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鑼打鼓賽龍舟(通用2篇)
敲鑼打鼓賽龍舟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歌唱、表演、律動等藝術活動,初步掌握二聲部歌曲的演唱。
2、運用簡單的打擊樂器,感受劃龍舟時的熱烈情景,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好二聲部的演唱形式。
三、教學準備:
歌曲錄音帶,有關劃龍舟時的熱烈場景圖片。
四、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學生聽音樂進教室,師生互唱問好歌。
2.導入新課:
(1)復習歌曲《包粽子》,學生有感情的演唱。
(2)引出端午節的一系列活動,師生共同欣賞賽龍舟的圖片,教師啟發學生:
賽龍舟是哪個民族的民俗?為什么要舉行這樣的活動?這項活動包括哪些樂器?用的是什么節奏?
師一一做解答,賽龍舟是南方各個民族都喜愛的活動,傳說很久以前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江里灑下米酒等食物,很多的船家還駕駛著船只在江面上不停的開來開去驅趕爭食的魚蝦,到后來就演變成賽龍舟。這項活動中有大鼓和鑼兩樣樂器,人們邊劃船邊喊號子。
3.節奏練習: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嗨 喲!嗨 喲! 嗨 喲! 嗨 喲! 嗨 喲! 嗨 喲! 嗨 喲! 嗨 喲!
學生邊劃拍邊讀節奏,注意強弱的變化。
學生在凳子上敲打出節奏,右手強左手弱。
4.學唱歌曲:《劃龍船》
(1)欣賞歌曲:聽安徽民歌《劃龍船》,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2)分句學唱歌曲,師彈琴學生跟唱。
(3)掌握附點音符的樂句,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4)完整的演唱歌曲,表現歌中的快樂。
5.游戲:賽龍船
請學生用椅子排成一條龍,當作龍舟。學生一邊劃船一邊演唱《劃龍船》,進行龍舟比賽。還可以讓部分學生選擇恰當的樂器進行助興伴奏,共同感受端午節的傳統民間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6.總結,下課。
教學反思:
在授課過程中,我注重教學方式的選擇,著力改變藝術學習中的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不以單純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為目標,以“賽龍舟”這一人文主題為顯線,隨機滲透藝術要素(音的強弱;了解民族打擊樂器:鑼、鼓;進行節奏創編與律動)為隱線,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一定的藝術能力。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語言、肢體)參與藝術實踐活動。使兒童輕松、快樂的掌握一定的藝術概念、獲得一定的藝術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活動過程的思考:即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層次都必須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和提高,體現了課堂活動的生成性。如:在學習音的強弱這一環節中,注意循序漸進,由初步感知到體會強弱,到最后的表現強弱。
一堂課下來,我也覺得自己存在著一些問題。整堂課的氛圍,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我的情緒也不高,未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活動中,對學生活動的要求不夠明確。因而學生活動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在今后的藝術教學中,我還需要去探索,嘗試和不斷的反思。
敲鑼打鼓賽龍舟 篇2
第一課題《粽子情》
教學目標:
通過制作、欣賞繪畫等藝術活動,使學生了解粽子與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內涵
受和表現端午節熱鬧的氣氛及濃厚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用毛線、硬紙板等材料制作一個漂亮的彩粽。
教具準備:
1.相關的端午節的錄像資料或vcd光盤。
2.相關的端午節的民俗文化的美術作品。
3.歌帶《包粽子》,漂亮的彩粽作品等。
學具準備:
各種顏色的毛線、硬紙板、剪刀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組織紀律,檢查學具。
2、引入新課:唱一唱:
放歌帶《包粽子》。
師:小朋友吃過粽子嗎?自己包郭粽子嗎?
3、看一看:
⑴、欣賞教材中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粽子圖片。
⑵、欣賞民間美術“香包”系列作品。
4、議一議:
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有什么意義嗎?是為了紀念誰呢?
5、出示制作好的彩粽讓學生參考。
6、講解制作步驟:
⑴、用硬紙板折出寶石形。
⑵、用彩色毛線按一定的方法纏繞。最后做出穗子。
7、放背景音樂,學生制作彩粽,老師巡回指導。
8、教師小結,展示彩粽: 1、靜息。
2、唱《包粽子》,回答教師的提問。
3、欣賞教材中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粽子圖片。
欣賞民間美術“香包”系列作品。
4、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5、學生聽作業要求和制作步驟。
6、欣賞制作彩粽。
課后小記:
第二課題 《敲鑼打鼓賽龍舟》
教學目標:
1、通過唱歌、繪畫、表演等藝術活動,感受劃龍舟時的熱烈情景,培養欣賞間的相互合作精神。
2、用繪畫的方式畫一幅自己見過或想象的劃龍舟的畫面,表現劃龍舟的熱烈、團結的氣氛。
教學重難點:
用繪畫的方式畫一幅自己見過或想象的劃龍舟的畫面,表現劃龍舟的熱烈、團結的氣氛。
教具準備:
1.有關劃龍舟時熱烈場景的錄像或v c d光盤。
2.歌曲錄音帶。表現劃龍舟的圖片、范畫等。
學具準備:
水彩筆、油畫棒等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 組織紀律,檢查學具。
2、導入新課:唱一唱:
放歌帶《劃龍船》。
3、說一說:
師:小朋友見過劃龍舟嗎?談談劃龍舟的場面時這樣的?
4、看一看:
組織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劃龍舟的圖片和vcd視頻。進一步讓學生欣賞了解劃龍舟的合作團結精神。
5、講解構思、構圖要求:
出示參考圖學生參考。
6、提出作業要求:
畫一幅自己見過或想象的劃龍舟的畫面,表現劃龍舟的熱烈、團結的氣氛。
7、放背景音樂,學生作畫,老師巡回指導。
8、教師小結: 1、靜息。
2、唱《劃龍船》。
3、回答教師的提問。
4、欣賞圖片。
欣賞劃龍舟的繪畫作品和錄相。
5、認真聽老師講解構圖構思要求、
6、學生聽作業要求。
7、用彩筆畫一幅自己見過或想象的劃龍舟的畫面,表現劃龍舟的熱烈、團結的氣氛。
第二課時
1、 組織紀律,檢查學具。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3、講解本節課的作業要求。
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完成劃龍舟的創作。注意構圖的完整和色彩的搭配。
4、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小結,展示學生作品。
1、靜息。
2、回答老師的提問。
3、聽老師講解作業要求。
4、學生作業。
5、展示作品。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屈原與端午節》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及古琴樂曲,了解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性格。
2、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讓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時無窮的。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
教具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或圖片資料。
2.龍舟的圖片資料。
3.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學具準備:
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織紀律,檢查學具。
2、聽一聽:
師: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同時也加深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業要求:
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
5、老師示范制作一個大龍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樂,學生制作大龍船部件,老師巡回指導。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完成的大龍船作品。
1、靜息。
2、聽一聽:
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學生認真聽老師布置作業要求。
5、跟老師學習折大龍船部件。
6、學生制作大龍船部件。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展示作品。
課后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