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總結
蘇燕妹
在這一次的三下鄉之前我有很多的期待,很多的憧憬,當然也有很多的迷茫。三下鄉期間我有很多的快樂,很多的感動,也有很多的無奈,三下鄉結束后在我心里只有一種感情,那便是感激。感謝這一次的三下鄉,讓我有機會真正的與學生面對面,讓我有機會去與一群有著不同的志向、卻有著同樣的熱情與執著的同學一起見證生命中另一段非比尋常的日子。雖然時間是短暫的,只有十來天,但這十多天的時間里,感謝我們如此有默契,讓我們的記憶如此之深刻,如此之美好。
一、上課篇
我們這一次的三下鄉的主題是支教,我們三下鄉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支教,為他們帶去先進的學習和生活的理念,讓他們更好的愛上學習,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以,我們的課程以趣味性的教學為宗旨,力求在輕松、快樂的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學到之前沒有的知識,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培養一種學習的興趣。
我上的課程有三種,四節語文課,兩節新的數學課,一節歷史課。很久以前我就有聽說過一種理論—— “教師無奈論”,一位老師也許30年教下來,面對的都是同一本教材,同一本書,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老師他要面對的是在30年的教書生涯中要重復一本書30遍!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生活的無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樣的內容重復30年!因為他還有可能一個學期就要教十個班,那么同樣的內容就要重復300遍!而且人的教書生涯一般不止30年,再加上他自己要備課要練習的次數,想想都覺得教書是如此的讓人無奈。盡管有這種的擔心,我還是很堅決的選擇了這個行業。這一次的三下鄉再一次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三下鄉之前雖然我知道要上同樣的內容四次,但是我還是備同樣的教案。(當然,我備課的總比我一堂課要上的內容要多得多)這一次三下鄉讓我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句話有了深刻的認識。終于明白了當你真正的面對你的學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彼此之間是如此的不同,不同的班級之間似乎朦朧中形成了各自的班級特色,或者說是班風。有的班級學生上課活躍,喜歡表現自己;有的班級學生卻在上課時間喜歡沉默;有的班級學生上課期間偶爾還喜歡給你搞點小動作,出一點“意外事故”;雖然他們的外在表現不同,但經過十來天我不斷的實踐我教學的內容,我明白了作為學生,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愛學習、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無論是課堂上給你調皮搗蛋的學生,還是課堂上的所謂沉默是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一種鼓勵,給他們一點信心,他們就會同樣回報你以熱情與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