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認識“<”、“>”
大班數學:認識“<”、“>”活動目標:
1. 認識并理解符號“<”、“>”所表示的意思。
2. 學習用符號表示兩個集合的數量關系,以及用符號表示10以內數量變化的關系。
3. 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
活動準備:
1. ppt農耕園(6顆花生、5個玉米、7個芋艿、8個番薯的圖片)。
2. 數字卡片及“>”、“<”卡片。
3. 數字卡片若干。
4.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茄子、西紅柿、青菜、青椒、土豆等多種不同數量的蔬菜)。
活動過程:
(一)播放ppt農耕園參觀,導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參觀動物園,好不好?”
教師播放ppt,認識農耕園的農作物。
(二)認識“>”和“<”。
1.認識“>”。
教師:“剛才我們在農耕園里看到了這么多農作物,出示花生圖片:“看到有幾顆花生呢?”出示玉米的圖片:“看到有幾個玉米呢?”。
幼兒逐一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片。“花生和玉米比,誰多?誰少?” “怎樣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能用等號表示嗎?”
啟發引導幼兒,引出“>”,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6”大于“5”。
2.認識“<”。
教師:“還有什么農作物呢?”教師出示7個芋艿、8個番薯的圖片,“芋艿和番薯比,誰多?誰少呢?” “怎樣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能用等號表示嗎?”
啟發引導幼兒,引出“<”,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初步理解小于號的含義,說出“7”小于“8”。
(三)啟發幼兒找出“>”和“<”的內在規律。
1. 教師:“>”和“<”都有一個開口,長的也差不多,我們怎樣記住它們呢?你們有什么辦法呢?小朋友們可以看一下,無論是“>”還是“<”,它們開口的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
2.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四)游戲:學做“>”和“<”。
1.教師出示兩個數字,請兩名幼兒做數字,一名幼兒站在兩個數字中間,運用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用身體姿勢表演“>”或“<”,并請全體幼兒讀出來。
2.全體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幼兒三人一組合作),教師出示數字,請扮演數字的幼兒取好相應的數字,一名幼兒扮演大于號(小于號),表現數量關系,并一起念出聲來。
(五)鞏固練習。
1.交代操作要求
教師:農耕園里還有好多農作物呢,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他們,并用請你們先比較兩組物體哪組多,哪組少。想一想,在中間空格里填一個什么符號?”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集體講評幼兒的操作進行小結。
活動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園培養目標、幼兒園教育內容和幼兒身體發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精心設計與組織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各種活動,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活動使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強的特點,知識內容單調枯燥,思維訓練比較嚴格,農耕園的一些農作物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也容易讓幼兒接受,能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我利用帶領幼兒去農耕園參觀引入課題,然后再并結合ppt圖片觀察、比較、交流,讓幼兒初步感受小于號的方向性和外形特征。以比較的方式,運用語言,引導幼兒進一步發現、感受大于號小于號的方向性與外形特征。用兒歌引導幼兒用身體去感知大于號和小于號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表演游戲這一環節,幼兒在感受的過程中記住大于號和小于號的開口方向,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最后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使幼兒理解了符號的含義,并在數的比較中學習兩個符號的運用,從中培養幼兒比較、判斷的能力。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靈活運用新知識。活動后我感覺如果能用實物放入到我的這個教學中來的話,可能會讓幼兒獲得直接具體的感知,能促進幼兒對事物有較全面深刻的印象,效果可能會更加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