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詩人“心靈”的相會——《靜夜思》教學案例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短短的“二十字”將李白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情懷,夜深之時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灼熱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構成了極其濃郁的思鄉意境。可是,時代變遷形成了古代漢語與現代語言的差異,拉遠了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也給學生帶來了理解上困難。本詩雖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傳統教法,讀讀、寫寫、背背,不創造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詩意境界和審美心理狀態,就不能促成學生與詩人“心靈”的相會,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詩教學。在借鑒一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促成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相會。
詩境之一:走入靜夜置身詩人環境
“你頭腦中的夜晚是怎樣的?安靜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詩人李白在這樣安靜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 伴隨著《思鄉曲》,教師輕聲地與孩子們交流著,并結合學生的感受板書課題“靜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輕輕悄悄,努力結合詩營造一種靜謐的意境。學生也受了音樂的感染,讀課題時全然進入了角色,讀得格外的靜,話音顯得格外的深幽。孩子們伴著那略帶憂傷的思鄉曲,臉上寫滿了沉靜,他們不自主地低吟著。那純真的表情,那動人的聲調,真切地讓人感受到“詩意”的魅力。
評析:
按常規,這個片段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讀,那種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觸及到文字層面的感受。而一旦創造出與課文詩意境界相和諧的課堂教學意境,就一下子觸及到文字的內在意蘊——詩人、古詩及詩意的“心靈”。這里,教師運用詩意的教學語言、詩意的媒體音樂,巧妙地實現了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相會。有了這心靈意會,教學就有了真趣和詩意。
如果教學只局限于古詩,不超越古詩,不站在更高更廣闊的境界對古詩意境進行創造性地開掘、拓展和建構,那教學只能是狹小和低層次的,同時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詩的內涵,感受古詩心靈的。
詩境之二:走進詩中獲取詩人感受
教學了生字、生詞,教師又反復引導學生讀課文,有的學生已經能背誦全詩。
清幽的音樂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畫面上的月光灑落在詩人的床前,教師的話語很抒情:“明亮的月光灑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詩外,而是讓他們忘卻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詩中去,以第一人稱的形式獲取直接的感受,從而與詩人心靈相同,引起共鳴。
孩子們的想象力馬上被激發起來了,一個個沉浸在無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鋪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給我的房間罩上了一層白色的面紗。”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陣煙。”
……
評析:
有了這個環節,教學的境界和內涵就顯得開闊和豐富了。教師也完全不必再畫蛇添足地設計“為什么詩人以為地上鋪了一層白色的霜”這樣的問題了,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學環節里了。在小學生的心靈中,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這個環節這么真切、生動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們的心靈是蘊藏豐富的礦藏,但他們自己很難憑空發現、發掘和發展,必須在教學中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詩意情境,才能實現自我的發現和發展。如果說,上個教學環節已經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靈有所拓展和豐富,但是還不夠,還要在更高的層面和更大的空間再加拓展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