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一點嘗試
在教學中我們都碰到過這種情況:學生好似沉默于課本的操作中,在教學內容與實踐內容結束后,大部分的學生總感覺到一無所獲;學生總是對今天所學知識明天再說起時總忘卻的太多。我覺得以下幾點可以試一試:(1)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特別應該注意的是“自學”即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師應努力做到一個臨時顧問的角色。這樣做是因為,給學生留足個人空間,在自己尋找課本知識的時候,不因有教師的引導在思維上有太多的禁錮,學生就會對課本的上的操作有所探尋,會經常性的提出一些課堂中與教師認為的“重點”不同的知識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這樣無形地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一些所謂的重點,在這里就可以放棄了。
(2) 學無定法,教無定式。一切的學法與教法無非是達到學生所有所獲、學以致用、學有所成的目標。在課堂中盡量的讓學生走上學的最前列,無論你所使用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興趣式等,學生應該對學習的內容首先有一個最首要的了解,因為知識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學生思維的方式不一定與教師的相同,而某一固定的教法和學法往往有一定框架結構,于是教師常常提醒學生進入相應的“目標”,而為實現教師所謂的目標,課堂就會一下子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45分鐘短暫的時間就會一下被教師占用完。學生走在學的最前列,要求教師在課前對課堂的所有細節做以深刻的思考,以應學生不時之需。例如:某學生在學習powerpoint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上機操作,然后將兩節課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在專門的一節課中解決,學生操作了,有了許多發言的權力,教師則成了其學習的顧問,當第四節課學生上機操作時,學生就會及時的對教師的解答進行驗證。當powerpoint學完之后,回頭我讓該學生替作了一節課的課件,學生能夠運用自如,而且有些方面,是我使用常規教學法所教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