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等分》教案(精選2篇)
《學習等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將不同形狀的物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萌發對等分的興趣。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準備:
1、彩帶一條,剪刀,提供每個幼兒不同形狀(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紙。
2、作業紙,卡:二等分、四等分
活動過程:
一、學習將物體二等分,初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1、出示禮物袋:喜羊羊送來的禮物,接電話。
2、教師先從禮物袋里出示——彩帶,提問:把這根彩帶送給我們班最乖的兩個乖孩子,那怎樣分才能使兩個乖孩子拿到的彩帶一樣長呢?
A、請個別幼兒上前操作。
B、教師是否講彩帶兩頭對折,剪成一樣長短的兩根彩帶,幼兒初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得出結論:二等分
二、幼兒探索將不同形狀的圖形進行二等分,進一步感知而等分的含義。
1、逐一出示不同形狀的物體,在黑板上展示,發放每人不同形狀的物體,幼兒操作探索。
小結:將正方形、長方形的紙對折,就可以折出兩個相同的長方形。
幼兒繼續探索還有什么方法。
小結:還可以角對角對折,就可以折出兩個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2、每人一把剪刀,將物體二等分剪開,比較和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三、在二等分的基礎上,探索四等分的方法;
1、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德經驗分享、交流。
2、比較四等分后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有什么不一樣?
四、作業紙:練習。隨音樂出活動室。
《學習等分》教案 篇2
領 域
科學
活動類型
數學
活動內容
學習等分
活動來源
幼兒園課程指導p339
實施時間
XX年1月24日周四上午
活動目標
1、學習將不同形狀的物體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萌發對等分的興趣。
活動重點
學習將不同形狀的物體等分的方法
活動難點
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數學》
2、繩子,剪刀;提供每個幼兒不同形狀(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紙
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
預設時間
一、學習將物體二等分,初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教師出示繩子。
師:我要把這根繩子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才能使每人拿到的繩子一樣長呢?
1、請個別幼兒來操作。
2、教師示范將繩子兩頭對折,剪成一樣長短的兩根繩子,幼兒初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二、幼兒探索將不同形狀的圖形進行二等分,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1、教師提供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紙,幼兒動手操作。
2、幼兒討論、交流將圓形紙二等分的方法。
師小結:圓形的紙對折,然后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就是二等分。
3、幼兒討論和交流將正方形、長方形的紙進行二等分的操作方法。
師小結:將正方形的紙對邊折,可以折出兩個相同大小的長方形;還可以對角折,折出兩個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4、比較和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師:請小朋友把剪開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材料做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三、在二等分的基礎上,探索四等分、八等分的方法。
1、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分享和交流。如:在二等分的基礎上變四等分要折幾次?變八等分要怎樣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2、比較四等分、八等分后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大小、形狀的區別)
四、使用《小朋友的書·數學》操作卡“分分樂”的,根據書中的要求,剪下不同顏色的長方形紙進行等分。
10分鐘
10分鐘
5分鐘
5分鐘
游戲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習《二等分》的過程中,我始終用游戲貫穿整個活動。課的開始部分,我通過游戲"切西瓜"來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然后,課的重點部分我取出一根香蕉和一把小塑料刀進行二等分的切割示范,引導孩子們認識“二等分”。接下來我趁著孩子們興趣濃厚的情況下,出示一塊餅干進行切分,并把兩塊餅干重疊在一起,讓幼兒進一步知道等分的概念。最后,我請孩子們用膠泥做出一個餅干模型并進行二等分的切割。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二等分”的概念。教學目標較好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