他們會聊些什么呢?
也許老爺爺會對老奶奶說:
也許老奶奶會對老爺爺說:
指導朗讀。
3、這首村居描繪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畫面。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首詞,把這個畫面在心中理理順。我請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詞,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象,你按順序分別看到了什么畫面。
要點一:
誰來說說自己先看到的畫面?這寫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環境,在這首詞里是怎么寫的?不看書,你能把這句話說一說嗎?
要點二:
你們還看到了什么畫面呢?老兩口恩恩愛愛,這首詞中是怎么寫的?你還看到了什么畫面?記得詞里是怎么寫的嗎?你看,我們用這想畫面、說畫面的方法,就可以試著把整首詞的內容給記住了。
四、賞讀課文,體驗詞境
1、那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話來寫一寫這村居,你會選擇哪個畫面來寫呢?那就趕快動筆寫一寫。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麗的畫面;老兩口恩恩愛愛,大兒、二兒勤勞能干,小兒無憂無慮,好一幅安居樂業圖!)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村居生活?你們都說出了辛棄疾當時的感受啊!請瀏覽一段資料。
出示資料:
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定寧靜的生活,一直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卻遭受*臣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這首詞就在他被貶之后寫的。
我相信,現在你們再讀這首詞,一定會有更加獨特、深刻的感受。
(我聽出了你的快樂、也聽出了你對這種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3、我們讀了這么多遍,我想這個村居也一定記在我們心中了。我們來試著背一背這首詞,能背的同學就盡量背,實在記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書。師引背。這首詞韻律很美,如果配上好聽的音樂就更美了。請大家欣賞這首歡快的歌,可以一起打節奏、一起唱。
(欣賞歌曲。)
五、延伸課文,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