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總結
這樣的體驗讓我明白,優秀教師與平庸教師的差別,平庸的教師看到的是上課內容的重復,可是優秀教師看到的是學生性格的不可重復性,這正應證了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是的,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但是不同性格的學生在同一個班級里如果你認真感受的話,你就會發現他們確實形成了一個統一體。能做到針對每個學生都“因材施教”那當然最好,但是卻不符合中國大班教育的現狀,幾十位的學生而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當你真正走上講臺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那四十分鐘時如此的寶貴和短暫啊!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時間,那么你便不能完成你預設的教學目標,你的學生也不能從你的課堂上有所收獲,而這是一個教師的悲哀。
從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同樣的課本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講出同樣的精彩,作為一個教師上好一節課,必須是以學生為本,必須是從實際的課堂出發,必須要在關注如何更好的講授本課知識的同時,教與學生各種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理念,讓他們明白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成長,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二、后勤篇
在這次的三下鄉活動中我是后勤組的小組長,但是后勤組只有兩名成員。三下鄉之前雖然活動開始之前就知道我們要自己煮飯,憧憬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雖然后勤還包括很多的事情,但是對于我來說,讓我感覺最大壓力的是如何讓我們的隊員在繁雜的教學活動之后能吃到一頓不是很差勁的飯菜,這樣就注定了我要與廚房為伍了。說實話,我自己在三下鄉之前對于廚房的一切事務可以說是六竅通了五竅,只會洗洗菜洗洗碗。特別是對于每頓買菜和煮飯的問題讓我頭痛不已,怎么說也是21一個人十來天的生活啊,古語有云:“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再沒有常識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我便去詢問師兄和師姐的意見,很感謝他們的意見讓我不再迷茫,很感謝他們的鼓勵讓我信心十足。當然一開始總有點小挫折的,第一頓飯我們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廚房之上,經過這一次的教訓,我們總結經驗,所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21個人怎么加也頂個諸葛亮吧。經過兩天的實踐,我們“吃”的事務邁上了正常的軌道,很感謝組長為后勤編排煮飯人員,很感謝每天煮飯人員的精心準備、很感謝一路上我們如此有默契。終于明白,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得完美,人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更好的相處與相知。千言萬語化作心里無聲的感謝,感謝有你們,我的人生又多了精彩的一頁。
這一次的三下鄉的活動從我們離開增光中學時就已經基本結束了,再見了,親愛的學生,再見了,可愛的中學。雖然我們只是他們人生的過客,但是我相信因為我們曾經的辛勤付出,我們給他們留下的總有我們所期待的。而那群可愛的學生也會記得曾經有一個暑假,有那么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不遠千里到了這里,為他們上一堂又一堂的課程,給他們留下了關于課堂的、關于趣味運動會的、關于班會的、關于友情的、關于人生的種種的回憶與思考……