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猴子撈月》
設計意圖(一)作品分析
1.說明作品的認知、情感特點。
圖畫書《猴子撈月》以寓言故事為題材,通過精美的圖畫、簡潔的文字,敲開孩子稚嫩的心門。故事講述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井邊玩,看到井里有個月亮,于是大叫“月亮掉進井里了”。大猴子聽到,跑過來一看,也跟著叫了起來。老猴子也過來看,同樣叫了起來。于是大家都認為月亮掉進井里了。他們從樹上倒掛著去撈月亮,結果呢,原來月亮一直好好地掛在天上。畫面和故事不僅充滿幽默的趣味,令人啼笑皆非。
2.作品獨特的創作視角。
《猴子撈月》這本圖畫書不同于以往我們所看的普通圖畫書。此書畫面精美、寫實,充滿了立體感,通過折紙、粘貼、撕貼、繪畫等多種手法,生動展示了一幕幕猴子撈月亮的忙碌場景以及猴子們的豐富表情。
3.闡述其教育意義。
《猴子撈月》這本書也讓孩子在開心好笑之余明白了一個道理:事情并不總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如果不經過調查研究,往往會白忙一場。
(二)幼兒分析
大班幼兒正處于思維迅速發展的時期,開始對于一些經典的寓言故事產生興趣,能從故事中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他們對所遇到的難題、疑問、困惑也會產生特有的好奇心,大班的孩子已經會使用做小實驗的方法解決一部分的難題、疑問和困惑!逗镒訐圃隆愤@本故事書正好能滿足該年齡段幼兒的需求及興趣,能讓幼兒在書中吸收到更多的精華。
(三)設計思路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利用幼兒已有經驗進行討論、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談話法)第二環節:通過欣賞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節發展。主要通過依次觀察故事圖片、ppt,引導幼兒猜測、分析故事發展,其中也請了幼兒模仿猴子如何撈月亮的動作。(圖示法、動作示范法)當欣賞到19頁時,教師先設置疑問,并引導幼兒做實驗,通過實驗讓幼兒明白水中的“月亮”撈不起來的真正原因。(質疑法、實驗法)然后完整閱讀整個故事。第三環節:幼兒自主閱讀圖書,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ppt,學習故事《猴子撈月》,理解故事的內容。
2.能利用實驗,得出故事中猴子撈不到月亮的原因。
3.敢于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自己的猜測及想法。
活動準備
故事ppt、 圖片一張(一只小猴子趴井邊,發現井里有個月亮)、實驗道具(裝滿一半水的水盆、手電筒)
圖書若干本
活動過程
一、 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提問:昨天是什么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你是怎么過的?
中秋節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你所看見的月亮是在哪里的?
二、通過欣賞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節發展。
1.出示圖片(一只小猴子趴井邊,發現井里有個月亮),引導幼兒猜測故事情節,激發幼兒學習故事的興趣。
師:中秋節的時候,有一只小猴子也出來在井邊玩耍,突然它發現井里有個月亮,接下來,它會怎么做呢?(幼兒大膽猜測)
現在老師這里有個關于猴子撈月的有趣故事,你們想不想一起來聽一聽呢?
2.請幼兒欣賞《猴子撈月》故事ppt,分析理解故事內容。
(1)欣賞ppt至12頁,提問:猴子們在水里發現了什么?它們是怎么做的?你猜猜它們是怎樣撈月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