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詩歌《風在哪里》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畫面。
難點:感知風與大自然各種變化的密切關系。
一、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初步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 感知風與大自然發生變化的密切關系,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理解詞語:翩翩起舞、頻頻點頭、輕輕晃動。
二、活動準備:
(一)知識準備:已有認識四季主要特征的經驗,事先帶幼兒觀察教師提供風的存在及用途的相關圖片,初步感知風的存在和變化。
(二)物質準備:根據詩歌內容制作一套課件、《聆聽風聲》音樂;樹、花、草的簡單場景。
三、活動過程:
(一)猜風聲,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有風的感受。
★導入語與指導語:小朋友聽一聽,猜猜這是什么聲音?(風聲)平時,你還在哪里發現風?你怎么知道那是風來了?(風吹過我們能感覺到,它能讓東西動起來)
★師:假如風吹過大樹、草地、花園,它們會發生什么變化?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詩歌,名稱叫《風在哪里》,小朋友仔細聽,詩歌里說了什么?你聽完有什么感覺?
(二)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1.教師完整朗誦,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提問:詩歌的名稱叫什么?詩歌里說了些什么?你聽完有什么感覺?
2. 再次欣賞,教師邊放課件邊配樂朗誦,幼兒進一步感知詩歌內容。
(1)幼兒自由議論聽到、看到了什么?教師了解幼兒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2)個別提問:詩歌里是誰告訴我們風在哪里的?樹兒、花兒、草兒它們是怎么說的?
★教師小結與過渡語:這首詩歌很優美,小朋友聽得很認真,風吹過樹兒、花兒、草兒的身上,它們都感覺到風來了。那它們是怎么說出感覺的呢?讓我們再一起邊看課件,邊聽聽詩歌里是怎么說的。
3.借助圖譜,幫助幼兒梳理詩歌的內容。
★梳理第一到第三段,結合圖譜和演示課件動態畫面,重點引導幼兒感受風吹過時植物發生變化的意境美。
教師提問:(1)風吹過時樹的什么地方動起來了?它們是怎么動的?為什么說枝葉會翩翩起舞?(演示起舞畫面,結合肢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翩翩起舞”和擬人化的手法)
(2)讓我們一起來學學風吹過時樹兒說的話。
(3)誰來告訴我,風吹過花兒、草兒身上時,它們的什么地方動起來了?是怎么動的?什么樣的風會讓花朵一直點頭?讓草輕輕晃動?(看課件結合肢體動作,學習詞:頻頻點頭、輕輕晃動。)
(4)師生一起看圖譜學習用語言描述風吹過時花兒、草兒的變化)
★梳理第四段。觀察“四季圖”, 幫助幼兒理解風與四季變化的關系。
(1)提問:風給四季帶來了哪些變化?
(2)為什么春天風吹綠大地?(萬物生長)夏天送來涼爽?(天氣炎熱)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什么東西成熟了?風一吹,果實的香味就會怎么樣啊?冬天風吹過時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給冬爺爺披上銀裝?
(3)幼兒看圖輕聲跟著朗讀一遍。
(4)請你說說風還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奇特的變化(帶來哪些幫助)?什么樣的風會給大自然帶來危害?為什么?
教師小結:風在哪里?風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它給大自然帶來很多奇妙的變化,能給我們送來涼爽、用來發電;能送來果香、讓樹、花、草動起來時有各種各樣優美的姿態,但臺風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破壞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